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六柿圖》與曜變天目,何以與「破草鞋」相提並論

2020-12-16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平日完全不對外開放的龍光院毫不吝嗇地將寺院中傳承的茶器、書畫、文獻、甚至匾額和茶室拉門全部放進了美術館;上海寶龍美術館的「覺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展出敦煌高清複製品,有特點,但也有不足處;北京「轉譯:2019年度(第十一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見證十餘年來攝影作品媒介的拓寬。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地點:日本美秀美術館

展期:2019年3月21日-5月19日(展覽期間會替換展品)

票價:1100日元

點評:

在看到展覽之前「曜變天目與破草鞋」的展覽名非常吸引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與曜變天目碗相提並論的竟是破草鞋?後才明白此處的「破草鞋」是指四處傳教宣道的精神,如同國寶一般至高無上。在

牧溪《柿慄圖》前回頭望向獨立於黑色背景中的曜變天目碗,如同品味牧溪的六度般若後看到璀璨圓滿。

評星:五星

到日本看展的運氣很好,正值日本美秀美術館外垂櫻的滿開,沿著隧道一點點目送著這片粉色直到她消失在這蜿蜿蜒蜒,便是仿佛若有光後的豁然開朗。

貝聿銘設計的美秀美術館,取《桃花源記》之意境

此行是為牧溪的《六柿圖》,聲名赫赫卻鮮有公共展出;也為牧溪,在日本被奉為畫道的大恩人卻在中國史料中甚少被記錄其生平言論;而大德寺從不對外開放的龍光院所藏的曜變天目碗更是神隱密不示人,此次出山成為展覽的最大看點,這些都如同一個又一個秘密散落在掩映於信樂丘陵中的美秀美術館之中等你來拾取。

展廳的入口還原了龍光寺的景象,一步步地仿佛有一種從喧囂走進寺內的遁世感。展廳規劃上主要以龍光院創始人江月宗把玩的書畫、茶具為主以及圍繞在他周邊的畫師、藝術、文人群體等相關的文物。

展覽名「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在看到展覽之前「曜變天目與破草鞋」的展覽名非常吸引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與曜變天目碗相提並論的竟是破草鞋?後才明白此處的「破草鞋」是指四處傳教宣道的精神,如同國寶一般至高無上。

隨著人潮蠕動至陳列著曜變天目的展廳,展廳布置成極簡純黑,唯有一束光由上及下地射在碗內,去除了多餘的光源幹擾更為曜變天目增添了幾分神秘,繞玻璃罩一圈如見星辰流轉,在燈光的作用下碗內繁星熠熠散發著她獨有的神秘力量。

美秀美術館曜變天目展廳MIHOMUSEUM

再往前走一抬頭便竟是我朝思暮想的牧溪《柿慄圖》兩幅,初見這被廣泛流傳的圖像百感交集。在空無一物的背景上牧溪用簡逸的筆法、五分的墨色描繪出六個柿子的靜物狀態,畫面中的柿子造型無一雷同,而其中一扁柿的出格打破了排列的單調,牧溪僅用水墨卻畫出了逼真,將禪意和深遠的內涵全揉進了凝練的繪畫語言中。看著這六顆柿子跨越數百年依然的飽滿結實,如同瞻仰六粒珍貴舍利又如同品味牧溪的六度般若。此時我再回頭望向獨立於黑色背景中的曜變天目碗,她仿佛也如同一顆代表著圓滿的柿子.......

