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香港規劃署去年年底預測,直至2018年年中期間,居港人口接近760萬。然而,最近運輸及房屋局公布,去年一手私人住宅單位落成量僅7200個,再創1972年有紀錄以來新低。
這不禁令人憂慮未來住宅供應量能否配合未來人口的居住需求。不過,業界和學者均大派「定心丸」,相信問題不大,並預料隨居住模式改變,人口增多,新界樓更受追捧。
根據統計處推算的數據指,居港人口會由2008年年中的698萬人,增至2018年年中的759萬人,即在10年期間增加61萬人,增幅8.7%。報告又指,新界及九龍的人口在未來10年會分別增加30.88萬人及25.91萬人,在2018年其人口會分別達到395萬人及229萬人,在同一期間香港島的人口則由131萬人輕微上升至135萬人。
以佔全港人口的份額而言,九龍所佔的百分比於2008年至2018年期間會由29%,輕微上升至30%;而香港島的百分比則會由19%,輕微下跌至18%;同期間新界的百分比則維持平穩,約52%。
據運輸及房屋局資料顯示,去年住宅單位落成量為7200個,按年下跌18%。住宅落成量由2002年3.11萬個最高峰期逐步下跌,2008及2009年更創新低,跌破1萬個。直至去年年底止,已落成但未售出及建築中的單位為4.8萬個。若果加上已批出土地而仍未動工項目共約5000個單位,即共有5.3萬個。
不過,有業界人士仍然認為,未來住宅供應量仍可應付未來人口需求。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周滿傑指出,新增人口當中,部分未必選擇私人住宅,他們可以選擇公營房屋,而且特區政府仍未公布如何處理新界北河套區計劃,若果發展成住宅項目,料可提供達十數萬個單位,故理應可以應付未來居住需求。但如果新增人口當中有投資者,假設每人會持有多過一個單位作為額外投資,料未必可以配合到投資需求。
經濟學家關焯照指,按照特區政府預測的人口增加數據計算,估計每年人口增幅低於1%,相信只要每年1萬個住宅單位落成量便可以應付。近期特區政府調整政策,最近有地皮陸續勾出,反映勾地門檻降低,同時,把強制拍賣舊樓的門檻由以往90%降至80%,令更多市區舊樓重建,可增加市區供應。因此,特區政府只要調整土地供應量,相信問題不大。
在未來10年,香港人口逐步邁向老化。報告指,在2008年至2018年期間,所有主要區域內的長者人口(即65歲及以上)比例均會上升,預計由2008年87.96萬人增至2018年的122.84萬人,比例由12.6%增至16.2%。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指,香港年長人士比例漸升,對中小型住宅單位的需求會增加,這些人士願意遷往新界居住,預期未來新界區中小型住宅單位供應量會增加。
根據報告資料顯示,未來10年新界人口增幅將會勝過九龍和港島,遠離市中心居住看來是趨勢。關焯照指出,隨著交通網絡日趨便利,未來新市鎮應該不止一個,同時新界內一些舊區也會重建,足以配合新界人口增加的趨勢。一旦人口分布朝向新界,相信新界樓價會有支持,但由於始終遠離市中心,與九龍仍有距離,料未必可以追到九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