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臺灣居民明年1月1日起可在大陸參加社會保險,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1日在北京表示,這意味著在大陸就業、居住、就讀的臺胞可以和大陸居民一樣,享受國家提供的相關福利。
《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近日正式出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已就《暫行辦法》出臺的背景和相關情況作了詳細介紹和解讀。在11日舉行的國臺辦新聞發布會上,朱鳳蓮對在大陸生活、就業、創業、學習的臺胞能從中獲得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作了具體分析。
朱鳳蓮指出,社會保險制度是國家提供的一種社會福利制度。出臺《暫行辦法》是落實中共十九大提出關於逐步為在大陸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一項制度性安排,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兩岸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重要主張的一個具體舉措。
她表示,《暫行辦法》對臺胞適用人員的考慮十分周全,對在大陸參保臺胞實現了全覆蓋。不但適用於單位就業、靈活就業、個體經營等多種形式的就業臺胞,而且適用於在大陸居住的未就業臺胞,以及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對在大陸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臺胞,大陸各級財政都將按規定給予相應的財政補助,保障參保臺胞的社會保障水平。
朱鳳蓮強調,考慮到減輕臺胞繳費的壓力和返臺工作學習的實際需要,《暫行辦法》為臺胞在大陸參加社保做出了特殊安排。臺胞如果不選擇在大陸和臺灣雙重保險,可以憑相關授權機構出具的證明,不在大陸參加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切實解決了臺胞關注的雙重參保問題。臺胞如果在達到規定的領取養老金條件之前離開大陸,可以選擇保留帳戶、再次來大陸就業或居住時繼續繳費,也可以選擇由本人書面申請終止社保關係,一次性提取社保個人帳戶內的儲存額。
她指出,《暫行辦法》還明確規定臺胞享有參加5項社會保險的權利,其中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是由大陸用人單位繳費,完全不需要參保臺胞個人繳納任何費用,切實有效提升了臺胞在大陸參保的社會保障範圍和力度。
延伸閱讀:
繼惠臺31條,國臺辦等部委出臺「26條措施」
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6條措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更多同等待遇。「26條措施」宗旨與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一脈相承,是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的又一具體體現。
「26條措施」涉及為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13條,包括臺資企業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建設等;涉及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13條,包括為臺灣同胞在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職稱評審、分類招考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26條措施」將進一步幫助臺資企業加快科技創新,降低綜合成本,搶抓發展機遇,實現更好發展,並繼續為臺灣同胞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環境,提供更優條件,促進融合發展,保護合法權益。
臺灣人:願有更多的臺灣年輕人 都能來大陸
臺灣《旺報》15日刊登臺灣作家於綻的文章稱,期待能有更多的臺灣年輕人,都能來大陸,看看這個跟你想像的不一樣的地方,一個只要站到時代風口上,就有飛黃騰達機會的地方。
文章摘編如下:
我站在頤和園的冰湖上,冷,但我心是熱的,我來大陸工作一年了。
我在臺灣曾有過幾年的工作機會,臺灣的環境很舒適,同儕互相幫助,長官(領導)也好,薪資跟同齡比算不錯,但我卻看不到我的未來,我決定不要為了眼前這些,而耽溺、而停留。
曾經,我是這樣想的:我年輕,即便當下的薪水不滿意,也沒有太多的介意,積極努力就是了,因為按理來說,工作上的點滴積累,會讓我步步往上,至少應該要能看到買房、養活家庭,以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與遊刃有餘生活的曙光。
但事實是,隨著工作年數增加,我不敢想像在未來50、60歲、理應要在事業巔峰的我,會像我的父輩一樣,爬到一定的社會位階,因為就我的工作經驗,薪資天花板,似乎現在就看到了盡頭,那種感覺叫「絕望」。
在大陸,起初的薪水,或許跟臺灣差不多,還要冒著失敗的風險,自費機票飛到大陸面試、負擔異地生活費、適應各種不一樣,但我願意一試,因為這兒對年輕人來說,內心想衝一發的衝動是有出口的:看看那人滿為患的商場購物人潮、一個又一個為了夢想努力加班的年輕人、一間又一間為了蒸蒸日上的業績而通宵的辦公室,這是一個「集體向上」的地方。
走路的速度、吃飯的速度,就連空氣都飄著「只要用對方法、用對力氣,你也可以是下一個馬雲的氣息」,目標感在同儕心中,雖然焦慮多了一點、辛苦多了非常多,那又如何?沒有衝過一發,怎麼叫轟轟烈烈的年輕過?怎麼有辦法靠自己建立老年後的悠閒與自由?
臺灣人在大陸已經沒有所謂的優勢,時間跟實力都不站在臺灣人這邊了,海歸派、頂尖大學生人才,常常讓西進的臺灣人在找工作上碰壁,我也不例外。
因為許多大陸大學生早在畢業前,就已經有多個頂尖企業的實習經驗,只等畢業後卡位、轉正職罷了。
而為了擁有好的實習機會,跨省飛來飛去面試工作,對大陸學生來說,也簡直是常態;取得機會的實習期間,用一天上班十幾小時的正職心態在從事,假日也不放過拓展業績的機會,臺灣剛畢業的安逸大學生,要如何跟得上?讓人覺得異常憂心。
「接地氣」是臺灣人在求職前與在職場上活下來,最重要的一件事,接的程度是方方面面的,小到用詞用語,大到做人做事,單單「臺灣人」3個字拿出來面試或說嘴,在職場中早已無法代表臺灣人過去獨具的任一種優異工作特質,若能勇敢的邁出臺灣安逸的工作環境,剩下的只需要敞開心胸,丟掉凡事先批評的眼光,抱持海綿吸水一般的學習欲望,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輕人,都能來看看這個跟你想像得不一樣的地方,一個只要站到時代風口上,就有飛黃騰達機會的地方。
來源:綜合中國新聞網、國務院臺辦網站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