牧溪《柿慄圖》之「六柿圖」

MIHOMUSEUM

除了這兩件國寶外,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是現場搭建模擬的密庵茶室,龍光院裡的密庵茶室是日本三大國寶茶席之一,數百年依然保持著原貌,包括僧人的茶道禮儀也保留著當年的傳統。為了儘可能還原真實為觀眾解密,展廳播放密庵茶室的茶道視頻,宋代密庵鹹傑禪師奉行「禪茶一味」,將禪意融入了品茶之中。影片無任何一句多言,只見茶葉碾得精細,茶具擦得乾淨,茶道者按照嚴格的傳承點炭火、煮水、抹茶,每一個手勢一絲不苟,既有武士般的利落又有舞蹈般的飄逸。觀眾屏氣凝神地看每一個有條不紊的步驟,舉手投足盡顯莊重,將日常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融為一爐,欣賞茶道仿佛在欣賞一門綜合的藝術。同時展覽也貼心地在展廳一隅的茶室將部分珍貴茶具陳列其中,引得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觀賞,此時此刻她們仿佛不再是只展品而是真實的茶室實景,在親切中嗅出幽幽茶文化香。整個觀展過程充滿儀式感如同飲上一碗上品好茶。

展覽現場搭建的密庵茶室MIHOMUSEUM

此次展覽展品全面豐富,完全不對外開放的龍光院毫不吝嗇地一次性將寺院中傳承的茶器、書畫、文獻、甚至匾額和茶室拉門都全部放進了美術館。讓大家有幸能夠打破想像一睹龍光院的的豐厚寶藏。

(文/何許人)

覺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

地點:寶龍美術館(上海)

展期:2019年4月27日-7月14日

票價:120元

點評:敦煌,僅是高清複製品,就足以讓人如痴如醉,但美術館方面還需在策展理念上多下功夫。

評星:二星半

大漠深處的敦煌如同神跡一般的存在,無論是千年之前出關的馬隊、虔誠的供養人,還是當下的旅行者、文化歷史藝術愛好者。敦煌的洞窟、彩塑、壁畫,包括常書鴻等一代代敦煌人……一切的一切都讓人無限嚮往、頂禮膜拜。

然而,眾所周知,因為太過珍貴,一般旅行者即使身處敦煌也只能看到敦煌藝術的九牛一毛,而洞窟內看壁畫的光線也僅是射入的一線自然光和導覽手中微弱的手電。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也一直在研究敦煌的數位化保護,希望讓觀眾對敦煌了解多一點的同時,也希望敦煌保存地更久一點。而其中讓敦煌藝術走入中國各個城市也是舉措之一。

其中最令筆者記憶猶新的是2013年底浙江美術館舉辦的《煌煌大觀——敦煌藝術展》,記憶中此次展覽因為質量極高,且免費,故幾乎天天排隊,而進館之後,也確實沒有讓人失望,幾個大型的石窟復原、敦煌研究院歷年壁畫臨摹作品、張大千意臨的敦煌、敦煌經卷,以及以文獻形式對敦煌學的普及。讓眾多未到敦煌的人幾乎零距離感受敦煌的魅力,此展也被譽為「浙江省近十年最好的展覽」。

寶龍美術館「覺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展出的一個復原洞窟

近幾年來,僅上海就舉行了多場敦煌展,比較影響力較大的有喜馬拉雅美術館和徐匯藝術館,作為民營美術館的喜馬拉雅將展覽辦得聲勢浩大,雖也有為數不多的經典展品,但因為前後期的收取多重門票,把敦煌展辦得頗具爭議。相比之下在公立的徐匯藝術館舉辦的「敦煌音舞」展,以壁畫中的音樂為切入點,雖是小成本,但也零票價,雖無一件真跡,但從研究的角度,也讓觀者受益匪淺。

幾次敦煌展下來,基本上觀者也大約知道展覽的模式:敦煌文物太過珍貴,敦煌展為敦煌複製品展實為正常,當然運氣好能有這張敦煌寫卷。那麼「敦煌展」的關鍵就是看策展方如何講好敦煌故事。

「覺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展覽現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去看寶龍美術館的「覺色敦煌」,雖無期待,但也希望有一些驚喜,然而事實上,仍有些遺憾。

展廳首先營造出莫高窟的氛圍黃沙枯藤,在這樣的環境下牆上掛著敦煌壁畫和敦煌臨摹的複製品,展廳中間散落擺放著敦煌造像,再往下需要穿過當代陶藝家蔣晟的白瓷佛像展區,走入敦煌經書場景和一個複製洞窟,以及大屏的敦煌壁畫互動區。

