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扎村民宿老闆澤旺佐盼望遊客到來。
封面新聞記者 唐金龍 杜江茜 殷航 攝影報導
在九寨溝漳扎村碰到澤旺佐時,她正抱著一捆木柴,站在格薩爾酒店外打望。這個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民宿,屋簷下掛滿了燈籠。「你們是要住店?」如果不是她的自我介紹,沒人能猜出,這位衣服和臉上沾滿灰塵的大嬸,是兩間民宿的主人。
今年正好50歲的澤旺佐是土生土長的九寨溝人,為了不虧待自己的三個孩子,她賣過手工布包和串珠,製作過衣服。打拼數十載,最終開出兩家大型精品民宿,客房數量超過160間。
震後百天,她家的民宿正在翻修和加固。直到現在,澤旺佐還會接到遊客的訂房電話。那些千裡之外的聲音,讓她感到溫暖,「他們說等酒店開業了,還要回來給我紮起!」
加固重建
「必須把質量弄好」
走進格薩爾酒店,院子裡堆滿建渣,房屋頂上剛澆灌完混凝土。鞦韆、高腳凳、小帳篷等堆在一角,依稀可辨這裡曾經人來人往的熱鬧。「以前生意好得很哦,過年那幾天都是滿客。」提起酒店,澤旺佐來了勁。
澤旺佐喜歡夏天,那是傳統意義上九寨溝的旅遊旺季,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通過網際網路,預定她家的民宿。夜晚,客人們聚在一起喝酒吹風,院子裡燃起篝火,澤旺佐會穿起藏服教大家跳舞。
地震發生時,大家就聚在院子裡聊天,「客房裡一個人都沒有,簡直是萬幸」。
那晚,澤旺佐也嚇壞了。她甚至來不及思考,組織起客人就往河邊撤,並不忘讓員工帶上所有棉被。送走遊客後,她又一一清理出旅客落下的行李,自費郵寄給他們。
一個月前,澤旺佐從安置點搬回來,請來裝修師傅,開始為酒店加固。除了為工人們做飯,她還親自加入施工,任憑灰塵沾滿全身。「做旅遊可馬虎不得,等到九寨溝開放,我的客人還會回來,所以必須要把質量弄好。」她說。
挖掘機在農家小院施工。
小學文化女商人
開出兩家大型民宿
在漳扎村,澤旺佐是個傳奇。只有小學文化的她,不僅是村裡的第一個女商人,還開了兩家大型民宿,客房數量一度超過160間。
澤旺佐見證了過去幾十年九寨溝的變遷,看著這顆深山中的明珠驚豔世界,也靠著這一方水土,掙下自己的一片天。
時間撥回到1993年,澤旺佐的丈夫當兵回來,彼時他們沒有任何積蓄。為了養活三個孩子,澤旺佐和姐姐們開始縫製民族特色布包,再串些手串背到九寨溝景區內兜售,「那時管得不嚴,我們生意還可以。」
由於手工做得好,她開始謀划起給當地人做衣服。澤旺佐性格很好,為人豪爽,找她做衣服的人多了起來,「我會給他們建議顏色和款式,加入自己的設計。」
上世紀90年代初,九寨溝旅遊剛剛興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後,遊客蜂擁而至。澤旺佐開始轉型做旅遊。她騰出兩間房,簡單裝修,開起小賓館來。
「我的客源很多,自己的房間不夠,就介紹給親戚。」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兩間房變成了兩間民宿。「我們這代人呀,虧就虧在沒文化。我這麼拼,就是不想虧待孩子。」轉眼間,澤旺佐的三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其中一個兒子還留學美國。
謀劃開餐館
讓老員工回來上班
今年初,由於民宿生意好,澤旺佐斥資千萬對其中一家民宿進行翻修。「總共四層樓高,我還加裝電梯。」讓她沒想到的是,翻修還未結束,地震突然到來。
「一下子,什麼都沒有了。」由於投資巨大,且現金流斷裂,澤旺佐欠下600餘萬元債務。比起欠債,她更著急的,是跟了自己10餘年的員工就此失業。想起他們,澤旺佐心裡有愧,「我們就像一家人樣,現在我也發不出來工資,他們只好回老家了」。
每天,她都會接到員工打來的電話,除了相互鼓勵,電話那頭總會說上一句,「姐,酒店開業時喊我哦!」
「以前,我一年四季都沒閒過,每天都在往前衝,現在突然閒下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經過反覆思考,澤旺佐決定做點什麼,「還是要找活幹,不能苦了老員工」。她計劃著,在此前翻修的酒店樓下開一間餐館,這樣部分員工還能回來上班,「反正又不要門面費,掙的錢就可以發工資,我還能還點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