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年當中最關鍵的節日莫過於春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農曆過年。雖然說現在的年味是越來越淡薄,但作為我華夏民族傳承千百年的習俗之一,如缺少它,還真有點兒不適應。那它的由來和相關發展以及習俗等又是怎麼樣?別急,繼續往下看,慢慢來為你介紹。
首先,春節是起源於上古時代人們對天象變化以及自身信仰和自然內容相關的,而這一點同樣套用於我華夏任何一個從古流傳到今天的節日。至於年這個概念,則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曆法中,比如說盤古王表以及三命通會中都能夠找到相關的記載,像是在前者裡就這樣說,古人以天幹地支為時間運行的載體。
其中又依照二十二個不同的組合形成六十年為一甲子的理論,繼而以立春為每一年初始,而交節日則是每個月的第一天。如此就算為年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形成條件。再加上那個時候的人們習慣在一年最初進行各種祭祀的活動,故而隨著時光的推移,慢慢就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個特定習俗。
其次,經過上述介紹,可能多數人心中會產生一種疑問,既然說新年是一年的第一天,那為什麼現在會成為農曆裡新年的第一天?
且不說農曆和公曆之間的時間差距,就說華夏過往裡有關年節的具體日期實際上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而這一點便是它的發展。比如說上古時代裡人們習慣性把年作為歲首的第一天,也就是立春那日。
而等到夏商周的時候,則有春天第一個月為正月和冬天最後一個月為正月等區別。直到始皇帝統一華夏,正式確立冬季的十月是正月。這個規定沿用到漢代武帝時期,經過幾位當時的天文學家探討、研究後,推行太初曆,並重新把歲首恢復至春季裡的第一個月,以此來當作指導農民耕種的補充曆法。
等到了近代時候,華夏不再處於閉關鎖國,和世界脫離的處境中,通用的公曆曆法也漸漸成為人們習慣使用的計算時間的方法。故而介於兩者之間的時間差距,所以把公曆裡的一月一日設立為每一年的元旦日,農曆裡的一月一日由於和節氣裡的立春時日相近,便把它喚作春節。
又由於華夏地域之廣闊,因此各地方過春節的習俗上會存在某些差異,不過從根本上來說,基本劃分成以下這幾個方面。其一是除塵,在華夏人的習俗中,迎接新年必須把前一年的灰塵和壞東西全部清掃乾淨,這樣才能讓你的新一年從頭開始,摒除掉所有晦氣和窮運。
其二是置辦年貨,無論是準備吃食,又或者新衣服,還有就是自己家門口張貼的春聯和福字這都是華夏人眼中屬於年貨的範圍,因為在華夏人的過往習俗裡,過年就該和自己的親朋相聚,商店多數是不開門營業的。其三是年夜飯和守歲,這是過年裡最重要的流程。
前者意味著我們家族的團員,後者則象徵著通宵相聚,一起送走舊年種種,迎接新一年的平安喜樂。當然,壓歲錢同樣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習俗,長輩把準備好的錢財放置在紅包裡,等待小輩恭敬拜年後把它交給其,寓意幫助孩子鎮壓驅除邪惡,保護他們健康成長。
而對於過年來說,它的習俗還有很多,且正如前文所言那樣,會因為地域不同,風俗也不盡相同,那你過年的時候又有怎麼樣的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