展覽現場展出的大幅複製敦煌壁畫,可見高清細節

走完此展,發現拍攝的圖片均為敦煌壁畫高清複製品的局部,這也是展覽值得一看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到了敦煌,對於敦煌的經典壁畫也看不到那麼全,那麼清晰。那些美術史書上模糊卻早已深入記憶的「摩詰經變」「阿彌陀說法圖」等無比清晰地展現在面前,過去在書本或圖錄上被忽略的細節或是印刷模糊的地方在此一覽無遺,加之不同時代的壁畫複製品在同一展廳陳列,不同時代的繪畫風格也顯而易見。

展覽現場展出的大幅複製敦煌壁畫,可見高清細節

僅是高清複製品,就足以讓人如痴如醉。這是敦煌的穿越千年的美。而作為美術館應更多向公眾解讀、傳遞這種美。(文/小松)

轉譯:2019年度(第十一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地點: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北京)

時間:2019年4月6日-5月19日

票價:60元(通票)

點評:展覽呈現在有工業感的建築內,攝影作品多是系列性的,各自劃歸於隱含的主題框架下。由此,攝影的展陳、排列也成為了整個作品的一部分。同時十餘年來三影堂也見證了攝影作品媒介的拓寬。

評星:三星半

不覺間,三影堂攝影作品展已經走過了十一屆。作為通過公開招募、評委團評選並最終實施的展覽,自然難有十足完整的展覽線索。不過,這次以「轉譯」為題的展覽還是依照題材劃分出一些板塊,埋藏了一些敘事的脈絡,呈現了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對個人生活的刻畫,以及攝影形式的突破性等等。歸根結底,展覽仍然是由作品構成的,通過海量遴選而最終脫穎而出的入圍作品,無疑還是有諸多佳作出現的。

展覽現場

展覽呈現在有工業感的建築內,有自然光打下;攝影作品多是系列性的,各自劃歸於隱含的主題框架下,每位藝術家各有一片區域呈現各自的系列作品。由此,攝影的展陳、排列也成為了整個作品的一部分,為敘事增光添彩。多少也源於這樣的開放度,我們也見證了展覽中攝影作品媒介的拓寬——即不再限於二維平面的輸出影像,而更包含了現成品、檔案、裝置和移動影像等等。

也許和三影堂創辦人及藝術總監榮榮&映裡的專長和創作相關,本屆展覽也呈現了質量上乘、展陳亦有新意的「私攝影」作品,如愛人之間維持兩年的每天為對方拍照留下的影像記錄,事無巨細地「暴露」私人生活的細節,照片雖小,鋪陳開來卻又宏大,似是生活的點滴匯聚為洪流。同樣引人注目的另一種創作傾向是挖掘家族史的方法,其中生發的不僅是對個人從何而來的反思,更有交雜其間的歷史意識;在形式上,因為過往與歷史的在場,檔案成為了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這樣的創作往往由涵蓋綜合媒介的攝影裝置構成。

李林,《黃河農場》,2007-2018

展覽中,採取類似創作方法的作品有兩件極為精彩。一是李林用餐盒和照片構建的《黃河農場》,題目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土地改革到文革階段的山東的一處勞動改造地,而藝術家的父親便曾是來這裡改造的知青們的一員。由此,藝術家回訪此地,調研拍攝,取材轉譯,刺穿宏大歷史的幕布,窺見個體的渺小瞬間。另一件家族史相關的創作是汪瀅瀅的《洄》,藝術家的父親同樣遭到下放,不過去的是河北。歷史給家庭帶來的轉折之外,還有父母關係破裂另又引起的情感缺失。作品的創作有回想人生、自我找尋的意味,文獻檔案臺的歷史材料默默敘述著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攝影在此除了回到紀實的本能,也成為了認知和療傷的手段。

(文/小羊)

