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璇 見習記者 馬如蘭
立冬之際,一連幾日,東洞庭湖上暖陽高照,景色怡人。
11月6日至8日,省詩歌學會聯合嶽陽縣委宣傳部、縣文聯舉辦「美麗鄉村·幸福小康」主題詩歌採風活動,40餘名省內外著名詩人齊聚洞庭湖畔,走進水鄉古村覓詩情。
層雲渺渺,水波粼粼。6日下午,載著詩人的船隻,從嶽陽縣鹿角港駛入東洞庭。
「看,江豚!」隨著船隻深入大澤,甲板上有人驚呼。江豚在遠處水中露了一下頭,便抓住了人們的目光,調皮的它卻再未露面,仿佛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雖然沒拍到江豚有點遺憾,但省詩歌學會執行會長、中國金融作協副主席羅鹿鳴看到湖岸綠意融融,鷗鳥嬉戲於浪,仍舉起相機拍個不停。順著鏡頭看去,是一幅洞庭浩渺、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
「享受荷塘月色的詩意生活,不必去遠方,我們荷塘村就有!」7日上午,黃沙街鎮荷塘村,住在集中建房點的村民熱情地與詩人交談。一棟連著一棟的精緻房屋內,被家具、電器等裝點一新。在該村再茂屋場的水塘旁,佇立著一棵百年楓香樹,女詩人們一個接一個拍照,留下「宛在水中央」的倩影。
當大片綠色映入眼帘,4000畝的黃沙街茶場已近在眼前。在黃秀農耕園,大家還看到茶場的前世今生:這裡是湘北成片規模最大的茶葉基地,產品「洞庭春」茶被評為「全國馳名商標」,帶動當地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突破2萬元……聽完介紹,已在雲南昭通花鹿坪村扶貧一年多的中國作協會員王單單說,他要把嶽陽脫貧攻堅的好經驗帶回去,帶領花鹿坪村村民過上小康生活。
午後,詩人們邂逅了有著600餘年歷史的張谷英村。方磚面地、青瓦蓋頂的明清建築風格獨具一格,花園小圃,曲徑通幽。「耕讀繼世,孝友傳家」「興門第先興學第,振書聲後振家聲」等對聯吸引詩人們堂前論古今,簷下話經史。江湖海、毛一民、盧宗仁等紛紛提筆,寫下這座「民間故宮」的詩歌。
7日晚,詩人們夜宿張谷英村,在孝廉家風傳承館內開啟一場古村詩歌朗誦會。著名詩人、《深圳詩刊》主編李犁3次來嶽,寫下《關於嶽陽鄉村的夢想》,發出「在嶽陽這塊魚米之鄉的土地上/所有的夢想都被美好的現實照亮」的心聲;字字含情的詩歌《扶貧記》還未讀完,已讓不少在座觀眾眼噙熱淚,感動於無數扶貧人的堅守與奉獻……
登靈霧山遠眺洞庭風光、觀新牆河抗戰史實陳列館回顧歷史……8日上午,採風活動接近尾聲,詩人們仍交談甚歡。「詩人行走於嶽陽的山水之間,走進村民的農家生活,感受新農村的巨大變化,寫出的詩歌既真實又有詩味!」省詩歌學會會長梁爾源說,希望更多的詩人走向田間地頭,讓詩歌幫助鄉村「揭開封閉的屏障,拔掉貧窮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