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厝垵:昔日小小漁村今日網紅景點

2020-12-25 東方財富網

這已經是希雅第三次來到曾厝垵了,住在北京的她,很喜歡這個小漁村。她說,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沉澱著歷史韻味,紅磚古厝、南洋風格的「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人和物讓她感受到家的歸屬感和親切感。

在過去,曾厝垵人或業漁,或經商,這裡是過往有名的漁村,又是當下聞名遐邇的僑鄉。後來,隨著軍事設置迅速增加,曾厝垵成了名副其實的前線。2000年,環島路開通,交通因此而便利,傍海而居的小漁村迎來了更多的遊客。隨著2006年廈門島內宣告全面退漁,大批文藝青年及「窮遊」背包客湧入,並以此為據點給這個小漁村染上了不一樣的色彩。

如今,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百年漁村保存了淳樸厚道的民風,煥發出新的魅力。

自古以來就是勝地和戰略要塞

曾厝垵自古以來就是一處勝地、戰略要塞,身份在港口和戰略要塞之間不斷轉換。

在「同文書庫」系列之《曾厝垵村史》中提到,從考古挖掘的遺蹟——一件扁平石錛和一件石鑿殘段可知,曾厝垵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1915年思明縣分為城區和郊區禾山,郊區禾山實行保甲制,分為26個保,曾厝垵片區為曾溪保。李氏與曾氏是較早開發曾厝垵的兩個家族,除此之外,元明清三代還有諸多姓氏遷入曾厝垵,加速推進該區域發展。

曾厝垵面前是寬闊的海灣,歷史上,這是船隻停泊候風的重要灣澳,古時這一帶也稱作曾厝灣、曾家澳、曾厝垵澳等。優良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上交通,對商漁船出海、政府的管理以及海上防衛都有著重要作用。《鷺江志》載:「曾厝垵,在廈門盡南,西扼海門,南對太武,東制二擔,浯嶼之衝,沙地寬平,灣澳稍穩,可駐大軍。」

然而,曾厝垵被大山包圍,陸上交通十分不便。據李氏族人回憶,李氏宗祠前原有一條小河直通廈門灣,先輩們大都坐小船到海邊,而後到廈門市區,從陸上到廈門城內還需翻山越嶺。

20世紀20年代中期,廈門掀起了公路建設熱潮,曾厝垵路就是其中一條。這條路由華僑曾國辦先生捐助,亦稱「國辦路」,修建於1927年,從鎮北關(今廈門大學白城附近)至曾厝垵,全長2.34千米,路寬7.2米,與市區到廈門大學的公路對接。今天,在曾厝垵國辦街入口處還立著一塊「國辦路」石碑,記述當時整條路的修建過程及主事者曾國辦的偉績。

隨後,曾厝垵路繼續向外延伸,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廈門對經過曾厝垵的戰備路(環島路前身)進行改建。如今,曾厝垵對外交通的重要幹線除了環島路,還有環島幹道、龍虎山路和文屏路。

曾厝垵還是軍事要衝,辛亥革命後,國民黨的海軍航空處和飛機場就在這裡。它見證過日軍大肆燒殺搶掠、兩岸緊張對峙,也見證過跨洲飛行第一人陳文麟的壯舉。1929年,陳文麟從英國駕機途經10多個國家飛行1.5萬公裡後,降落在曾厝垵軍用機場。

深厚文化積澱養育出名人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似乎漸漸淡忘了曾厝垵歷史上鮮活的人和事。其實,曾厝垵深厚的文化積澱,恰恰離不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的人,包括前往南洋經商、創業的華僑。

過去,曾厝垵人的生計主要依賴農業、漁業。經商,則是曾厝垵人謀生的另一種方式。明清時期,廈門商風正盛,清康熙收復臺灣後,設置閩海關,從此廈門成為通洋正口,是最早的閩臺對渡口岸。從族譜資料可知,曾厝垵的李氏家族經商之人多從事海上貿易,這與閩南海商興盛之特點相符,他們於謀生之外更求厚利回報。

作為曾厝垵的大族,曾氏人丁興旺,從地方志等資料可知,曾家在清代以來出了多位大商人,他們產業頗豐,又樂善好施,因而青史流芳。民國《廈門市志》和《廈門市志》(2004年版)有曾文楊、曾國辦、曾國聰的事跡,又據一些文史資料和名人傳略可知,較為出名的曾家商人還有曾舉薦、曾江水、曾國裕、曾國明、曾華檀、曾琦等。他們涉足火藥、橡膠、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娛樂等行業,都是當時商業界的翹楚。

