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攝影裡的「掃街」,不少影友非常熟悉,這句「黑話」可不是環衛工人天天工作的那種哦,而是特指在街頭的拍攝,講求畫面的真實性,多數不進行擺拍,而是在逛街中,捕捉日常生活中種種動人的細節和瞬間。
掃街很容易,拿起相機走到街上去,開拍即可。但是同時掃街也是攝影裡最難的一個種類,街上人來人往,紛繁雜亂,要在其中捕捉到動人的瞬間,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2008年,廣州西關老城區,多少塵封往事的質感。鏡頭拍攝往往難於避免雜亂,善於利用光的特性,簡化畫面,是常用的減法行為。
不少中外攝影史上鼎鼎大名的攝影大師,比如紀實攝影之父創立「決定性瞬間」理論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無數次拍攝中國的馬克·呂布,日本著名自由攝影大師森山大道等等,無不將大量時間放在街頭攝影上,通過捕捉普通人的日常瞬間,留住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瞬間,作品感動著無數的人們。甚至可以說,通常幫助人們記住那些歷史和時代的攝影作品,往往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是記錄常人生活的細節、記錄時代特徵的街頭攝影作品。
街頭攝影的觀念和思路
毋容置疑,街頭肯定是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和特徵的最重要場景。
剛開始掃街的時候,往往會有找不著北的感覺,街上是如此豐富雜亂,許多事件在同時發生,轉瞬即逝,我們應該如何能尋找並在最恰當的時間記錄下哪些最精彩的瞬間呢?
在這裡,有必要先轉述一下最基礎的理論,布列松提出的「決定性瞬間」,他認為,世界凡事都有其決定性瞬間,即被攝事物的形式和內容在這一時刻恰到好處地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他用極短的時間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內涵,並使其成為永恆。
浙江龍門古鎮,黃昏下班的時刻。這種司空見慣的場景,需要細心的感受和體驗,才能發現,因此,拍照也是訓練觀察力的一個好辦法。
布列松的攝影終身都堅持抓拍,但他的作品裡面完美的構圖與傳統的繪畫美學相兼容,使這些瞬間令人驚嘆。「決定性瞬間」理論從五十年代被提出以來,雖然被不斷質疑和打破,但是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外一代又一代紀實攝影師入門的必修一課。
對於掃街,我們首先必須確認的是拍攝的意圖和主題,否則必然會流於浮光掠影和走馬觀花,有些攝影師會執著於拍攝即將消逝的歷史建築和人文瞬間,也有些攝影師專心記錄那些最有我們這個時代特點的人和事,還有些攝影師會在街頭尋覓展現人性光輝、感人的庸常生活細節、記錄突發事件、衝突和紛爭……等等。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只有記錄能感動自己的事物,才能夠使照片能感動別人。攝影作品裡東西方藝術共有的人道主義精神,平等、悲憫、同情等折現人性的感情永遠不會過時。
但是,街頭攝影也必須具備自己獨特的視覺,儘量選擇別人沒有拍過的主題或場景或拍攝方法,通過照片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在影像爆炸的今天,沒有個性的照片必然會被淹沒,不會給觀眾留下太多印象。
由於街頭攝影的瞬息萬變和豐富多彩,快門時滯較短的單反或旁軸相機是掃街的首選,體積小不宜引人注意的旁軸相機是理想的選擇,當然數碼DC掃街也可以勝任,不過DC由於快門時滯較長,需要對相機有相當的熟悉程度和對事件發生準確的預測,才能留住最精確的瞬間,而且掃街往往要用到連拍,相機的連拍速度也應該被考慮。
2008年,廣州西關老城區,小巷深處快樂的童年生活。下意識的抓拍,在這種突然的抓拍裡,保持構圖的穩固乾淨和畫面的縱深感,是成功的要素。
傳統的攝影理論裡,街頭攝影一般建議使用28mm-50mm焦段的鏡頭,因為這個焦段的鏡頭往往具備更立體的景深和符合人的視覺習慣,使得記錄的場面具備真實感和空間感。而太廣或長焦鏡頭不建議使用,廣角的鏡頭往往會帶來強烈變形和畫面內容過多雜亂,一般只適用於狹小的環境或追求廣角變形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的場景。長焦鏡頭往往由於視角過窄,不利於交代環境,同時長焦的視角壓縮了景物間的透視感,容易使畫面喪失現場感和空間感。
浙江諸葛村清晨的早點鋪,寒冷冬天裡的炊煙製造了溫暖的氣氛,煙霧的變化極快,這種場景可以使用連拍方式,以抓住不停變幻的煙氣,得到理想的畫面效果。
不過鏡頭的選擇也要視乎個人風格,如果喜歡保持距離感或主體難以靠近的拍攝,長焦鏡頭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喜歡廣角的視覺衝擊力,或者對畫面控制的好的話,廣角鏡頭掃街也是可以的。
