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溫州網訊 從溫州市區前往洞頭東屏島的路上,汽車沿著海邊一路飛馳,眼前掠過的是一望無垠的大海。時而看到漁民們在海邊修網,時而看到海面上駛過的漁船,沿著水面劃出一道長長的八字形水痕,靜靠在碼頭的漁船,等待著下一次起航。
遠眺,溫州(洞頭)中心漁港建設工地上,五彩的小旗迎風獵獵,海面上架起的簡易橋如鋼琴的琴鍵,「琴鍵」上,穿著橘紅色救生衣的建設者們在忙碌著,像是在彈奏一曲激昂的鋼琴曲。
浙南規模最大中心漁港——溫州(洞頭)中心漁港目前已現雛形。
2月22日,記者走入漁港施工現場,聽他們講述漁港建設中的一些故事。
關鍵詞:往海裡拋石頭就用了2年
時間:2月22日10時30分
地點:洞頭縣漁港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辦公室感覺:震撼、驚嘆
在洞頭海洋漁業局副局長、洞頭縣漁港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張孚洪的辦公室裡,只見整個辦公室的牆上,掛滿了不同種類的工程項目相關審批文件,大約有80個分類文件夾,而桌子邊的三個大文件櫃和沙發、茶几,以及地上,擺滿了項目的各種施工圖、效果圖。
張孚洪指著這些文件說:「這個工程,從地方到中央,要審批、要辦理的手續,真是不計其數。所以,只有按類別一個個掛起來,一到用時,才能快速找到。」
溫州是颱風頻發地區,尤其是到了臺汛期,避風港的建設更顯得重要。船是漁民的命根子,避風港的建設不僅關係到2000隻洞頭漁船的安全,還關係到在附近海域作業的船隻的安全。
據介紹,洞頭中心漁港的第一個項目防波堤2004年啟動。說到當時漁港防波堤的建設場面,用該指揮部辦公室葉姓主任的話來說,「那是相當的壯觀!」
張孚洪則通過數據還原了當時的建設場面,他說:「這條斜坡式防波堤長約1200米,總投資1.39億元,能抵抗50年一遇的風浪,港池面積達4萬平方米,最大容量能停得下3000—4000隻漁船。」
「這樣大規模的工程,工作量最大的就是運石料拋石了。」張孚洪介紹說,當時拋下的石料堆積高31米,其中有二十五六米在海底,共用了215萬方石料,共計400萬噸。
「光拋石就整整用了2年呢!」張孚洪強調道。除了颱風天,一般的下雨天都是沒停工休息的。到高峰期時,每天有20多輛的20噸車在運輸,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張孚洪說:「涉海工程不同於陸上的工程,這麼大的資金投入,全用在海底了,在岸上也看不出什麼名堂來。」可是它卻事關海島海洋和漁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能防災、減災,對海島漁民來說,是一項重要的生命工程、安全工程和民生工程。
經過建設者們3年的日夜奮戰,防波堤終於在2007年建成,並在當年颱風中經受住了考驗,給避風漁船設置了一道安全屏障。
關鍵詞:根據潮水漲落安排作息時間
時間:2月22日11時10分地點:東防波堤工程感覺:敬佩
溫州(洞頭)中心漁港是浙南最大的天然避風港,被農業部批准為國家級中心漁港,投資5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2億元。漁港主要由五大工程構成:防波堤、東防波堤、漁用碼頭、後方陸域配套一期工程和溫州(洞頭)水產品交易中心市場。
說到東防波堤工程,張孚洪說,有了它,溫州(洞頭)中心漁港才算是真正的「港灣」。這個防波堤不建造,從東邊刮來的颱風以及由此形成的風浪還是會危及停靠在漁港內漁船的安全。
據介紹,東防波堤工程於去年8月22日正式開工,計劃今年9月底完工。
「這個工程最大的技術難題是擋浪板的鋪設。」溫州港灣監理公司的付強告訴記者,擋浪板起著消除風浪的作用。他表示,這樣的消浪方式他從沒見過。
付強從事碼頭和交通水運工程監理已有8年,先前曾在上海、舟山等地工作過。據他介紹,擋浪板由鋼筋、鋼模板和混凝土澆築而成,重達15噸。長約450米的東防波堤需要120塊擋浪板。
該工程項目經理李夏波說,安裝擋浪板難就難在擋浪板要與防波堤的橫梁一起澆築,起重機有時也派不上用場,他們只能採取人工作業。
來自江西的施工技術人員何年牙稱,擋浪板的施工作業全部在水下,因此要等低潮時才能安裝,難度相當大。
為配合潮水,參與東防波堤工程建設的50名技術人員過上了作息無常的生活,有時白天睡覺,等夜裡兩三點潮水退去的時候,起床幹活。
據介紹,東防波堤工程目前已安裝好了13塊擋浪板。隨著防波堤向海面延伸,施工難度也會逐漸加大,等待著施工技術人員的是更為艱巨的安裝任務。
關鍵詞:
海洋大縣沒有像樣的漁港
真說不過去
時間:2月22日11時許
地點:半屏大橋感覺:心潮澎湃
在半屏大橋,一個呈安全擁抱形狀的U型港灣盡收眼底,碼頭、引橋、防波堤,岸邊依山而建的藍、紅、白、黃的彩色房子,仿佛把我們帶到了歐洲地中海一帶。
說起當時洞頭縣建漁港的決心,張孚洪說:「雖然當時東沙漁港也建了,可是因為港區不大,沒有腹地,發展空間較小。於是在2004年,洞頭縣在沒有得到國家和省財政一分錢支持的情況下,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啟動了這個中心漁港的建設,之後,國家農業部加大了標準漁港的建設,此項目才被農業部批准為國家級中心漁港,並得到了國家及省海洋漁業部門相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張孚洪還稱,洞頭作為海洋大縣,沒有一個像樣的漁港,真說不過去!
「靠海吃海」
也要融入現代經濟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話沒錯。問題是,怎麼個「吃」法。現如今,誰擁有了更多的附加值,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就會越大。「靠海吃海」也是如此,也面臨著提升附加值的問題,需要融入現代經濟。
這些年,洞頭縣湧現出了不少水產品加工企業,「靠海吃海」的附加值有了較大提升,但由於這些企業大多為「分散作業」,缺少集聚效應,品牌效益也就無從談起。
洞頭擁有168個島嶼、333公里海岸、792平方公里海域,漁業無疑是洞頭的基礎產業。然而目前,洞頭還沒有交易市場。建設中的溫州(洞頭)中心漁港填補了這一空白。漁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規劃166畝的水產品交易市場,其中一期投資就達2億元,佔整個中心漁港計劃投資的40%。據了解,規劃中的該交易市場建有海鮮、精品海鮮、幹品海鮮交易區,還將建漁業服務水產品冷藏加工區和其他相關配套設施。
「溫州(洞頭)中心漁港要抓提升,漁業作為一產要不斷地向二產、三產延伸,提升漁業的附加值。」去年10月,時任市政府副市長、現為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黃德康在「互看互學」現場會上這樣點評。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溫州(洞頭)中心漁港的全面建成,溫州(洞頭)水產品交易市場將成為洞頭漁民走上小康之路的「助推器」,也將成為洞頭乃至溫州漁業品牌的集中展示區。
記者芮文正劉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