汪瀅瀅,《洄》,2016-2019

相關焦點

  • 評展|直面牧溪《六柿圖》的獨有紙墨與法國攝影師的不同視角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此次點評的有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展覽 「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現場觀察牧溪《六柿圖》在黑色的布景中自顧美麗,給觀看者客觀研究和遐想的機會;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埃萊娜·比奈:光影對話三十年」呈現攝影師對光影,建築的探討,尤其是西方視角下的江南元素;國博的「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 對整合齊國文物資源具有開創意義。
  • 曜變天目與六個柿子的侘寂詩意:秘藏日本百年的頂級國寶同期展出
    2019年3月21日,   日本滋賀縣MIHO MUSEUM美秀博物館   《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 日本三件國寶曜變天目茶碗同期展出
    ▲杭州出土的半隻曜變天目茶碗其中靜嘉堂、藤田美術館的「曜變天目」盞每隔數十年才展一次,而大德寺龍光院的曜變天目則作為佛器來保存的,幾百年來從未換過主人,極少公開展示,也是最少露面的一隻。美秀美術館的「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春季展已於3月21日率先揭幕,將展至2019年5月19日,展出作品超過200件,是龍光院首次的大型展覽,展覽以江月和尚為中心,介紹江月和尚的交友、皈依者、法脈,及至今日龍光院的樣貌。
  • 日本三件國寶曜變天目同期展出:一生一次的邂逅
    其中,靜嘉堂、藤田美術館的「曜變天目」盞每隔數十年才展一次,而大德寺龍光院的曜變天目則作為佛器來保存的,幾百年來從未換過主人,極少公開展示,也是最少露面的一隻,就連2003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曜變天目紀錄片時,也只給了幾張模糊的照片。
  • 三件完整中國宋代「曜變天目」首次同期在日展出
    新華網東京5月14日電(記者 梁賽玉)今年3月到6月間,3件自中國傳入日本的「曜變天目」分別先後在滋賀美秀美術館、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3個展覽的展期有1個月重疊(4月13日到5月19日),這也是它們首次同期對外公開展出。
  • 觀之仿佛星夜,傳世僅三件的宋代「曜變天目」在日展出
    宋代傳世的「曜變天目盞」極其罕見,據傳僅有三件半存世,杭州出土了半隻曜變殘盞,其餘三件完好的曜變天目,均在日本收藏。多少年來,僅存的三件曜變天目盞從未同時展出。今年春天,日本滋賀縣的美秀博物館、東京的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將分別展出大德寺、靜嘉堂和藤田美術館藏的曜變天目盞。
  • 終於可以親眼一見牧溪《六柿圖》了,看禪畫如何影響日本審美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獲悉,賞櫻時節,「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在位於日本滋賀縣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舉行,除了展出的「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匯聚了國寶「曜變天目」等、極難得一見的牧溪作品——收藏於日本的重要文化財《六柿圖》《慄圖》(亦合稱傳牧溪筆)將於4月9日-5月6日展出。
  • 世上僅存三隻的南宋珍品 日本展出中國瓷器「曜變天目茶碗」
    日本滋賀縣美秀美術館,正在舉辦一場名為「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的展覽,展期為2019年3月21日至5月19日。龍光院是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下轄寺院,創立於1606年,是福岡藩主黑田長政為了悼念父親黑田如水而修建的。龍光院是秘庵,從不對外開放,所藏寶物也極少現世。這次在美秀的展出,龍光院珍寶盡出,也是建院四百年以來的第一次。
  • 新發現的杭州出土「曜變天目茶碗」
    「曜變天目」建盞重現我國杭州(原文為《新發現的杭州出土「曜變天目茶碗」》,作者:日本學者小林仁,載於《古美術
  • 曜變天目茶碗價值多少?可買東京一千多棟別墅,讓日本人驚呼太美
