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路通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貴定縣昌明鎮白馬村駐...

2021-01-11 天眼新聞

我叫徐華林,是貴定縣公安交通管理局的民警。貴定縣昌明鎮白馬村是縣公安交通管理局的對口幫扶村,2018年5月,我被任命為白馬村八組大寨的網格員。  白馬村八組大寨共有常住人口303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55人。  找準「病根」才能「對症下藥」,到白馬村八組大寨開展幫扶工作後,我和駐村第一書記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  那時,八組大寨道路崎嶇不平,部分道路沒有硬化且路面坑窪不平,一到雨天就汙水泥漿橫流,出行不便。

白馬村村民積極投工投勞修建通組路

要致富,先修路。2018年,經我積極爭取和對接協調,找來水泥,沙石,與村民共同建設下水水渠150米,為村民出行條件大為改善,徹底告別了「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此外,白馬村八組大寨因為沒有娛樂廣場。2019年,經過和八組大寨村民商量娛樂廣場項目,村支兩委成員積極宣傳動員,多方聯繫推進立項,勘察選址,實地參觀。  終於。在大寨村民的積極投工投勞下,2020年3月,白馬村基礎建設已經全部完成並投入使用。

白馬村蔬菜種植基地讓村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如今,白馬村將蔬菜產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來培育和開發。通過不斷努力,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一個有規模、效益好、助脫貧、能致富的百畝蔬菜種植基地。  蔬菜基地的建立,還為白馬村、黃土村等村民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村裡的不少村民都選擇在基地務工,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也不斷攀升。  現在,看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由衷地為大家感到高興。但我知道,白馬村八組大寨產業幫扶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仍需不懈努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虞思滔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通組路修到了家門口丨貴定縣昌明鎮良田村村民...
    我叫王明先,是貴定縣昌明鎮良田村木鋤寨村民,今年46歲,以務農為生。2014年,被識別為精準貧困戶。2015年,我家得到了危房改造資金,建了100平方米的平頂房,兩個女兒也在學校裡得到了教育資助。2018年5月,一大幫幹部來到了村裡,說是來幫扶貧困戶的。
  • 扶貧路上踐初心——貴定縣昌明鎮慄山村31名駐村幹部的故事
    我叫周增榮,是一名曾經戰鬥在貴定縣昌明鎮慄山村的普通駐村幹部,與廣大在脫貧攻堅戰線上的駐村幹部一樣,我們吃過苦、受過累,有過悲傷、有過歡樂,但,我們更多的是收穫,收穫了群眾的信任,把黨的溫暖傳遞給了慄山村的每家每戶,讓深度貧困村慄山村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撕掉了「貧困村」標籤。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來的幸福生活丨貴定縣昌明鎮都六村村民羅康群
    我叫羅康群,是貴定縣昌明鎮都六村馬家莊組村民。在易地扶貧搬遷惠民政策下,2018年12月,我們搬出都六村入住到昌明鎮鑫明小區。這一搬,搬出了窮山溝,搬進了幸福地。在幫扶幹部李永平老師(右一)陪同下,羅康群(左一)和丈夫一起到昌明鎮抽籤選房2018年6月的一天,我和丈夫羅榮剛在田裡除草,三個背著黃挎包的幹部來到田壩裡找我們。
  • 「我的扶貧故事」領唱沙帽坡產業新「山歌」|貴定縣盤江鎮新峰村駐...
    我叫鍾榮文,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同時也是貴定縣盤江鎮新峰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的隊長。新峰村全村轄14個村民組17個自然寨,共554戶2260人,村裡無大田大壩,外出人口多,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
  • ...的脫貧故事」從「醉漢」到「硬漢」的蛻變丨貴定縣昌明鎮良田村...
    「馬……馬書記,來……來我家坐倒……」我叫金安忠,今年已經有50多歲了,家裡有三口人,是貴定縣昌明鎮良田村村民。以前,村裡的駐村網格幹部來我家走訪時,我總是醉醺醺地和他們打招呼。  我家居住的是兩間低矮的瓦房,生活上僅靠原始農業收入維持生計。
  • 「我的脫貧故事」踏上新起點,創造新生活丨貴定縣昌明鎮新安村村民...
