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希雅第三次來到曾厝垵了,住在北京的她,很喜歡這個小漁村。她說,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沉澱著歷史韻味,紅磚古厝、南洋風格的「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人和物讓她感受到家的歸屬感和親切感。
在過去,曾厝垵人或業漁,或經商,這裡是過往有名的漁村,又是當下聞名遐邇的僑鄉。後來,隨著軍事設置迅速增加,曾厝垵成了名副其實的前線。2000年,環島路開通,交通因此而便利,傍海而居的小漁村迎來了更多的遊客。隨著2006年廈門島內宣告全面退漁,大批文藝青年及「窮遊」背包客湧入,並以此為據點給這個小漁村染上了不一樣的色彩。
如今,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百年漁村保存了淳樸厚道的民風,煥發出新的魅力。
自古以來就是勝地和戰略要塞
曾厝垵自古以來就是一處勝地、戰略要塞,身份在港口和戰略要塞之間不斷轉換。
在「同文書庫」系列之《曾厝垵村史》中提到,從考古挖掘的遺蹟——一件扁平石錛和一件石鑿殘段可知,曾厝垵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1915年思明縣分為城區和郊區禾山,郊區禾山實行保甲制,分為26個保,曾厝垵片區為曾溪保。李氏與曾氏是較早開發曾厝垵的兩個家族,除此之外,元明清三代還有諸多姓氏遷入曾厝垵,加速推進該區域發展。
曾厝垵面前是寬闊的海灣,歷史上,這是船隻停泊候風的重要灣澳,古時這一帶也稱作曾厝灣、曾家澳、曾厝垵澳等。優良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上交通,對商漁船出海、政府的管理以及海上防衛都有著重要作用。《鷺江志》載:「曾厝垵,在廈門盡南,西扼海門,南對太武,東制二擔,浯嶼之衝,沙地寬平,灣澳稍穩,可駐大軍。」
然而,曾厝垵被大山包圍,陸上交通十分不便。據李氏族人回憶,李氏宗祠前原有一條小河直通廈門灣,先輩們大都坐小船到海邊,而後到廈門市區,從陸上到廈門城內還需翻山越嶺。
20世紀20年代中期,廈門掀起了公路建設熱潮,曾厝垵路就是其中一條。這條路由華僑曾國辦先生捐助,亦稱「國辦路」,修建於1927年,從鎮北關(今廈門大學白城附近)至曾厝垵,全長2.34千米,路寬7.2米,與市區到廈門大學的公路對接。今天,在曾厝垵國辦街入口處還立著一塊「國辦路」石碑,記述當時整條路的修建過程及主事者曾國辦的偉績。
隨後,曾厝垵路繼續向外延伸,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廈門對經過曾厝垵的戰備路(環島路前身)進行改建。如今,曾厝垵對外交通的重要幹線除了環島路,還有環島幹道、龍虎山路和文屏路。
曾厝垵還是軍事要衝,辛亥革命後,國民黨的海軍航空處和飛機場就在這裡。它見證過日軍大肆燒殺搶掠、兩岸緊張對峙,也見證過跨洲飛行第一人陳文麟的壯舉。1929年,陳文麟從英國駕機途經10多個國家飛行1.5萬公裡後,降落在曾厝垵軍用機場。
深厚文化積澱養育出名人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似乎漸漸淡忘了曾厝垵歷史上鮮活的人和事。其實,曾厝垵深厚的文化積澱,恰恰離不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的人,包括前往南洋經商、創業的華僑。
過去,曾厝垵人的生計主要依賴農業、漁業。經商,則是曾厝垵人謀生的另一種方式。明清時期,廈門商風正盛,清康熙收復臺灣後,設置閩海關,從此廈門成為通洋正口,是最早的閩臺對渡口岸。從族譜資料可知,曾厝垵的李氏家族經商之人多從事海上貿易,這與閩南海商興盛之特點相符,他們於謀生之外更求厚利回報。
作為曾厝垵的大族,曾氏人丁興旺,從地方志等資料可知,曾家在清代以來出了多位大商人,他們產業頗豐,又樂善好施,因而青史流芳。民國《廈門市志》和《廈門市志》(2004年版)有曾文楊、曾國辦、曾國聰的事跡,又據一些文史資料和名人傳略可知,較為出名的曾家商人還有曾舉薦、曾江水、曾國裕、曾國明、曾華檀、曾琦等。他們涉足火藥、橡膠、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娛樂等行業,都是當時商業界的翹楚。
這些因海外貿易而致富的鄉親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他們回饋桑梓,於20世紀從事廈門的市政建設和村裡文化景觀的修復與倡建,其中就包括修建紅磚大厝和中西合璧的番仔樓。他們還重視族人的教育,於1911年創立曾厝垵小學,實行免費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在長汀創辦的國立第一僑民師範學校(簡稱「僑師」),於1946年2月遷至曾厝垵,繼續教學。當時所收學生多為家境貧苦而資質聰穎的優秀子弟,這些人不斷追求民主、自由,後來發展成為當地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主要力量。1949年7月,僑師被強令停辦,雖然辦校歷史只有8年,但為廈門留下了寶貴的教育財產——僑師附屬的兩所學校「國立第一僑民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和「國立僑師附小幼兒園」,後發展為廈門實驗小學和廈門市第一幼兒園。僑師更大的歷史貢獻在於其創辦的多所夜校,把革命火種撒播在廣大農民心中。從1948年冬到1949年7月,先後秘密發展19位夜校農民學員入黨,還成立了黨的農民支部。後來,這些農民黨員為迎接廈門解放、建立新中國做出了貢獻。
如今的曾厝垵,向善早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村民們爭相捐助,將先輩們留下的宮觀寺院、祠堂、家廟修葺一新,樹立自己知恩圖報的感恩觀,崇尚賢能、追求奉獻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努力作為的人生觀。
從漁村蛻變為文青創業熱土
在廈門經濟特區成立之初,曾厝垵還是一個處於城市與農村夾縫中的城中村,依舊維持著傳統漁村生活。彼時的曾厝垵矮屋錯雜,豬圈縱橫,時時混雜魚腥味與旱廁裡散發的惡臭。隨著廈門城市化的推進和產業轉型的加速,曾厝垵的種植業、家庭養殖業和漁業相繼在政府的引導下退出歷史舞臺,經過精心規劃,曾厝垵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教、療養、旅遊等高附加值產業逐步發展,也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各種門類藝術家聚集於此,小漁村的文藝風情越來越濃厚。
社區產業結構的改造、社區自治體制的建立以及機制與發展的良性自生循環,使得傳統與現代在這個小漁村交融。現在的曾厝垵,已華麗蛻變為「中國最文藝漁村」,受到人們的青睞。
(文章來源:廈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