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篇先說說拉薩雪頓節,2020年8月19日至8月25日,拉薩城熱鬧非凡,人們觀曬佛、喝酸奶、逛林卡、賽犛牛、觀馬術,在那幾天裡整個拉薩城都洋溢著喜悅,那裡已然成為了歡樂的海洋。
雪頓節的重頭戲,自然就是哲蚌寺曬佛,哲蚌寺曬佛起源於三百多年前的五世達賴時期。
自古以來,傳統的雪頓節均以曬佛為序幕,今年也是如此,雪頓節開幕的第一天,在一縷朝陽的映照下,一幅500平方米巨大的釋迦牟尼像,在哲蚌寺後面的山坡上被徐徐展開,那一刻,無數信徒和遊客無不熱淚盈眶、並仰望佛像俯首膜拜。
我今天就來講講曬佛的哲蚌寺,它可是拉薩城最大的寺院。
拉薩哲蚌寺是黃教六大寺廟之一,它坐落在拉薩市西郊約十公裡的根培烏孜山,是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於1416年創建,它也是格魯派地位最高的寺院。
哲蚌寺屬於佛教文化相當濃鬱的寺廟,現如今有著非常多的典藏文物,比如歷代瓷器、唐卡、文殊銅鏡、銅造像、以及古代兵器鎧甲等,儘管如此,來寺院參觀的遊客也並不多,所以那裡總是顯得格外地幽靜。
哲蚌寺建築群依山層層而建,寺中甬道起伏蜿蜒、曲徑通幽,稍不留神就會迷路,甬道兩旁房屋高低錯落,紅白黃相間的牆壁粗糙古樸,處處洋溢著濃鬱的宗教和歷史氣息。
如果說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是輝煌,高貴的象徵,那麼哲蚌寺則更像一名睿智、豁達的老者,遠離喧囂、從容內斂,它早已修煉出超凡脫俗的個性和氣質。
哲蚌寺是歷代達賴喇嘛的母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6歲就從山南被迎到這裡供養,學習佛法,直到14歲在布達拉宮坐床為尊,被選為六世達賴。
當年因桑結嘉措與拉藏汗之爭,倉央嘉措被拉藏汗押送進京,途徑哲蚌寺時,哲蚌寺眾僧侶冒死攔截下倉央嘉措,並護送至哲蚌寺中,僧人們要誓死保護自己的活佛,但是為了避免哲蚌寺遭受滅頂之災,倉央嘉措毅然決然地獨自走出寺院,這也是歷史上有關哲蚌寺為人所傳頌的一段佳話。
據記載,哲蚌寺鼎盛時期有莊園141個,牧場540多處,僧侶人數一度達到萬人,可見其當時多麼地輝煌。
哲蚌寺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巨大的財富和眾多的僧侶,那就是因為這裡曾經是一至五世達賴喇嘛長期生活的地方,直到五世達賴喇嘛重建了布達拉宮並遷居到那裡生活為止。因此說哲蚌寺是歷代達賴喇嘛的老宅故所,是格魯派的根基所在。
哲蚌寺中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四大扎倉(羅賽林扎倉、德陽扎倉、阿巴扎倉、郭芒扎倉),它們就是佛學院,以及甘丹頗章(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辦公的場所)。假如從遠處眺望哲蚌寺,它絕對是恢弘壯觀的一組建築群。
拉薩的雨向來是說來就來,我是在7月底雪頓節之前,在那個多雨的季節裡獨自來到哲蚌寺的。因為那天幾乎看不到其他遊客的身影,我隨心所欲地在寺院裡遊走,一度沉浸在那裡的雨、那裡的鐘聲、那裡的幽靜,即使是自己已經完全淋溼了都沒有醒來。
以下我在哲蚌寺幾段難忘的記憶,請跟我來吧。
那天進了山門,順著山脊一路拾階而上,在某一處轉角半個拉薩城及拉薩河谷已然盡收眼底,在哲蚌寺遠眺拉薩河對岸的柳梧新區,令人心曠神怡。遠方雲霧繚繞的山巒,以及拉薩河的蜿蜒都會讓勾起對於聖城的無限遐想。
我在眺望拉薩城的間隙,稍一回頭就望見半山腰處巖石上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師大師的彩色畫像,那些佛像絢麗的色彩在根培烏孜山上顯得格外耀眼,令人讚嘆。
儘管我那天獨自一人前來,但是在寺院裡卻並不寂寞,身邊總會有伴兒。在哲蚌寺裡到處都是狗狗,多數時候它們都是懶洋洋地睡覺,偶爾有幾隻會慢吞吞地搖著尾巴跟著我,它們是哲蚌寺的一部分,因為它們的存在,這裡增添了許多溫馨和諧的氛圍,真好。
在哲蚌寺裡是可以聆聽到泉水叮咚的,正因為有山泉的流淌,我才有幸第一次見到了水輪轉經筒。在泉水的作用下,轉經筒不停地轉動,日日夜夜地為這個美好的世界祈福。
我甚至覺得這樣的轉經筒不僅是莊嚴神聖的,也是可愛的。
我行走在其中才能真切感受到整個哲蚌寺的建築錯落有致,各個建築單位之間既相互聯繫,又自成體系。後來也才斷定根本不會迷路的,因為這裡路路相通,總會在不經意間就走去了想去的地方。
在雨中,某一刻恍若徜徉於另一世界之中,若不是在某個轉角處偶遇一群僧侶,因為其中的一位小僧人羞澀地要跟我合影,我恐怕還要沉浸在那種感受中很久,直到小僧侶靦腆地笑著,緊緊靠著我,這才意識到這裡還是人間。
這就是哲蚌寺......
蜀黍在這裡寫了很多的文章、拍攝了很多的視頻,但是仍然覺得不過癮,依然想用更直接的方式跟你交談,蜀黍願意蹲坐在溫暖陽光下的一處牆角兒,坐在小板凳上,慢條斯理地再給你講講最新的旅行故事,也許這一講,就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