街頭攝影的抓拍、偷拍與溝通一般來說,掃街的時候需要抓拍的時候特別的多,要求場景自然真實,不幹涉拍攝的對象。那些最自然、最生活的才是最有價值的。抓拍事先可以預測的,只要背著相機出了門看到什麼拍什麼。深入生活,是抓拍的靈魂和真諦。
抓拍的時候必須眼明手快,該出手的時候毫不猶豫,抓住最精彩的瞬間。筆者為了練習快門的精確性,曾經多次在坐火車的時候拍窗外的電線桿,力求每下快門按下,電線桿正好位於畫面中心處才算及格,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這種練習方法。
北京後海的黃昏,一位模仿李小龍練雙截棍的年輕人。剛開始對方拒絕拍攝,在友善的致意和簡單溝通幾句之後,對方很高興的接受拍攝。在這種人物表情和動作都變化極快的場景裡,可以使用連拍功能,同時要對人物的下一步動作有比較準確的預測。
抓拍也必須要求拍攝者要對事件的發展趨勢要熟悉,大概可以預測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對該何時按下快門心中有數,才能胸有成竹,抓住想要的瞬間。
當遇到合適的光影和場景,等待也是掃街常有的事情,選一個合適的場景,等待合適的人物出現或者合適的事件發生,再用抓拍拍下,是掃街是經常使用的拍攝方法。但是也不要在某個場景逗留過久,畢竟是掃街,多隨意走動,要拍到一張好片子往往是一種緣分,說不定更精彩的瞬間就會在下一個街角發生。
珠海外伶仃島的手工蝦米作坊,為了使得畫面靜中有動,使用了較慢十五分之一秒的快門,使得出現在畫面的兩隻手一靜一動。
掃街的時候往往要拍攝陌生人,這個對於攝影者似乎是一個心理障礙,往往是倉促按下快門,拍下被攝者驚愕詫異的表情。在掃街的時候,筆者認為溝通的技巧往往是最重要的,有些有趣的場景,或者需要近距離拍攝陌生人的時候,一兩句簡單的問候和善意提問,充滿友善的笑容,常常可以縮近與被攝者的心理距離,對方如果不是在做非常規行為,一般會同意拍攝,對於在鏡頭前特別拘謹的人,可以在邊聊天時邊按下快門,多拍幾張就可以得到理想的表情和動作。如果堅決不同意拍照的,應該停止拍攝或者按被攝者要求刪除照片,這是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對於抓拍和偷拍中被發現時候的質問,也應該友善處之,適當的應對很重要,筆者往往是傻乎乎的微笑並自稱:「學拍照的,出來練習。」或「今天剛買相機,出來試下……」,往往會得到友善的回應,切記不要自抬身份為攝影師或記者,往往會弄巧成拙。咒罵不已窮追不捨的人筆者很少很少見到,人與人之間的壁壘往往是人的內心建造的,交流其實並不太困難。
街頭攝影的常用技巧
掃街中,突發的場面處處可見,往往突發得往往連舉起相機和自動對焦都顯得太慢,因此盲拍的技術非常重要,所謂的盲拍,就是不看取景器也能大概預測某個角度能大致拍到什麼畫面和構圖,這項技能需要練習同時也需要對相機焦段非常熟悉,可以在沒事的時候拿相機先預測場景再盲拍,然後對照,如此反覆鍛鍊一段時間可以較熟悉的掌握。盲拍在街頭攝影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在很靠近被攝者又不希望幹涉對象的拍攝,還有對飛速瞬間的拍攝。還可以利用盲拍進行很低角度的拍攝,當角度足夠低的時候,可以使得被攝事物顯得高大,產生獨特的視角新鮮感,還能使用天空為背景從而避開周圍雜亂的環境。
杭州運河邊的清晨,邊看書邊推車走路的年輕人,這幅照片使用了200mm的長焦拍攝,既不幹擾人物的情緒,也使得背景適當虛化不至於幹擾主體。
此外,你也可以採用舉高雙手跳起來盲拍得到俯拍的角度,這點要視乎你的體力狀況,哦,當然還要注意安全。
相機的自動對焦如今是越來越快了,不過在很多場合還是沒有時間對焦,這時要視乎你對相機的熟悉程度,筆者的做法在街上走的時候,相機從來不關機,而且苦練西部牛仔的拔槍手法,以便飛速從相機包裡抽出相機。當然也有穩妥點的做法,就是使用每個焦段超焦距,比如50mm鏡頭的光圈為F8的時候,對焦在三米距離,那麼三米到無限遠的距離都是合焦範圍,使用這個特性可以使用手動對焦的方法,免去對焦的環節。
重慶最後的十八梯老城區,敢於使用大膽的構圖,往往可以使畫面生動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張構圖裡故意把人物主體置於畫面最下方,產生較強的視覺衝擊力。
結語和題外話
對於街頭攝影而言,最困難往往不是拍攝技巧的問題,而是你看待問題的角度。街頭的景觀如此豐富而且多變,你選取了什麼主體,你選擇了哪個瞬間,往往沒有規律可循,而是取決於你的學識、氣質、乃至人生閱歷和價值取向。其實功夫在攝影之外,街頭攝影某種意義上其實已經脫離了藝術的範疇,它與社會學、人類學、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等等學科的相關更為緊密,一張照片往往承載的不僅僅是愉悅人們的美感,還承載了許多來自真實世界的信息,使人沉思,讓人關注,為之動容,產生共鳴。
有人問某位攝影大師拍攝某張作品的光圈快門數據,大師回答:「這張照片的拍攝快門是五十年又二百五十分之一秒」。也許這個對答能給我們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