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人,在受傷流血的時候,最有效的止血方法便是撒上些「金瘡藥」,這藥相當的神奇,只要一撒上,血就會止住,不得不說,確實是厲害。所以,在古代的時候,「金瘡藥」的應用是得到了普遍認可的,但是,在現當代,就看不到「金瘡藥」了,最多可以在影視劇中見到些影子。那麼,如此好用的止血良藥,為何會消失,沒有流傳下來呢?其實,和製作「金瘡藥」的原料有著莫大的干係。
「金瘡藥」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被發明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用來治療斧傷和跌打損傷的,所以,又叫作「刀尖藥」。在古代的時候,百姓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用到斧頭,所以,免不了會傷到自己,因此,「金瘡藥」便成為了很多人家中必備的止血藥。另外,在清朝的時候,剃頭師傅用「金瘡藥」也用得比較多,因為,當時的男性都是「辮子頭」,光溜溜的容易在剃頭的時候受傷,所以,剃頭師傅都會在自己的剃刀上事先抹上一些「金瘡藥」,以免在剃頭的時候發生意外。
據記載,「金瘡藥」是清朝末期一個叫李成的剃頭師傅發明的,李成雖說是個剃頭為生的,但是,這剃頭的技術卻是一般般,在剃頭的時候總是容易誤傷到客人,有的時候,人家來剃個頭,剃到一半的時候就滿頭是血,李成覺得實在是過意不去,剛巧著在回老家的時候聽說了一個止血的秘方——從外邊撿的那些「骨頭」,只要弄碎了塗在出血的傷口上,這血就會很快止住。於是,李成便開始嘗試著做這止血的良藥,後來竟然試成功了,他也就沒有再剃頭了,而是轉行賣起「刀尖藥」(就是金瘡藥)來。
因為這「骨頭」止血效果好,後來大家都稱之為「龍骨」。當時,京城有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也開始注意到這神奇的「龍骨」,於是便從當地的商人那裡買到了些「龍骨」回家研究。(註:金石學家就是指在古文物研究上的專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學術研究)隨後發現,這「龍骨」並不是普通的骨頭,在這些「龍骨」上,還有文字——甲骨文,而這些「龍骨」,正是商朝時期的古物,價值相當的高。
那麼,為何「甲骨」可以用來止血,而且止血的效果還那麼好呢?首先,這甲骨的成分基本上都是羥基磷酸鈣等物質,最主要的是有吸水的作用,所以,配合上其他的藥材,用來止血是最好不過的了。不過,在知道了甲骨的真實價值之後,為了保護這珍貴的文物,王懿榮自己也收集了1000餘片,後來又轉手到收藏家劉顎的手中,而劉顎自己也買到了3000多片,還在河南的劉大紳處收了1000多片收藏,研究並保護。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大家也越來越重視文物的保護,「甲骨」作為重要的歷史文物,自然是不能再被用來製藥了。在當時,「甲骨」只是便宜好用的藥,但是,在這背後卻是歷史和文化。加上國家的重視和保護,也就沒有人敢用「龍骨」來做「刀尖藥」了,不過,現在我們也有了很多的止血良藥,「刀尖藥」這種寶物,想來也是千金難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