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的開局不算順暢,一場疫情如經年不遇的颶風,數月間席捲全球。一時間,各行各業的「齒輪」都與疫情搭上了關係。對於醫藥大健康行業和創新藥領域而言,疫情助推作用顯現、醫改深化推進、貿易摩擦波及,國產創新藥的未來路在何方?
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審視國內創新藥瞬息萬變的危與機;如何在國產源頭創新的大背景下,從「me too」轉型到「first in class」;如何在健康產業的數位化中轉型,接軌網際網路醫療的大勢,醫藥人正尋找答案。
11月27日上午9點,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將在深圳福田香格裡拉大酒店拉開帷幕,這裡有曾執業CDE的首席科學家,這裡有復星、君實、邁瑞、成都先導等一線創新藥和醫療器械公司的高管和決策人,這裡匯集了醫藥創新大健康產業的新常態、新樣本、新路徑。在這裡,我們從疫情出發、從國產出發、從創新出發,與醫藥行業領軍者一起,共同把脈國產創新藥產業。
攝圖網圖
瓶頸與機遇共存 國產創新藥如何進擊
今年的疫情,對於大健康行業來說,危中有機,而未來10~20年,細胞、基因和生物工程技術將持續驅動醫療產業實現突破性發展,醫藥創新大健康的黃金時代正在路上。
行業政策方面,醫改縱向推進,兩票制、帶量採購、醫藥分離等影響醫藥行業的重磅政策不斷出臺;產業方面,醫藥產業粗放式發展的紅利期劃上句點,傳統藥企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謀求轉型;資本市場方面,港交所18A章程、科創板等改革不斷推出,投資人「嗅」準行業機會,一批創新藥企開始湧現。隨著加強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加快創新藥審評等相關政策出臺,中國創新藥行業逐步發展起來。
本土製藥企業創新的星星之火,新藥審評制度的改革也成為中國新藥研發的助推器,但要實現從仿製到創新的跨越仍是創業維艱。在論壇現場,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首席科學家徐增軍將帶來《中國新藥研發痛點和國際化思考》的演講,從科學家的視角出發,探討在目前外部環境紛繁複雜的情況下,中國的創新藥和創新藥企如何直擊痛點,最終成為全球「first in class」的藥品和企業。
痛點將長期存在,但醫藥行業「長牛」的邏輯也同樣未曾改變。深圳市森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林存將帶來《小波折,大趨勢——「醫」如既往,藥牛十年》的演講,對於醫藥行業長期保持高增長的前景,從投資人角度作出分析。
疫情助推國產醫械行業 創新驅動未來新場景
在疫情大背景下,今年眾多醫療、醫藥企業用質量過硬的產品,在全國乃至全球抗疫工作中,展示了中國大健康行業從業者的擔當。小到醫用口罩、PVC手套、防護服,大到呼吸機、基因測序儀、CT設備和新建醫院的各種設備材料,都源源不斷從中國發往全球抗疫一線。
這也推動了我國醫療器械領域的發展,據相關統計,僅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醫用防護服、醫用口罩註冊證就分別較疫情前增加了1225.3%、821.4%。
一方面,疫情讓今年國內醫療器械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另一方面,因為起步晚,我國醫療器械產品,特別是高端醫療設備還不能完成對美國、日本及歐洲相關產品的替代。
隨著我國醫療器械企業技術進步、配套產業鏈走向成熟,以及醫改、分級診療等國家政策的推動,我國醫療器械行業有望迎來持續高速發展。在「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邁瑞醫療副總裁黃海濤將帶來《與快速變化的世界同行——疫情和後疫情時代對於醫療器械研發的思考》的演講,探討在創新驅動下,未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可能的新發展、新思路、新場景。
創新黃金十年,時不我待。11月27日,深圳,期待與千萬個同道的你,不見不散。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