    我是陸明貴,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昌明鎮新安村小虎四組的村民。我原本和幾個朋友一起承包建房工地,每年都有較為可觀的收入。2018年9月20日,我在工地幹活時不慎從二樓跌落,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我一家平靜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在成長中,收穫了和村民的深厚感情丨貴定縣昌明鎮...
    我叫李軍,是貴州黔南貴定縣昌明鎮秀河村擔任第一書記。2018年8月,來到秀河村工作後,在近三年來的駐村工作中,讓我收穫了成長,也收穫了和村民之間的深厚情感。李軍(右)走訪貧困戶,宣傳脫貧攻堅惠民政策駐村後,通過無數次的走訪群眾,深入田間地頭,訪貧問苦了解情況。我與農民面對面溝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他們的所急、所盼、所想的難點、熱點問題,然後分析問題的根源,才能開出「治貧」良方,共商脫貧致富的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常懷扶貧志 做好扶貧人|貴定縣雲霧鎮塘滿村駐村...
    我叫嚴輝,今年27歲,是貴定縣雲霧鎮塘滿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參加工作之初,我在貴定縣移民局主要從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在,由於工作需要,我於2019年9月調至縣委統戰部,並完成了貴定縣2019年「泛海助學行動」資助活動,審定、發放了貴定縣80名貧困學生40萬助學資金。2018年5月,我辭別父母,帶著組織的信任來到盤江鎮清定橋村。初到清定橋村,對於從未參加過群眾工作的我,感到無所適從。
  • 「我的扶貧故事」牢記囑託 為民謀幸福|貴定縣雲霧鎮抱管村駐村...
    我叫朱興文,是黔南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貴定縣分中心工作人員。2018年5月25日,我成為了貴定縣雲霧鎮抱管村駐村工作隊的一員。在駐村期間,我明確責任,嚴格要求自己,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的扶貧方略,通過認真鑑別和核查,實現了貧困戶建檔立卡,人員精準識別,杜絕了人性扶貧、關係扶貧、等現象的發生,把國家的扶貧資金真正用在貧困戶身上和正確的扶貧方向上。
  • 「我的扶貧故事」用奮鬥讓幸福生活開花結果|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
    我叫楊祥,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工商聯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5月,我和34名前線扶貧工作隊員,被指派到縣工商聯聯繫幫扶的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開展駐村工作。  勝利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勝利村共有貧困戶269戶,貧困人口1043人。
  • 「我的扶貧故事」讓村民喝上放心水丨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駐村隊員...
    我叫莫德金,2018年5月,我很幸運地成為貴州黔南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扶貧工作隊中的一員。我負責的網格是茶山村破桐山組,該組共26戶,105人,10戶貧困戶36人,低保戶5戶17人,特困供養2戶2人。從駐村至今已近三年時間,想起剛來到茶山村,當時破桐山組主要問題是交通不便,農戶分散,季節性缺水時常發生。  原本以為自己對茶山村多年的了解,能夠輕鬆的完成脫貧攻堅工作,可當自己走訪群眾以後,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在駐村中收穫了村民們的真摯感情|貴定縣雲霧鎮平...
    我叫羅剛,2018年5月,我有幸加入了脫貧攻堅隊伍,來到貴定縣雲霧鎮平伐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駐村兩年多來,有著太多的故事,給我啟發,令我感動,伴我成長,讓我銘記。來到平伐村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村情,走訪農戶。
  • 「我的扶貧故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重複的事情用心做|貴定縣昌...
    我叫陸其丹,是貴州昌明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5月,我作為全縣2000餘名下沉幹部之一駐紮在貴定縣昌明鎮秀河村,負責包保該村的(di)樂組38戶,155人,其中貧困戶5戶17人。陸其丹走訪留守老人還記得剛開始到寨子裡接觸老百姓的時候,屢屢碰壁,村民們也對我來駐村心懷質疑,但我仍舊耐心地跟他們解釋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  2018年6月初月,我和同事走訪我包保的貧困戶趙光亞戶。該戶居住在半山腰上,要經過一段崎嶇的山路才能走到家。
