《起風了》——範臨風笛簫作品專輯已於2019年12月20日正式出版發行。此專輯是2019年上海市晨光計劃的資助項目,亦是上海大學音樂學院樂典薈萃系列成果。「晨光計劃」在上海市本科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類中設立了「藝術學」專項,該專項用於鼓勵藝術類青年教師開展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具有文化積累價值的作品集、專著、音像製品等成果等。
專輯有實體專輯及數字專輯兩個版本:
▲實體專輯
▲數字專輯
範臨風,青年竹笛演奏家,上海音樂家協會竹笛專業委員會委員。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唐俊喬教授。學習期間也得到笛界泰鬥陸春齡先生的指點。曾在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交流期間跟隨著名巴洛克長笛演奏家Serge Saitta學習。她也是上海音樂學院唐俊喬竹笛樂團副團長,「七弦情」上音新銳民族室內樂團創建人。曾在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文華獎」、全國竹笛邀請賽三連冠。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和東方藝術中心成功舉辦過四場個人竹笛專場音樂會。多次受邀與國內著名指揮家和國內外知名樂團進行合作演出,並受邀參加CCTV 「風華國樂」、元宵晚會、東南衛視《天籟之聲》和浙江衛視《夢想的聲音》的錄製。
▲曲目目錄
《起風了》這張專輯收錄的所有作品不僅種類繁多,形式也尤為豐富:有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作品《鷓鴣飛》以及北派梆笛的代表作品《大青山下》,這兩首傳統的竹笛獨奏作品將南北兩派的風格,性格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並且能夠將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通過音樂傳遞給大眾。
有著「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美譽的《行街》也被收錄在該專輯,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漢族民間樂種,傳承的價值不言而喻;琴簫合奏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絕配,一曲《平沙落雁》借大雁之遠志,「奏」出了逸士之心胸。
除了傳統音樂的獨奏、合奏,該專輯還收錄了由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唐俊喬教授移植改編的笛子獨奏《流浪者之歌》,作為民族器樂裡移植率最高的作品,充分體現出傳統民族器樂既可為傳統代言,亦可「洋為中用」盡顯其色。
在什麼樣的作品裡能把竹笛家族的音色和技巧聽個遍?那非笛子協奏曲《愁空山》莫屬!這也迄今為止上演頻率最高的民樂協奏曲作品之一,作曲家郭文景在三個樂章裡安排了「曲笛、梆笛、新笛」讓我們分別感受到竹笛悠揚、高亢、清脆、渾厚等多重性格和意境。該曲對傳統六孔竹笛的半音技術要求也是充滿著挑戰性。因而此曲收錄在該專輯中,也能夠充分體現範臨風專業上嫻熟和精湛的技術能力。
竹笛八重奏《雲南回憶—第三樂章》是由範臨風親自移植改編的,當原本用中阮來演奏的作品呈現在8根竹笛上時,聲部之間的層次疊加,對位交錯一覽無餘。這首作品需要演奏員之間不斷磨礪彼此的默契度,不難看出範臨風正試圖對重奏作品進行一種創新嘗試!
綜上所述,《起風了》——範臨風笛簫作品專輯中的7首收錄作品真可謂是讓大眾一飽耳福!曲目通過各個不同角度都反映了範臨風自身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對竹笛藝術的見解。這張專輯的背後也體現了上海大學對青年教師培養的支持和成果。希望該專輯的發行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當下青年教師對國樂傳承的熱忱並為之奮鬥的力量!
文章作者:沈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