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香港灣仔沙中線繼上周六一個千磅炸彈出土後,僅隔5天,附近再度發現另一個巨彈。
1月31日上午,在港鐵沙中線灣仔一帶,有工人發現一枚巨型炸彈。香港警方實時封路疏散400米範圍內的商戶及住客近5000人。該炸彈是美軍二戰時使用的ANM65型高爆空投彈,長145釐米,直徑45釐米,重達1000磅,內有500磅TNT黃色炸藥,一旦爆炸可嚴重摧毀200米至300米範圍內的建築物,碎片則可飛至1公裡至2公裡遠。經過軍火專家通宵拆彈,2月1日,彈內的炸藥已完全燃燒,隨著拆彈順利完成,現場解除封鎖。
此前在上周六早上,沙中線會展站地盤工人發現一枚二戰時期美制高爆炸彈。爆炸品處理課外籍炸彈處理主任馬偉德1日稱,這次發現的炸彈與上次發現的型號、大小及重量相仿,但由於炸彈引信裝置受損,處於不穩定狀態,而所在位置又非平地,因此比上次危險。
香港《東方日報》1日稱,1941年12月日軍攻佔香港後,展開3年零8個月的殖民統治,有「小東京」之稱的灣仔成為日本人聚居地。當年港島中上環及灣仔臨海一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日軍軍事重地,沿岸停泊大量戰艦。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自1942年反攻香港,3年間不斷空襲香港島及九龍,投下數以千計的炸彈,主要目標是油庫、船塢及機場等軍事設施。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說,盟軍空襲重點目標正好在現今港鐵沙中線,未能擊中船艦的炸彈會落入維港海床,之後填海將其埋藏,目前金鐘、灣仔及紅磡一帶未爆破的炸彈數目無法統計,變成潛在危險,在未來進行的大規模工程中隨時會再挖出戰時炸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暨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推斷,炸彈深埋地下逾70年,部件應已老化,正常爆炸的可能性不大。但他認為,越重的炸彈,危險性越大,因為內藏液體炸藥較多,炸彈內的液體炸藥隨歲月的洗禮,漸漸變得不穩定。李浩然相信,警方可及時處理戰時炸彈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