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貴州,很多人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個印象便是「山多」,「山多」往往又和「閉塞」相聯繫,也導致了其他省份對貴州的誤會。
攝/盧勇
貴州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地無三裡平」一度是其「代名詞」,但也因此,貴州擁有很多奇峰絕景。
鎮勝公路北盤江特大橋 攝/張前
既有西南奇勝萬峰林、奇峰聳立雲臺山、梵淨天土梵淨山,又有森林公園雷公山、雲霧繚繞雲霧山、黔南高峰鬥篷山……
萬峰林 圖/長裙隨風舞A
中部苗嶺、東北部武陵山、北部大婁山、西北部烏蒙山、西南部老王山幾大山脈組成了貴州風韻獨特的山地美景,也組成了貴州別具一格的地理文化。
苗嶺
貴州影響範圍最廣的山脈
苗嶺是雲貴高原南部的主要山脈,位於貴州中部,西起貴陽,東至雷公山,橫亙都勻和黔東南,對貴州影響範圍較廣,哺育人口較多,因此也常作為貴州的代稱。
雷公山雲海 圖/黔水坊
苗嶺主峰為雷公山,海拔 2179 米,當地苗語稱為「方薅」,漢語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也就由此得名。因未曾遭受第四紀冰川的嚴寒洗禮,雷公山便成為眾多古老生物的避難所,適宜的環境讓各類物種在這裡得以生存繁衍,形成了豐富的物種資源基礎。
烏東梯田 攝/盧勇
苗嶺山勢險峻,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不得不在崎嶇的山脈上開闢出適宜生存的土地,於是梯田應運而生。居民們沿著山脈從石縫、碎石中收集土壤,堆在相對平坦的地上,然後耕作、收穫,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加榜梯田 攝/邵光明
很久以前,大多數人對貴州人民的印象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刁蠻,雖然這個詞負面色彩居多,但也在某種方面表明了貴州人性格當中的那股「韌勁」。
黔東南苗族 攝/盧勇
生活在苗嶺山區的貴州人,面對大山勞作,一切全憑自己打拼,難免養成貴州人「不服輸」的品性,和腳踏實地的生活哲學。
黔東南苗族 攝/盧勇
相對其他地區來說,大多數貴州人脾氣都比較「硬」,不如江南地區的人溫婉,這也和苗嶺脫不了干係。長時間為生存而勞作,讓貴州人骨子藏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和風花雪月、陽春白雪相關的,自然就少了。
酸湯魚 圖/小令君
貴州人的飲食文化也因苗嶺而來,因為苗嶺山脈的險峻,且長年蠻煙瘴霧,導致交通不便,外面的鹽很難運進來,所以有了「以酸代鹽」的飲食習慣,也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的民俗段子。
黔東南侗族 攝/盧勇
在居住方式上,苗嶺對貴州人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在黔東南一些地區,苗族同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造的特色木質吊腳樓,上層通風、乾燥、防潮,下層堆放雜物或養牲畜,這樣的房屋地基大多呈「臺階式」,既避免了土地崎嶇造成的居住困難,又合理地運用了山地地形。
黔東南侗族 攝/盧勇
生活在苗嶺山麓的一些侗族則通過建幹闌式吊腳樓來適應溪流遍地,溝壑縱橫的環境,樓下養牲畜,樓上住人。
武陵山
梵淨天土,自帶「仙氣」
武陵山脈從張家界走入黔東北,平均海拔 1300 米左右,橫跨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多個省份。
圖/小布行路上
其主峰為銅仁境內的梵淨山,海拔 2494 米,其最高峰為銅仁市江口縣內的鳳凰山,海拔 2572 米。
梵淨山上生存著世界上最後的黔金絲猴群,這個「世界的獨生子」在梵天淨土中,延續著百代「香火」。
梵淨山 攝/楊通富
