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86年,自趙國趙敬候元年定都邯鄲),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城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底蘊純樸深厚。也是全國唯一一座沒有改動過城市地名的城市,還是中國成語之都。據歷史記載,約有1000多個成語典故出自邯鄲。如:邯鄲學步、完壁歸趙、負荊請罪、黃梁美夢、毛遂自薦……等。
城內現有一處,保存完好的著名古建築群園林景區——叢臺公園。園內有一座著名的古樓臺,名叢臺。叢臺,是邯鄲市的像徵,古趙國稱之為武靈叢臺。是春秋戰國時期,為趙王檢閱官兵演練,觀賞歌舞的地方。叢臺公園,被評為中國100家名園及國家重點公園之一。
古代叢臺影像(來源於網絡)
古城樓影像(來源於網絡)
邯鄲,還是一座最古老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上,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七國之一的趙國首都和文化中心。
叢臺新姿
趙王陵,被喻為東方的金字塔。(來源於網絡)
趙國史記
後趙史記
學步橋北側的石牌坊上,書有「襯服新市」四個大字。據考究,出自漢書,其所表達的意思是:邯鄲人不僅走路好看,穿的衣服新而漂亮,去逛街市。可見遠古時代,邯鄲人就講究禮儀文明出行。
市中心,有一座名揚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名橋——學步橋,邯鄲學步必過此橋。據歷史傳記,春秋時期,有大大小小一百零五個國。只屬趙國邯鄲人走路姿態十分的好看,而遠近聞名。其中一燕國人慕名來到邯鄲,來跟著邯鄲人學走步。學有時日,不但沒有學會,連自己的步道都忘的一乾二淨了,只好自己爬回了燕國。這就是名揚千古的「邯鄲學步」典故的傳說由來。
學步橋,是一座南北通向的古石橋。
學步橋:長32米,寬9米,橋兩側護欄有36根立柱,每個立柱頂端,坐有形態各異由小到大不等的石獅座像。兩石柱間橋壁石擋內側,雕刻有古代文化圖紋壁畫,每塊橋壁石擋,都刻有不同的圖案,而代表著不同的歷史典故。共計34幅石擋壁畫,雖然過去了幾千年的歷史滄桑,圖案雕刻,依然栩栩如生。
古石壁畫卷,代表著一段歷史的印記。
最大的一尊石獅
最小的一尊石獅
學步橋遠景
流經市中心的一條河——沁河風光
大愛能帶給你幸福與快樂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百家紅色旅遊景區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副總參謀左權將軍,於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對在日寇反掃蕩戰鬥中,犧牲在太行山上。現長眠在此,供人們瞻仰紀念。(作者曾經3次深入太行山,探尋左權將軍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和犧牲地。)
我的父親也是八路軍劉伯承、鄧小平129師的一名老戰士,我是軍人的後代。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9師,在太行山區對日作戰所留下的豐功偉績,值得我們永遠去敬仰懷念的。
左權將軍墓
邯鄲市地標——胡服騎射
繁華的街景
旅遊,讓生活更幸福,一座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多彩的城市。
市第一醫院分院區前的紅色字標,知識就是力量!
市區夜景
文明,是邯鄲城市的名片,人們在文明有序的出行。
寬闊的中華大街,非常的乾淨,空氣清新,平坦漂亮。
繁華的中華大街,夜景璀璨。
懷著對家鄉的感情,一直想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鄉愁」。邯鄲,作為一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文化古城,有著許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及紅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邯鄲市由於地處晉冀魯豫四省的交會點,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機場、高鐵、環城高速等,市內外交通非常發達。市區高樓林立,繁華似錦,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正在飛速發展,邯鄲已經被國家確定為較大的城市。因此,僅僅用一兩篇文章,來記述一座千年古城的古往今來,是不現實的。由於篇幅及時間有限,至述於此。非常熱情的歡迎,一直觀注我的朋友們,來美麗的邯鄲,我的家鄉,實地觀光遊覽,(此文為近日冬遊邯鄲感後而作,後續有待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