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蔣介石在溪口三裡長街西端的剡溪之畔,建造了佔地百餘畝之廣的武嶺公園。民國時期的溪口武嶺公園,亦稱中山公園,它開創了兩個先河:一是公園姓「公」,免費開放,供民遊樂,令當時滬杭遊客大為驚詫;二是在鄉鎮修建公園,改善民生,擬在全國推行,武嶺公園開此先河。
武嶺公園東首大門用紫滕花架構築,園內有漪瀾廳、挹爽閣、園西小築、茂倚亭和康樂亭等多處建築,點綴它們的有錦堤、荷池、石橋、花壇、草坪。公園得天厚獨的要數瀕臨剡溪的龜山,上築「曠觀」、「涵碧」雙亭,溪口煙霞收盡眼底。武嶺公園最大的建築當屬東麓的漪瀾廳,它前有大平臺可消閒賞溪,後有林蔭道月洞門相迎。上個世紀30年代,這裡是雪竇山中旅社溪口分部。1937年4月,馮玉祥將軍來溪口為蔣介卿弔喪,主人安排他在此下榻。蔣經國為母治喪期間,為圖清靜,也曾在此度過了一段鬱鬱寡歡的時日。
日寇在佔領溪口前,曾多次對溪口狂轟濫炸。1940年2月10日(正月初三)中午,武嶺公園及周遭地區又遭日機轟炸。日寇的目標是回鄉過年住宿漪瀾廳的蔣經國。幸虧因抗戰吃緊,蔣經國提前趕去贛州,但山水相宜的武嶺公園卻被炸得滿目瘡痍、一片狼藉。
1988年,政府撥巨款對武嶺公園進行全面整修,並增設了新的景觀,終使這座閱盡滄海的民國公園又沐春風。
2010年7月,溪口旅遊集團啟動了武嶺公園修繕工程。修繕項目佔地45畝,總投資1650萬元。主要工程有:恢復民國特色的公園大門,修復原園內的漪瀾廳、挹爽閣、園西小築、茂倚亭、康樂亭、重簷亭、新建景觀亭3座,修復園內管理用房,恢復原荷花池及引水設施,改造院內綠地,鋪裝園路,修復公園周邊歷史文化遺址,改建星級廁所,新增景牆、木平臺棧道、景觀特色小品、景觀石、健身遊樂設施,橋梁等,配置與公園相配套的給排水、電氣系統、夜間路燈、消防監控等設施。改造後的武嶺公園既體現民國特色,又不乏現代設施元素。
2011年」五一「期間武嶺公園向公眾免費開放,成為當地鎮民和中外遊客觀光休閒的開放式公共場所。
2019.12.27
贊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