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麵,你會想到什麼?是鮮香濃鬱的湯底,還是筋道爽滑的麵條?很多時候想念家鄉的味道就是在想念那一碗麵。麵條種類繁多,各地的麵條不僅粗細不同、形狀不一,製作方法也是各有千秋。
準備配菜
小時候愛吃麵,除了麻辣的重慶小面,就最愛勁道的蘭州牛肉麵。陽光照射的清晨,和爸爸一起穿過街角小巷,跟著香氣走進拉麵鋪,要兩碗牛肉麵,加蛋加肉。熱騰騰的拉麵放到面前,先吹著氣喝兩口清湯,再挖一大勺油潑辣子在碗裡,就著綠色蔥花香菜,吹著熱氣,吸溜著燙嘴的麵條,胃滿足了,心情也明朗起來。
現在要吃一碗牛肉麵並不困難,但要在擁堵的上班路上抽出時間就不太容易。越是吃不到越饞這一口,乾脆自己在家做。
一動手才發現牛肉麵做起來也沒那麼容易,從湯底到面,每一樣都要親力親為。熬湯、揉面、摔條、切蒜苗咚咚作響,然後端著滿滿一碗麵和女兒分。
母女倆一起埋頭吃麵的樣子讓我記起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在拉麵攤的場景,不知道多年以後,離家的女兒在吃牛肉拉麵時又會不會記起今日。
麵條:
1.蓬灰(也可以用鹽)倒入30℃的溫水中溶解後,倒入麵粉中,攪拌均勻,然後放在案板上充分揉,當麵團變成較硬的狀態時,加少許水用力揉,直至麵團達到軟硬適中、光滑的狀態。
拉好的麵條
2.壓扁麵團,上下兩面都抹好油,放入容器裡,蓋上保鮮膜醒面1~2小時。
3.醒好的麵餅切成細長條,兩手分別拽住兩頭,上下甩,直到麵條達到理想粗細狀態。
煮麵:
煮麵條
1.拉好的麵條入沸水鍋,燒開後加入少許涼水,再次燒開後撈出,裝進碗裡。
2.倒入牛肉高湯,碼上牛肉(牛肉丸)和焯過水的白蘿蔔片,撒大量香菜和蒜苗,一大勺油潑辣,完成。
湯底:
1.幾顆草果、幾片香葉、兩三個肉桂,幾片山奈,一小撮小茴香和花椒,裝入紗包封口,製成香料包。
熬好的牛肉湯
2.牛肉(我用牛肉丸代替)和牛骨棒、土雞一起入清水鍋,煮開,撇盡浮末,放入姜、鹽、白胡椒、香料包,加蓋小火吊湯2~3小時。牛骨和雞撈出,牛腱肉放涼,最後加點鹽,高湯完成。
小貼士
正宗的牛肉麵是一根麵條拉一碗的,拉麵師傅那個技術我是完全沒有。所以切成小條一根一根拉,切得越細,拉得就越細,要有耐心。
牛肉麵的辣椒是很講究的,略帶焦香口感為最好,這樣的辣椒香而不辣,顏色紅亮。
牛肉麵的面是鹼味的,最早是用蓬灰石煮水和面,是一種天然的鹼,但是現在蓬灰石基本銷聲匿跡了,所以用少量的食用鹼代替,一個味道,但是沒有蓬灰石的勁道,所以和面不能偷懶,要多揉才能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