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財經5月25日報導(記者 李靈修 陳小囡)時值投資者翹首企盼深港通消息公布,內地私募卻已做「春江鴨」提前南下布局。杜克資本投資總監杜先傑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在政府倡導資金走出去的背景下,A股水滿則溢必將惠及港股。年內恆指突破三萬點沒有懸念,樂觀估計可觸及三萬三千點,尤為看好中小股投資機遇。
內地投資圈中對港股的討論已是熱火朝天,在深圳幾乎每個周末都有相關交流會舉辦。作為港股投資的先行者,私募基金多會被邀請參加分享經驗。杜先傑直言,滬港通成行之前,已有部分個人投資者通過其他渠道買賣港股,其中以深圳、廣州的大戶居多。但近半年以來,向公司諮詢港股信息的機構投資者明顯增多,並且具有強烈的合作意願。
杜先傑表示,機構投資者最為關心的是兩地市場差異,關乎於能否將A股投資模式復製到港股市場。「他們大多驚訝於香港細價股的存在,如今在A股5元以下的個股幾乎絕跡。同時對於港股即日鮮(T+0交易制度)也很關注,加上沒有漲跌停板的限制,投資機構原有風險控制將面臨極大挑戰。」
即日鮮考驗內資風控
內地公募較少涉足境外市場,對港股的了解也多停留在AH股,以及滙豐長實等大盤股層面。「由於目前A股漲得最好的就是創業板,因此他們對港股中小股興趣反而較大。這一點與香港機構投資者反差鮮明。」杜先傑分析,內地散戶規模龐大,偏好配置中小盤股。香港市場話語權則牢牢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中,資金較為集中在大盤藍籌。
正因為市場主體不同,兩地中小股估值有著天壤之別,也成就了難得的投資機遇。杜先傑坦言,內地公募並不期望這一差距能夠完全抹平,但未來港股估值修復的確定性極高。此前滬港通的開放,投資標的僅限於市值較大個股,內地投資者的興趣並不大。「這也是為什麼,除了個別交易日異動,港股通餘額一直維持較低水平。」
對於跨境資金而言,尋找低成本、高效率的套利模式極為關鍵。杜先傑指出,在現有投資渠道中,如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滬港通等,在投資範圍與投資額度等方面限制頗多。不過,國家鼓勵資金走出去的態度十分明確,相信利好政策陸續有來。「近期已有多項配套措施推出,如內地險資允許投資香港創業板、自貿區QDII2計劃上報、內地五萬美元換匯上限放開等。」
基金互認支撐港股行情
兩地基金互認計劃於上周五公布,在杜先傑看來,此舉亦凸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由於內地公募的歷史收益率水平更高,基金互認將更多利好中資基金。「相信政策落地後,公募基金將首選在香港市場發行產品,同時建倉買入港股市場上的中資股票。這將對港股市場形成強大支撐作用。」
杜先傑亦提醒稱,復活節後出現的一波中小股行情屬於禾雀亂飛。不少股票均錄得大幅上漲,市場上也是股神頻出。「大家突然發現自己投資收益並不比巴菲特低。」但要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前期上漲個股的行情將出現分化,優質股會脫穎而出,濫竽充數者則被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