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前介紹周總理的外語水平的時候曾經說過,他去過日本和歐洲留學,我們研究近現代史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去日本留學過,包括魯迅先生,女俠秋瑾等等,為什麼這些思想家和革命者都選擇去日本留學呢?我們就從周總理在日本留學的經歷分析一下。
周總理出生在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他半歲的時候叔父去世,因為叔父無子,所以周總理被過繼給了叔父,由寡居的叔母陳氏撫養。
陳氏出生在書香門第,所以培養了周總理喜歡讀書的習慣,陳氏經常給他講各種故事,周總理回憶說:「幼時喜聞故事,凡有人能語餘以奇聞怪事者,輒繞膝不去,終日聽之不倦。」小時候喜歡聽故事的周總理啟蒙是在家塾,在陳氏的培養和管教下,周總理學習了許多傳統書目,給他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功底,並且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後來周總理跟著伯父周貽賡來到了東北,到了東北的學校周總理的成績非常好,時常作為老師們鼓勵學生的榜樣。後來周總理的伯父工作變動,他又跟著伯父來到了天津,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南開學校。在南開學校畢業以後,周總理發現周圍的很多同學都去日本留學了,所以他也準備去日本留學。
到了這裡我們先研究一下為什麼這些有學識有志向的青年都要去日本留學。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全面的學習西方,作為改革成功的典範,日本有很多新思想新技術新理念,並且和中國相鄰,距離原因讓去日本留學更容易。當時日本政府還和中國籤訂了協定,規定了一些學校為中國代培留學生,如果能夠考上這些學校就可以公費留學了。
學費雖然是公費,可是生活費還是要自己出一部分的,周總理此時的家境真的非常貧寒了,在南開讀書的時候,就是陳氏做零工補貼學費,而周總理自己也要做些兼職,而要去日本留學那真的就非常困難了。不過幸好周總理有很多朋友、同學和親友支持他,比如有一個同盟會成員叫做於樹德,他準備去日本留學,因為家境很好,所以就出資讓周總理和他同行。
永滋即為於樹德
周總理到了日本以後首先是要學習日文的,因為生活和飲食習慣不同,很多同學適應起來有困難,但是周總理倒是適應得很好:「乍至,席地而坐,而飲,而食,而讀,而臥,頗覺不慣,久之亦安。食日本餐,食多魚,國人來此者甚不慣食,弟則甘之如飴,大似吾家鄉食魚風味,但無油醬烹調,以火烤者居多……」。
周總理在日本學習其實很努力,並且認識了更多的同學和朋友,加入了新中學會,學習到了先進的思想,並且認識到了革命對中國的重要性。不過顯然學生活動佔用了許多時間,周總理連續兩次考試都失敗了,考試失敗後周總理並沒有留在日本,而是回國了。
回國不久周總理又一次來到了日本,此時周總理的重心已經從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轉到學習先進思想上:「現在的人總要有個志向,平常的人不過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此時日本開始了馬克思主義風潮,周總理就在日本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了一個共產主義者。
所以周總理在日本的留學生活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某個大學完成學業,可是在日本他接觸到了革命的理念,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他也認識到了中國的頑疾必須要徹底根除,救國才是他要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