這些因海外貿易而致富的鄉親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他們回饋桑梓,於20世紀從事廈門的市政建設和村裡文化景觀的修復與倡建,其中就包括修建紅磚大厝和中西合璧的番仔樓。他們還重視族人的教育,於1911年創立曾厝垵小學,實行免費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在長汀創辦的國立第一僑民師範學校(簡稱「僑師」),於1946年2月遷至曾厝垵,繼續教學。當時所收學生多為家境貧苦而資質聰穎的優秀子弟,這些人不斷追求民主、自由,後來發展成為當地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主要力量。1949年7月,僑師被強令停辦,雖然辦校歷史只有8年,但為廈門留下了寶貴的教育財產——僑師附屬的兩所學校「國立第一僑民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和「國立僑師附小幼兒園」,後發展為廈門實驗小學和廈門市第一幼兒園。僑師更大的歷史貢獻在於其創辦的多所夜校,把革命火種撒播在廣大農民心中。從1948年冬到1949年7月,先後秘密發展19位夜校農民學員入黨,還成立了黨的農民支部。後來,這些農民黨員為迎接廈門解放、建立新中國做出了貢獻。

如今的曾厝垵,向善早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村民們爭相捐助,將先輩們留下的宮觀寺院、祠堂、家廟修葺一新,樹立自己知恩圖報的感恩觀,崇尚賢能、追求奉獻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努力作為的人生觀。

從漁村蛻變為文青創業熱土

在廈門經濟特區成立之初,曾厝垵還是一個處於城市與農村夾縫中的城中村,依舊維持著傳統漁村生活。彼時的曾厝垵矮屋錯雜,豬圈縱橫,時時混雜魚腥味與旱廁裡散發的惡臭。隨著廈門城市化的推進和產業轉型的加速,曾厝垵的種植業、家庭養殖業和漁業相繼在政府的引導下退出歷史舞臺,經過精心規劃,曾厝垵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教、療養、旅遊等高附加值產業逐步發展,也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各種門類藝術家聚集於此,小漁村的文藝風情越來越濃厚。

社區產業結構的改造、社區自治體制的建立以及機制與發展的良性自生循環,使得傳統與現代在這個小漁村交融。現在的曾厝垵,已華麗蛻變為「中國最文藝漁村」,受到人們的青睞。

(文章來源:廈門網)

