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目的地是到詩人拜倫稱為「亞得裡亞海的珍珠」,戲劇家蕭伯納稱之為「天堂」的古城杜布羅夫尼克。這是巴爾幹之行的重頭戲,懷蘇告訴我。
從斯普利特到杜城有235公裡,不是全程高速路,加上司機中途需要休息,中間還要穿過波赫,導遊說要4個半小時的車程,午飯在路上找個地方吃。
懷蘇聲明她不吃午飯了,咖啡一杯即可。中午,一大盆美味的牛肉湯放在面前,這是二人份,我們都捉對坐好,吃餅喝湯。不經意地看到懷蘇對著大盆暢快地吞咽著,原來領導不固執。
到目前為止,走過的幾個古城、古鎮都是天主教的地盤,都在亞得裡亞海邊,與威尼斯隔海相望,都曾經成為威尼斯麾下的一部分。古時候,這些山脈生長著大片的海岸松,到處都鬱鬱蔥蔥。但是威尼斯人認為這種樹對於他們的造船業一無是處, 於是毫不留情地剝掉了這個國家的一身 「綠衣」。失去了樹木的保護後,土壤便被雨水衝下山坡,山上只剩下毫無生氣的石頭。
所以 ,這個地方斯拉夫語叫杜布羅夫尼克「dubrava」(意為森林茂密的地方)。在達爾馬提亞語、義大利語、拉丁語以及是英語的舊稱皆為拉古薩(Ragusa)。——它有兩個名字。
中世紀時杜布羅夫尼克叫拉古薩共和國,它曾經與威尼斯一起作為貿易城市繁榮起來。
「在13世紀,拉古薩唯一的石造建築是城堡和教堂,其他建築都是木質的。那時的塞爾吉奧山被森林覆蓋著。這個迷人的城市在達到繁榮復甦之前經歷過多少的苦難啊! 1292年它被大火燒為灰燼, 1348年又遭到瘟疫的肆虐,與此同時它為真正的獨立而不斷抗爭著,1358年它脫離威尼斯人的保護,轉而歸附於匈牙利的路易斯國王……
它的統治者是運用了怎樣的智慧來管理這個國度,使它歷經了這麼多個世紀的磨難而得以倖存的啊!它的地理位置「使它不斷受到驚擾周邊鄰國常常尋釁滋事,威尼斯人的詭計和野心、斯拉夫尼亞公爵們不斷變動又相互衝突的規劃、匈牙利人不可靠的友誼.西班牙人的自私自利和土耳其人的任性傲慢,輪番困擾著它,而威尼斯人又不懷好意地迫使它屈服於其保護之下,使它備受羞辱。拉古薩共和國的歷史就是一個在持續的險境中為保護自己和維持獨立而進行抗爭的歷程。」(摘自《1908漫行巴爾幹》)
路上,導遊簡單地說了幾句,不值得重複了。
到杜布羅夫尼克城下,來了一位很漂亮的地陪,帶領我們進去遊覽,當時非常高興,地陪是用英語講解,由導遊翻譯給我們,而地陪講解的時長與導遊翻譯的時長極不對稱,雖說言簡意賅是中文的一大優勢,但這幾天已經領教了導遊的水平,知道又瞎菜了,後來在布達佩斯的猶太會堂,更加驗證了我的認為。
我們從老城西面的派勒城門進去,建於13-16世紀的老城的城牆極高大敦實,在不同的年代面對不同的敵人,城牆只有不斷加寬,加高。整個城牆加上堡壘的總長度約2公裡,有些地方高達25米。在面對陸地的方向,城牆厚度達到6米,而面對海的方向,因為有天然屏障,城牆厚度則在1.5米到3米之間。城門前有兩座重要的堡壘 ,波爾卡城堡和羅維裡耶要塞扼守著古城。城門上刻著拉古薩共和國的信條:「自由勝過黃金」。這是整個地中海地區保存得最完好的中世紀城牆。舊城被完全包圍在高大、堅固的城堡中。看到環繞老城的城牆,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多像中國的古城牆,在歐洲看到的城堡,很多是建在制高點上的堡壘,而不是環繞整座城池。
派勒城門下進進出出的遊客真多,這可是淡季。
古時候,杜城住著兩撥人群,舊羅馬城裡住著由希臘及拉丁裔難民;而斯拉夫人的聚居在塞爾吉奧山坡上。在兩處之間,是蓄滿水的運河。隨著城市的擴張,民族大團結了,兩塊領土合到了一起,運河被填平了,上面建了一道防禦工事。城建起來後,接著要選出本城的保護神,可是斯拉夫人和拉丁族各自有自己的神,誰也不樂意讓別的神保護自己。怎麼辦?商量的結果是重新選出一位新的來。恰好這時,一個朝聖者從亞美尼亞來到這裡,他是亞洲的一個主教。在杜城停留休息的時候,他出現在當地人的夢裡,提醒人們威尼斯人即將對其發起進攻。為了感激他的好心,杜布羅夫尼克人把這個善良的主教推舉為他們未來的保護神。就是站在城門上的那個老者——聖·布萊斯。
