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又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還收藏了來自中國的書畫、古籍、玉器、陶器、青銅器、雕刻品等珍稀國寶3萬餘件,珍品如山。
這些文物涵蓋了公元前五千年至今的中國歷史,甚至有許多都是從未面世的孤品,比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衛大將軍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圖》,宋初江南畫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圖》,北宋三大家之一的範寬的《攜琴訪友圖》,號稱龍眠居士的李公麟的《華巖變相圖》,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墨竹圖》等等。那到底大英博物館中的藏品是怎樣的精美雅致,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去一睹風採吧。
【書畫】
《女史箴圖》唐摹本,原作顧愷之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
《水墨梔子圖》元,王淵
元朝末年,王淵創作了讓人賞心悅目的《水墨梔子圖》。該幅畫原為植物冊頁,畫上有多位收藏者的題跋和鈐印。通過這些文本內容,我們可以了解王淵是如何構思這幅作品的。
《乾坤生意圖卷》元,謝楚芳
《乾坤生意圖卷》是英國人收藏的第一幅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也是大英博物館館藏最珍貴的10件中國文物之一,與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手卷(摹本)、奧雷爾·斯坦因捐贈的敦煌絹畫相併列。此卷可分6個部分,每一組皆以數叢花草相互交錯為中心、多種小動物穿梭其中,看似生機勃勃、田園逸趣,實則描繪的是動物為生存而絞殺捕獵的場景,並藉此比擬世事。後有多人題跋,以元人居多,由此可觀元代文人心境。
《攜琴訪友圖》明,蔣嵩
此畫是明代浙派畫家的代表作之一。以蔣嵩為代表的明代畫家繼承了北宋著名畫家的巨幅山水畫風。與高山相比,人物顯得格外矮小,也使欣賞者聯想到人類生命的短暫,以及樹木、山水的長久。顯示了風景永恆,而人類只是匆匆過客這一主題。
【玉器】
玉面神人像,新石器晚期
它面方、嘴闊,長有獠牙;寬鼻、菱形眼,表情莊重;頭戴冠帽、大耳戴環。這件玉面神人像極可能發現於湖北省石家河遺址群,據推斷是巫師通天時所佩戴的面具,代表著當地尊奉的神的形象,為宗教祭器,是神權的象徵。與同時期良渚文化及紅山文化的玉器相比較,這件玉器在工藝上以剔地陽紋為特點,工序複雜,技藝更勝一籌。
玉琮
大英博物館這件高49.5釐米的良渚文化玉琮,為目前已經發現的玉琮中最高的。
玉豬龍,紅山文化
玉豬龍有著似豬般扁平的吻部、小耳以及盤曲的龍身,因此得名,是紅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玉飾之一。
玉鳳佩,遼
這件玉鳳佩翅膀呈扇形,配以三葉形冠和流線型尾。小型人物、動物、昆蟲、禽鳥和神獸造型的玉器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後事收藏者極為追捧白玉。
【青銅器】
青銅雙羊尊,商
尊在商周青銅禮器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盛酒器之一。這件雙羊尊鑄造於公元前13世紀到12世紀,屬於南方青銅器風格。它的形狀為兩隻背部相連的公羊,雙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彎曲,羊背相連託起尊筒,四隻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撐。柔和素雅的銅綠、四平八穩的對稱、紛繁複雜的紋飾和厚重拙樸的質感,賦予了雙羊尊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魅力。
青銅半兩錢,秦
在這枚錢幣上刻有「半兩」二字,「半」在洞的右邊,「兩」在左邊。半兩意為半盎司,是錢幣的重量。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半兩幣是強大的秦國的通用貨幣。公元前221年,秦國獲得戰爭勝利,建立了新大秦帝國。秦始皇帝是統一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也是統一貨幣的第一位皇帝,他宣布半兩錢是整個大秦帝國的標準貨幣。
青銅空首布錢幣,東周
這枚中國早期的鏟形錢幣形似鏟,其首中空,聳肩,尖足。早期的中國鏟形幣取相真實工具的形狀。鏟形錢幣和鏟具都是澆鑄到模具中製作的,但錢幣通常較小,所需的金屬比鏟具薄。
錯金銀銅翼虎,東周
這件神化的虎形飾,用後退支撐站立,爪子緊握,下顎大張。它原先可能是用於支撐銅盤或類似器物的四足之一。仔細觀察,虎身上有著金、銀、銅飾的鳥形和蛇形獸紋交織盤錯,這讓人聯想到同時期的漆器,當時漆器的裝飾工藝必定激發了金屬工匠的靈感。
【瓷器】
至正型元青花龍紋大瓶,元
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帶紀元款的元青花作品,別無他例。此瓶成對,器型複雜,形體又大;九層紋飾(耳飾算一層) ,幾乎囊括元青花繪畫內容的全部(就差人物未畫),後凡是層次多,繪製內容相仿佛的元青花,都被統稱為「至正型」,可見此瓶的影響力。
白釉刻花牡丹紋梅瓶,北宋
此瓶造型極為優雅,通體施象牙白釉,釉面自然垂流形成「淚痕」般的裝飾效果,與篦劃及劃花紋飾相得益彰。
青花釉裡紅貼塑花卉紋罐,元
這件瓷罐製作與14世紀前半葉,展現了當時最新的燒造技術,即將釉下高溫銅紅、鈷藍與鏤空貼花工藝共冶一爐,使用在同一件罐子上。件大罐頂部以牡丹、蓮、菊和梅表現春夏秋冬,中部四面則以鏤雕方式展現立體的紅花藍葉紋飾。
鬥彩雞缸杯,明
鬥彩是彩瓷的一種,即先用青花勾出輪廓線,再在輪廓內填上彩,創燒於明代成化年間。成化瓷器中鬥彩價值最高,而所有杯形器中,雞缸杯最為珍貴。「雞」的圖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傳達著吉祥的寓意,但如此大量畫在瓷器上的僅成化一朝。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本文中提到的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部分,這裡的石器、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壁畫、雕像等等都明媚耀眼,向世界展現著來自東方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