相關焦點

  • 廈門一個小小漁村,是民宿成就了曾厝垵,還是曾厝垵成就了民宿?
    塔頭那邊也沒有比黃厝好到哪去,倒是曾厝垵因為暑假有所好轉,但也沒有想像中好,只能說想比上半年好許。小小一個村莊裡聚集了400多家旅館,每天有上萬名遊客湧入這個小村莊。以前曾厝垵能夠吸引如此眾多的遊客,很重要一點,便是這個村莊保留了很完整的漁村文化,古厝、小巷、村民,各種原始的閩南海洋元素到處都是。而現在說這裡就是一個面朝大海的商業村,我相信很過來的遊客都會認同這個看法。
  • 百餘漁村曾厝垵 兩岸文青打造中國最文藝漁村
    每一磚都是一幅畫,每座古厝都是一段史,濃濃的臺味,灑脫的文藝範,地處廈門風景如畫、交通便捷的環島路旁的百餘漁村曾厝垵,被海內外遊客譽為「中國最文藝的漁村」。  目前,文藝村有原住民400多戶1600餘人,聚集了畫家、音樂人以及各類文創經營者超過5000人,經營特色主題商鋪超過800家,每年約400萬遊客紛至沓來。
  • 浙江最美漁村,昔日繁華無人知,今天人去房空卻意外網紅
    」後頭灣村,沒有資源,也沒有悠久歷史,突然成為網紅景點,那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儘管後頭灣村樓房林立,鼎盛時期的村內人口一度超過3000人,但是今天說它是浙江最美漁村,卻與這一切都沒有關係,昔日的繁華,富裕也只是在一定區域內有很大的影響,出了舟山,甚者出了浙江
  • 2016最新廈門曾厝垵旅遊攻略 走讀中國最文藝漁村曾厝垵
    曾厝垵東至白石炮臺,與黃厝社區接壤;西至胡裡山炮臺,與廈門大學相鄰;南面大海與大擔島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嶺。三面環山,一面臨海,面積6.5平方公裡。風景秀麗,美麗的環島路貫通曾厝垵社區。作為景區的曾厝垵文創村只佔0.33平方公裡。  曾厝垵文創村地處廈門風景如畫、交通便捷的環島路旁曾厝垵社,是廈門極具閩南特色、文藝範的海邊村落,被國內外遊客評價為「中國最文藝的漁村」。
  • 廈門海島小漁村,昔日緊鄰知名景點無人知,如今精心打造成網紅
    ,通過精心打造,成為為數不多的網紅景點。 在2102年以前,曾厝垵人或是捕魚,或是耕作,同大多數普通的小漁村一樣,過著男漁女耕的生活,村容村貌稍顯破舊,管理難度很大,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城中村,後來,當地人看中曾厝垵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 曾厝垵成為網紅景點!每年遊客超400萬人,歸根結底有三大原因
    越來越多身邊的朋友開始提及廈門曾厝垵,可見,這個旅遊地名氣有多麼高,真不愧是網紅景點。那麼,這個旅遊地為什麼能夠那麼火爆?每年接待的遊客量能高達400萬呢?我細細研究了一下,發現這裡火,歸根結底有三大原因。
  • 最美文藝漁村廈門曾厝垵,人山人海,過度商業化,今後何去何從
    擁有最美文藝漁村之稱的曾厝垵的夜晚,從天橋俯瞰而下,整條街擁擠不堪,人頭攢動。這還是春節後,要是在春節期間,估計已經被徹底擠爆。曾厝垵因為位於福建旅遊勝地廈門,所以遊客人數眾多,人流量巨大,聽一家民宿老闆說,春節期間廈門旅客人數達到兩百多萬,創旅遊收入兩個多億。川流不息的人群。
  • 廈門網紅天橋,連接曾厝垵和大海,形似魚骨,遊客必打卡
    說起廈門曾厝垵,現在可以說是比鼓浪嶼還要火爆的地方,其中曾厝垵迎來47.5萬的客流量,是鼓浪嶼迎客量19.8萬的2.4倍,這個昔日的小漁村如今已成為廈門人氣最旺的打卡地。今天我們來說說曾厝垵的這個標誌建築——魚骨天橋。
  • 但凡去的人,都會愛上那裡——中國最文藝的漁村
    ,中國最文藝漁村。位於廈門的東南部,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歷史悠遠的漁村,早期都是過著「男漁女耕」的生活,清代駐過水師,國民黨建過海軍航空處,兵家的要塞之地,和平年代便失去了軍事要塞的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曾厝垵由漁村變成了旅遊勝地,廈門的網紅景點之一,原來的胡裡山炮臺當作了景觀遺址,紅色國防教育基地。
  • 但凡去過的人,都會愛上那裡——中國最文藝的漁村
    白城沙灘的傍晚不知道你是否去過——曾厝垵,中國最文藝漁村。位於廈門的東南部,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歷史悠遠的漁村,早期都是過著「男漁女耕」的生活,清代駐過水師,國民黨建過海軍航空處,兵家的要塞之地,和平年代便失去了軍事要塞的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曾厝垵由漁村變成了旅遊勝地,廈門的網紅景點之一,原來的胡裡山炮臺當作了景觀遺址,紅色國防教育基地。2019年女兒暑假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在廈門待了五天。
  • 在廈門網紅漁村曾厝垵,有個神奇書店不受疫情影響,依然門庭若市