武陵山山勢的險峻造成了銅仁部分地區惡劣的地理條件,縱橫交錯的高山深谷、氣勢磅礴的崇山峻岭,也培養了當地人堅韌、勤勞的品質,人們相信依靠自己的雙手,只要腳踏實地,即使在並不肥沃的土地上,也能豐盈自己的生活。
圖/鞴轡茇廾鬱
山峰連天,綠意遍野。武陵山正險峻而無比美麗,也讓銅仁獲得了「武陵明珠」的美譽。
寨英鎮滾龍 攝/田茂榮
武陵山麓居住著土家、苗、侗、漢等各族人民,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武陵山的雄偉,雖導致了交通的困難,讓生活在山裡的人們和外界溝通交流非常少,但也意外地將民族文化完整保存下來。
寨英鎮滾龍 攝/曹經建
生活在武陵山下的少數民族同胞,保留著傳統的民族習俗,松桃縣的苗族花鼓、滾龍、苗族山歌等原生態民族文化延續至今,也因此誕生了「中國滾龍藝術之鄉」、「苗族花鼓藝術之鄉」。
銅仁茶 圖/銅仁微報
獨特的地形也讓武陵山人學會因地制宜——利用特有的山地地形和氣候種茶。銅仁茶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有向封建王朝進貢茶葉的記載。北宋,樂史(987年前後)撰《太平寰宇記》江南道載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上貢」,是為銅仁貢茶的開始。
銅仁茶 圖/貴陽日報官方微博
銅仁茶名滿天下,現已出口到俄羅斯、德國、美國、日本、摩洛哥等各國家。
冷知識:
遍及全國的「農夫山泉」水,其中一大水源便來自武陵山脈。
大婁山
黔北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大婁山西起畢節,東北延伸至四川,是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間的天然屏障,其主峰為遵義地區的婁山關,海拔 1576 米。
婁山關 攝/盧勇
大婁山地理位置特殊,是連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其主峰婁山關地理位置險峻,「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甚至有人形容婁山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婁山關盤山路 攝/朱小松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也是貴州最早一批通公路的地方,1928 年,經過婁山關的黔川公路在遵義舉辦了開車典禮。
海龍屯——楊氏土司的古軍事屯堡 攝/陸宇堃
婁山關的巍峨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了它在軍事領域的重要性。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曆年間,總兵劉綎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之子)曾激戰於此,以劉綎率部從間道攀藤爬巖、成功偷襲婁山關結束。在這次激戰中,劉綎奪得天險,為平播之役打下了基礎。
冷知識:
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誅殺立威,驕橫無度,婁山關失守後,楊應龍見敗局已定自縊身亡,其子楊朝棟、其弟楊兆龍被俘,車裂於鬧市,播州從此滅亡。
即使到了近代,婁山關的軍事位置依舊無比重要,大家所熟悉的「婁山關戰鬥」便在這裡發生。
婁山關風光 攝/王澤秀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85 年前,紅軍長徵在這裡取得大捷,也註定了「紅色」永遠是遵義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婁山關腳下 攝/呂昌均
遵義的紅,紅得濃鬱、紅得熱烈,於是大多數人對遵義的了解便由「遵義會址」起。在無數遵義人心裡,紅色早已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了他們艱苦奮鬥的品質。
圖/六六
