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尋夢牡丹亭》公園入口處拍照留念
作為一個九江人,如果說到撫州去旅遊,並不能勾起我的欲望;通過6月13日的隨團二日旅遊,卻改變了我對撫州的重新認識。撫州屬於才子之鄉,文化底蘊濃厚,行程中以歷史人文景觀為主,超級震撼的實景演出《尋夢牡丹亭》更是令我們讚嘆不已。
遊客在文昌裡老街留影
遊客在參觀萬壽宮景點
認識一個陌生的景區,一般都是通過導遊的講解。我們的行程點多面廣,無論是三翁花園、船遊撫河、登擬峴臺、參觀萬壽宮、夜遊文昌裡,還是金溪中央紅軍總部舊址、竹橋古村落,各具特色。對我來說,儘管北宋風格建築的擬峴臺與黃鶴樓齊名,萬壽宮裡可以聞到濃厚的書香氣息,印象最深的還是金溪竹橋古村和《尋夢牡丹亭》實景演出。
三翁花園
三翁花園
第一站抵達的便是撫州三翁花園,該景區坐落在撫州南部,佔地面積為685畝,屬於4A級景區。三翁花園以四季鮮花為媒,獨特地向世界展示撫州文化之邦、名人之都的文化底蘊。該園突破傳統造園局限,最大限度將人與自然有機結合,成為江西省最大的生態花卉公園。
三翁花園
三翁花園
三翁不是三個普通的老人,而是三位世界級的大師,他們是中國的湯顯祖、英國的莎士比亞以及西班牙的塞萬提斯三位世界級的戲劇大家。這三位大師生前雖未能謀面,卻都生於15至16世紀,不是同一年生,卻是同一年死,而撫州市作為湯顯祖的故鄉,在三位文學巨匠逝世400周年之際開建了這座三翁花園。
竹橋古村
竹橋古村
走進竹橋古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建築和村頭一條青石板麻石小路,獨輪車在將路面壓起了一條深深的痕跡,充分見證了歲月的蒼桑久遠。現如今,這個古村落還有200多戶人家,近千人,且一直維持著單一的餘姓。現存有109幢明清建築,清一色的青磚灰瓦,蔚為大觀,其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餘為清代建築,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竹橋古村
竹橋古村
看過其它不少古村落,無論是規模還是保存完好程度,竹橋古村實屬罕見。竹橋古村原名月塘村,後來,餘氏先祖為了期待餘氏世代子孫可以安享太平、整個家族得以興旺發達就將月塘改名為「祝喬」,「祝」即祝福美好,「喬」即喬遷,也就是祝福餘氏喬遷。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餘氏後人餘恆在當時主持修整家譜時,建議用「祝喬」的諧音,將村子的名字改成「竹橋」。一是為了紀念村前那座幾百年歷史的「竹橋」,二是為了寄希望於餘氏後人要像竹子一樣,剛正虛心。
竹橋古村
竹橋古村
竹橋古村形似一柄巨扇, 整個村莊的13條巷道,如同扇骨支撐起整個村子,在這些扇骨上分布著一條古驛道、兩處雕版印刷遺址、三口古井、三個曬場、四座門樓、五座祠堂、六條街道、八方水塘。保存完好的養正山房、公和堂、懷仁書院、賜福廟等古建築物集合成為封建社會農商並重的人文歷史信息標本。
中央紅軍總部舊址
中央紅軍總部舊址
近年來,撫州傳承戲曲才子之鄉的歷史文化底蘊,把 「一個有夢遊戲的地方」作為城市品牌對外推廣,分別保留了和改建了一塊老城區,從繁華的文昌裡老街夜景可以看到撫州城的歷史,從改建後的《尋夢牡丹亭》文化公園更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未來。
《尋夢牡丹亭》文化公園入口處
《尋夢牡丹亭》演出實景
《尋夢牡丹亭》是一個國內首創的集遊園體驗與沉浸交互表演相結合的文化演出,再現了湯顯祖傳世佳作《牡丹亭》中美輪美奐的浪漫場景。尋夢人和湯顯祖兩條脈絡為主線,通過遊園驚夢、魂遊尋夢、三生圓夢三折 「行進式」演出,講述了杜麗娘與柳夢梅從「夢中情」到「人鬼情」,最終升華至「人間情」的經典愛情故事。
《尋夢牡丹亭》演出實景
《尋夢牡丹亭》演出實景
《尋夢牡丹亭》文化公園由著名媒體人楊瀾女士擔任總策劃,歷經兩年多的潛心創作,打造了這座創新互動體驗式的主題公園。通過移動式觀演的藝術呈現方式;多重時空穿越夢境現實的藝術形態;空間平行蒙太奇的藝術表達,為觀眾們呈現不一樣的視覺文化大餐,在享受試聽盛宴的同時,體會到愛情的浪漫和珍貴。
文昌裡老街
萬壽宮內景
在《尋夢牡丹亭》的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據當地一位知情者介紹,《尋夢牡丹亭》文化公園曾經是一片老城區,佔地面積在240畝左右,一直苦於如何進行改造,在2016年終於被政府收購進行了改造。文化公園大型演出區域挖地3米,保留了不少傳統老建築,歷時2年,搭建完善了夢幻般的動態舞臺和配套設施,才有了現在的《尋夢牡丹亭》文化主題公園。
中央紅軍總部舊址
擬艦臺
任何一個旅遊景點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底蘊,沒有文化底蘊的景區是不能夠長足發展下去。撫州當地政府將歷史人文景觀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才子之鄉、戲曲之都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期待《尋夢牡丹亭》的故事邁出江西、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遊雄 文/攝)
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