    說起廈門免費又人氣高的網紅景點,中國最美文創漁村之稱的曾厝垵絕對榜上有名。今年因為疫情緣故,這裡不少商家生意都受到影響,關門歇業的不少。和其他廈門書店比起來,沒有大的面積,但是設計上一點都不將就,一樓到二樓的白色樓梯,就是社交平臺經常看到網紅打卡拍照的地方。
  • 在廈門網紅漁村曾厝垵,有個神奇書店不受疫情影響,依然門庭若市
    說起廈門免費又人氣高的網紅景點,中國最美文創漁村之稱的曾厝垵絕對榜上有名。和其他廈門書店比起來,沒有大的面積,但是設計上一點都不將就,一樓到二樓的白色樓梯,就是社交平臺經常看到網紅打卡拍照的地方。彩蛋是書店的後門還有一面網紅牆,上面是各國的鏤空文字,晚上燈光一開,熠熠發光。
  • 遊客到廈門都去這裡打卡,本地人卻不愛去,遺憾傳統漁村已變味
    今天看到一條新聞,有人說在廈門的曾厝垵買茶葉被坑了,但本地人回覆說從不去曾厝垵買東西。儘管如此,曾厝垵還是被列為遊廈門必去的地點。你怎麼看? 在國內絕大部分的城市旅遊,仿佛都有一條街是必須要去打卡的景點。它可能是一條購物街、可能是一條美食街,也可能是小商品批發市場……他們大多大同小異,賣著差不多的小吃,卻在遊客們的眼中是最具當地代表性的景點。
  • 夜逛廈門八百年歷史的漁村,吃貨的天堂——曾厝垵
    從廈大出來,穿過一座天橋來到海邊,稍玩一會兒,看天色漸晚,金烏西垂,正是逛逛吃吃的時間,於是步行去曾厝垵。沿途有出租自行車的,只是上坡路太多了,如果不趕時間,散散步也好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的曾厝垵,原來是一個小漁村,別名「曾裡」,又稱「曾家沃」、「曾家灣」,被譽為中國最文藝漁村,是廈門旅遊的打卡地之一。
  • 曾厝垵:曾是一個質樸的漁村,如今已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創意村
    廈門是福建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裡既有著大都市的繁華,也有著普通小城的安靜自在,廈門的旅遊資源豐富,像是鼓浪嶼、南普陀寺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景點,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曾厝垵。曾厝垵被譽為「全國最文藝村落」,這裡曾是一個質樸的漁村,如今已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創意村。
  • 國內三個與世隔絕曾被遺忘的漁村,如今搖身一變成「網紅景點」
    導讀:漁村,顧名思義是靠打漁為生的村莊。當然,有的漁村是著靠大海為生,有的漁村是則小一點靠的大江大湖為生,不管是靠近海的漁村,還是大江大湖的漁村,它們都是世世代代以打漁為生的村莊。在國內,有這麼三個漁村,它們曾經是與世隔絕的狀態,漂浮在海上或者江上,自古以來出行都是靠船,即使是現在也沒有橫跨的橋梁,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遺忘的狀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交網絡的興起,這些原本默默無聞的漁村,卻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景點」。
  • 曾厝垵成為網紅景點!每年遊客超400萬人,歸根結底有三大原因
    越來越多的周圍朋友開始提及廈門曾厝垵。你可以看到這個旅遊景點的名聲有多高,真的值得成為網紅景點。那這個旅遊地為什麼能那麼熱呢?每年接待的遊客人數能達到400萬人嗎?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這裡的火最終有三大原因。
  • 實拍曾厝垵:「中國最文藝小漁村」,淪陷在油煙繚繞裡的尷尬
    2000年,廈門島環島路東南路段開通,是處於環島路上的曾厝垵的命運轉折點。優越的交通環境,優美的景觀和比較完整的具有閩南海洋元素特色的村落格局,逐漸引起外界關注,加上低廉的房租,漁村成為許多人的容身之所。他們中有農民工,還有大學生,畫家,歌手,詩人等文藝青年。
  • 廈門島外的澳頭村,古老漁村融合當代藝術,有望成為第二個曾厝垵
    廈門曾厝垵,這個昔日小漁村已經成為來廈門旅遊的打卡點,幾乎和鼓浪嶼、沙坡尾、廈門大學地位並列。二十年前還能聞到魚腥味的小漁村,現在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窄窄的巷子裡只有燒烤的味道了。太多的遊客,太濃的商業味,廈門本地人都會躲著走。
  • 廈門網紅地標曾厝垵,旅遊必打卡,裡面的這家民宿值得睡
    臨海的曾厝垵,便是有著中國最美文創漁村稱號的旅遊目的地。曾厝垵是幾個漁村統稱的行政社區,原是廈門臨海的一處漁村。隨著旅遊、文創、和民宿行業的發展,這裡依舊化身成為中國最文藝的漁村,也是抵廈遊客必打卡的一處景點。曾厝垵就在環島路旁,公交、出租都非常方便,我從廈門站去曾厝垵剛好搭乘B2公交車,5塊錢10多分鐘就可以到了,曾厝垵沒有收門票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