大婁山脈也讓遵義擁有獨特的美食文化,「冷水魚」的美味,唯有遵義能夠完美掌控,只因大婁山水質優異,常年恆溫 8-16℃ 之間,十分適合冷水魚養殖,促成了這一美味的蓬勃生長。
烏蒙山
貴州屋脊帶來的清涼世界
貴州西北部的烏蒙山磅礴聳峙、綿亙南北,是金沙江和北盤江的分水嶺,也是貴州屋脊。因「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句名詩,烏蒙山脈的名氣響徹全國。
烏蒙山脈橫亙在貴州的西北高原,平均海拔 2000 米以上,山上的韭菜坪海拔達 2901 米,為貴州之最高峰。
韭菜坪 攝/盧勇
由於烏蒙山脈獨特的氣候,在寬闊的高原上少見高大的樹木,都是野草和各種繁花,也造就了韭菜坪和烏蒙大草原的獨特景色。
韭菜坪 攝/楊元德
每年 8、9 月,韭菜坪上盛開的韭菜花漫山遍野,將整個山坪裝點為花的海洋。
烏蒙大草原作為烏蒙山區一顆璀璨明,平均氣溫 11.1℃,氣候涼爽怡人,也成為「涼都六盤水」避暑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烏蒙大草原 圖/彭偉
烏蒙山片區也生活著很多少數民族,民族風情濃鬱,生活習俗也如「烏蒙」二字一樣神秘:烏蒙彝族保留著火把節的慶祝活動和「向天墳」的墓葬形式;苗族至今則有「上刀梯」、「刀口碎大石」等驚險表演。
烏蒙山少數民族 攝/盧勇
烏蒙山區也是彝族祖源地,彝族先民沿著烏蒙山和南北盤江遷徙到滇、川、黔、桂各地繁衍生息,至今烏蒙山區還生活著近百萬彝族同胞。
烏蒙山少數民族 攝/盧勇
烏蒙山的磅礴,讓這些在大山裡的彝族與其他民族間的融合速度極為緩慢,也使得生活在這裡的彝族保留了原始的民族特色,阿妹戚託、海馬舞、懇合唄等傳統彝族歌舞,在烏蒙山區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老王山
夜郎老王,神秘又瑰麗
比起前幾個山脈,老王山的名氣小得多,此山脈北起威寧,經水城、六枝、南達紫雲、望謨。
老王山 圖/一木正水
老王山脈在韭菜坪與烏蒙山主脈相連,過去習慣把六枝以西的老王山地段稱為烏蒙山的東南分支,而把六枝以東的地段劃入苗嶺。
傳說,生活在老王山處的仡佬族人是古夜郎的主體民族,夜郎老王死後安葬在山中月亮洞,山也因此得名。
俯瞰老王山下 圖/行走的塵埃
山中月亮洞由於地勢險峻,能夠進入洞穴一探究竟的人少之又少,也讓老王山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老王山 圖/五六千Lily
老王山主峰海拔 2127 米。主峰上長時間雲霧繚繞、宛如仙境,又因山勢險竣,峰巔多石少土 ,所以高大的植被較少,大多是低小的草叢和一些小型喬木,風景獨特。
老王山 圖/一木正水
由於一直以來老王山常被誤歸為烏蒙山和苗嶺的部分,所以歷史上關於老王山的筆墨非常少,但並不抹去它對貴州的貢獻。
2016 年,老王山開始修建玻璃棧道,棧道立在峭壁之間,抬頭是高山、腳下是深淵,刺激程度不亞於張家界,吸引了很多遊人。
在貴州,受這幾大山脈影響最小的是興義,但一個萬峰林足以讓它大放異彩。有「磅礴千裡、西南奇勝」之稱的萬峰林既是興義的名片,也是貴州喀斯特地形的奇蹟。
萬峰林 圖/長裙隨風舞A
貴州多山多水,山脈造成了貴州交通的崎嶇,也讓貴州延緩了民族間的融合,最終成為百花齊放的「多彩貴州」。
而近些年,貴州不斷加速,天塹變通途,一座座世界級高橋懸於大山中,「戶戶通」將便捷送入千家萬戶,貴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西南交通樞紐。
鴨池河大橋 攝/尹剛
山脈組成了獨特的貴州,貴州因此而「貴」。
山脈也組成了獨特的貴州人,貴州人因此在崇山峻岭間厚積薄發,又依舊保持著世外桃源般的人間煙火。
這就是大山頂起的貴州!
註:文中所涉資料較多,若有錯誤之處,敬請指正。
你家在哪個山脈區呢?
來嘮嘮你對那片山的情感吧!
稿源:我們都是貴州人
歡迎關注貴陽市人民政府駐上海聯絡處公眾號「貴陽滬辦」,獲取更多精彩資訊。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貴州「山卡卡」?可別被這些大山嚇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