    曜變天目是其中最特別的一種,作品成形全靠偶然天意。目前全世界僅存三件半,其中三件被收藏在日本的博物館中,被日本奉為國寶。釉面上的一個個耀斑,在陽光和一定溫度下會閃出七彩光暈,凝視其中仿佛仰望深空中璀璨的繁星,自由多變,繽紛多彩。是國際公認的瓷釉藝術的「神品」,在日本被譽為「碗中宇宙」。
  • 南宋「曜變天目」殘盞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
    新華社杭州1月5日電(記者許舜達、翁忻暘)「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展5日在杭州淨慈寺美術館開展,現國內僅存的半個南宋「曜變天目」殘盞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  據介紹,此次展覽匯集了宋代茶事器物114件,類別囊括了盞、盞託、執壺、罐、渣鬥、雜件等,完整呈現了宋代僧家茶事的歷史脈絡。
  • 日本藤田美術館的南宋瓷器「曜變天目茶碗」,何以價值「40公斤黃金」
    近期,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正在舉辦《國寶的殿堂:藤田美術館展》(展期為4月13日至6月9日)的大型展覽,其中主打文物是流傳日本數百年的來自於中國南宋的瓷器「曜變天目茶碗」。它是人間難得一見的至寶。作者 姜寶君
  • 唐人祥曜變天目茶碗精彩亮相2018北京文交會
    而諸多茶具之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唐人祥劉小祥先生光復的宋代國寶曜變天目茶碗。每一隻茶碗均是流光溢彩,寶氣蒸騰,在茶碗的黑釉裡自然浮現著大大小小的斑點,圍繞著這些斑點四周還有紅、綠、天藍等彩色光暈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閃耀。
  • 失傳700年的國寶曜變天目茶碗,竟被中國大媽做出來了?
    首先是在價格上,在前兩年日本的一位鑑定專家對存放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天目茶碗估價,給出的價格是12億日元,當然這個估價完全是個玩笑,因為曜變天目茶碗的歷史意義和其工藝就遠遠不止這個價格,在中國古代,這樣的一個茶碗可以換一座城池,可見價值有多高。但是這個號稱世界上第四件完整的「曜變天目茶碗」僅僅2500萬日元未免太便宜了。
  • 日本視為國寶的曜變天目,真的全球只剩三件半了?
    如果你有了解過建盞,那麼「曜變天目」一定是聽說過的,曜變天目舉世聞名,全世界也僅僅只有幾件,現在連遠遠觀看一眼,都是不可得的機緣。建盞,是在我國宋代時期開始燒制瓷器之後才有的,被大家所追捧的便是在福建北部的一個窯口燒出來的瓷器,雖然不夠細膩,顏色也不如其他窯口燒出來的那般雅致,卻被皇帝一眼看中,為之傾倒。
  • 失傳700多年的宋人技藝:碗裡有宇宙的曜變天目,最精美的在日本
    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一個專門收藏古籍的圖書館裡,卻有這樣一件被當作國寶級文物的中國宋代瓷器——一個茶碗,一個被認為碗中有宇宙的神品:曜變天目茶碗。「天目」也就是黑釉,是瓷器釉色之一,這種瓷器在宋代時傳至日本,被叫做「天目」。
  • 世上最美茶碗——曜變天目建盞
    曜變天目茶碗 曜變天目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盞(建寧府建安縣(今建甌市)東部。今屬南平市建陽區),是宋人鬥茶用的。日本人形容這個碗,都是用"碗中宇宙"這種詞,說裡面仿佛是深夜海邊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測。簡 介曜變天目茶碗是南宋時期福建建安水吉窯出品的一種黑釉建盞。
  • 失傳800年國寶曜變天目成功復原亮相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曜變天目,業界盛讚為「盞中乾坤」。它興於宋代,如划過歷史夜空的流星,成為美好而遙遠的追憶。如今,世界上僅存的三件曜變天目茶碗,全部收藏在日本。隨著歷史的流轉、世事的變遷,曾經璀璨一時的技術已不復蹤影。古法復燒曜變天目,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被稱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一周觀展指南丨上博觀虞世南行書,日本展牧溪《六柿圖》
    而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特展中,難得一見的牧溪《六柿圖》、《慄圖》已於4月9日對外展出。本周,古代書畫無疑是一大亮點,如浙江博物館的館藏明清仿古山水畫展,蘇州博物館的館藏明清花鳥精品展,紹興博物館的王羲之及其家族的法書碑帖展,以及即將展出的無錫博物院館藏藝蘭文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