主街叫史特拉敦 主幹道,直通東西城門,挺寬敞,地面鋪著白色石頭方磚,平整而光滑。左邊是座教堂,大門上是聖母抱著遇難的耶穌的雕像。
在巴爾幹的天主教堂裡,看到的祭壇上都是以聖母為主神,明顯對聖母崇拜,為什麼不是耶穌在聖壇上?我問導遊,她轉問地陪,回答是天主教就是崇拜聖母。回來後上網查了一下,有個解釋是:天主教認為瑪利亞是耶穌的母親,她養育了耶穌,當耶穌代人贖罪受苦受難時,她在精神上分擔了耶穌的痛苦。耶穌基督都很敬愛她,還因為瑪利亞擁有許多美德,如服從天主、謙卑自下、忍耐寬仁、慈善助人等,所以尊為聖母,並崇拜她。有點母以子貴的意思。而基督新教在對瑪利亞的看法不同。
我們路過左側教堂,沒有進去,寫遊記時,才知道那是著名的聖方濟會修道院,建造於14—15世紀,修道院裡面有綠意蔥蘢的庭院,圍繞在四周的是混合著羅馬和拜佔庭建築風格的連拱式柱廊,柱廊裡有幾十根石柱,每根石柱頂部刻有人物、動物、植物的形象,圖案沒有一個是重複的。裡面還有歐洲最古老的3家藥房之一的古藥房,14世紀就開張了,至今還在賣藥。當有的朋友表示感興趣,想去看看時,導遊趕緊說藥房在(修道院)裡面,很小的。言外之意你懂的。
在網上找到幾張照片。
右邊是個漂亮的噴水池,15世紀時由個叫奧諾夫裡奧的那不勒斯建築大師修建的,噴水池上層原是精美的雕塑,大地震時被毀,現只剩下16個面具雕塑裝飾的出水口。水是從杜布羅夫尼克河的源頭引入城。據說噴水池至今還能噴出天然的泉水,我們沒有看到。
主街的盡頭聳立著一座高大的鐘樓 ,非常醒目,也是老城的地標,建於15世紀,塔頂有兩尊機械人,整點時會拿著手上的鐵鎚敲鐘報時。鐘塔上的錶盤裡的指針整得有點像章魚。
鐘樓下面是個廣場,廣場周圍都是帶著強烈歷史信息的古老建築。
聖·布萊斯大教堂 ,杜布羅夫尼克人把聖·布萊斯尊為自己的守護神後,為他建了教堂,教堂裡還供奉一尊他的非常特別的,銀質的雕像。當時的國旗、國家印章和硬幣上都有他的像。聖·布萊斯的頭骨還被放在杜城最大的教堂——聖母升天大教堂寶庫裡的一個精美的聖物盒裡。杜布羅夫尼克人做到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導遊告訴我們:聖·布萊斯大教堂 就是杜城大教堂,是主座教堂。這裡80%的人是信仰羅馬天主教,而羅馬天主教供奉的是聖母。
斯邦扎宮是是一座將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融為一體的16世紀華麗宮殿,精緻的柱廊由6根圓柱支撐,二樓是威尼斯風格花窗,三樓則為晚期文藝復興式的小窗式的直立窗戶,外牆壁龕內有聖·布萊斯的雕像,斯邦扎宮的內院曾是商人和生意人聚會之地。在曾懸掛著秤具的中庭拱門上刻有拉丁文銘文:「我們的秤不容許欺騙和被騙。當我們稱量貨物時,上帝也在稱量我(說得太好了)」。 這裡曾經是鑄幣廠和海關大樓。17世紀後由海關轉變成文人聚會的沙龍。保存在斯邦扎宮內的海量文獻躲過了1667年大地震,斯邦扎宮也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國家檔案館之一。房子一定要蓋結實了,說不準什麼時候就頂了大事。
廣場中心立著一根石柱,我叫住導遊要求講解石柱,地陪在羅蘭石柱前講了半天,還蹲下來用胳膊在石柱底座上比量著。
導遊翻譯過來說這個雕像就是測量尺寸的,因為以前沒有尺子,就都拿到這裡來測量,不是什麼聖人。
感覺導遊翻譯得不對,杜城人民有病啊,豎立這麼漂亮的石柱就是為了當尺子用?網上查到的資料說這根石柱建於15世紀,是城市精神的象徵,石柱上雕刻的是中世紀最著名的騎士羅蘭。手持盾牌與劍的中世紀騎士羅蘭抗擊敵軍的傳說流傳至今。他右臂肘部的長度被採用為長度單位,即所謂的杜布羅夫尼克肘(51.2釐米)。它是杜布羅夫尼克最美麗的藝術作品之一。
導遊還說杜城的建築並不是特別好看,就是中世紀的城市,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這裡拍攝了《權力的遊戲》。真是無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