  • 「我的扶貧故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重複的事情用心做|貴定縣昌...
    我叫陸其丹,是貴州昌明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5月,我作為全縣2000餘名下沉幹部之一駐紮在貴定縣昌明鎮秀河村,負責包保該村的(di)樂組38戶,155人,其中貧困戶5戶17人。陸其丹走訪留守老人還記得剛開始到寨子裡接觸老百姓的時候,屢屢碰壁,村民們也對我來駐村心懷質疑,但我仍舊耐心地跟他們解釋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  2018年6月初月,我和同事走訪我包保的貧困戶趙光亞戶。該戶居住在半山腰上,要經過一段崎嶇的山路才能走到家。
  • 「我的扶貧故事」腳踏實地去做好脫貧攻堅的每一件事|貴定縣寶山...
    我叫張曉蘭,是貴定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2018年5月,我來到貴定縣寶山街道竹坪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第一次來到農村開展基層工作,剛開始的我比較缺乏經驗,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時刻謹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始終發揮共產黨員吃苦耐牢的精神,克服困難,做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五穀豐登的谷豐村|貴定縣雲霧鎮谷豐村原網格...
    我叫周正龍,原是貴定縣工信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現為縣工商聯工作人員。2018年,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縣工信局繼續增派力量,將我派駐到所掛幫的雲霧鎮谷豐村,成為該村最大寨子掌令寨的網格員。面對棘手的歷史遺留問題,帶著脫貧攻堅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偉大使命,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召開院壩會統一群眾思想,首先解決飲水問題,同時謀劃產業發展、引導村民就業,讓大家的荷包鼓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鐫刻扶貧路|六盤水市交通運輸局駐村幹部劉熙陽
    2017年春天,我從六盤水市交通運輸局來到盤州丹霞鎮山寨村任駐村幹部,兩年八個月的駐村經歷,不僅使我見證了村裡發生的翻天巨變,也讓我成為了參與過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一份子。我從小生長在黔東南州的一個小山村,對農村生活並不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摸準情、用真心、使真勁丨貴定縣盤江鎮白龍村駐...
    發動群眾參與法治文化廣場的建設群眾農活忙,我就利用趁雨天、晚上、吃飯時間入戶,聊家常,談產業。遇到不在家的,我就到地裡去,一邊聊天,一邊幫他們幹活,召開群眾院壩會。之後,我梳理出了產業發展弱、環境衛生差、行路難等亟需解決的問題,制定出了《楊家寨脫貧攻堅規劃》,將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寫進規劃並公示,向群眾做出了莊嚴承諾。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一聲「老宋」便是最大的認可|貴定縣寶山街道...
    我叫宋大友,是貴定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工作人員。2018年,我來到貴定縣寶山街道新場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我包保的網格貧困戶劉玉芬,她之前居住在長著青苔的石頭搭建起來的老房,內部是簡陋的床鋪,一根橫跨整個屋子的繩子上懸掛著幾件有「年代感」的衣服。
  • 「我的脫貧故事」勤奮的雙手讓生活越來越紅火|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
    我叫柏家彪,以前是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擺朗組村民。6年前,我在家附近打臨工,家中有母親、妻子和兩個孩子,家庭負擔重。2014年,我被識別為建檔立卡戶。擺朗組地處邊遠,離縣城有上百公裡。我自己雖然家庭條件差,但吃穿還是能解決的,覺得精準扶貧和我沒有什麼關係,自己該怎麼過就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