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關注「蟬友圈商城」
舟山群島,共有大小島嶼1300多座。相傳秦始皇當年欲求長生不死之藥,就認定了這群島是蓬萊仙山,於是派了3000童男童女來到了這裡。從此,此群島被稱為海上仙山。
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的普陀山,是舉世聞名的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是「普陀洛迦山」的簡稱,由普陀和其東南面的洛迦山組成。
觀音信仰從印度傳入中國,已歷經近兩千年的漢化歷程。在神州大地的幾百萬平方公裡的遼闊疆土上,普陀山為何最終被選擇作為觀音菩薩道場而一直香火旺盛?在這顆璀璨的「東方佛珠」歷史成因背後,是偶然還是必然,是佛緣還是人為使普陀山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遐爾聞名的觀音信仰與朝拜中心呢?
普陀山觀音大士
(一)佛經因緣:
普陀山是佛陀親口「指定」的
談到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問題,很多人都習慣於從佛經中去尋找依據。其中最為有名且廣為流傳的是「佛指名山」一說,它的根據是佛經《華嚴經》中的記載。當時,善財童子為求「菩薩道」,到普陀山參拜觀音菩薩。經文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陀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並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靜,華果樹林皆遍野,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
蟬友圈佛旅網帶團朝聖普陀山
普陀山古稱補恆洛迦,系梵語音譯,意譯為「小白華」。從經文中所描述的相關內容分析,正好與普陀山的諸多特點不謀而合,在佛教信徒眼裡,這不能單單解釋為巧合,而是冥冥中一種註定的佛緣使然。由於《華嚴經》的這些話出自釋迦牟尼之口,故謂「佛指名山」。
(二)慧鍔開山:
普陀山是「不肯去觀音」親自「選定」的
說起普陀山觀音道場開基時間,很多人都會講到慧鍔與普陀山的故事,並認為普陀山的觀音道場是以慧鍔大師從五臺山帶來的那尊「不肯去」觀音為標誌而建造起來的。
據宋代《高麗圖經》、《佛祖統紀》、《寶慶四名志》以及日本的《元亨釋書》等史籍記載,唐大中年間(一說鹹通年間),日本慧鍔大師入唐求法,來到五臺山中臺精舍,見一觀音相貌端雅,便請歸其國。當時,慧鍔一行將這尊觀音像帶到寧波(古為明州)開元寺後,準備搭乘唐人張友信的便船航海回日本,快上船的時候,突然感到那尊觀音像一下子變得特別沉重起來,與他們同行幾個新羅(韓國)友人一起幫忙才將觀音像搬上大船。
船開到昌國梅岑山(今普陀山)附近時,又突然濤怒風吼,洋面出現很多鐵蓮花,船進退維谷,舟觸新羅礁,飄到普陀山潮音洞側。觀音菩薩夜夢告慧鍔大師:「汝但安吾此山」。既然菩薩不肯東渡日本想在普陀山「安家落戶」,只好任其自然。於是,在同船的新羅商人協助下,慧鍔把觀音像安置在洞側,禮拜祈禱而去。山上居民張氏目睹此異,將像請回自己騰出的住宅中供奉,被稱為「不肯去觀音」,意為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選中了普陀山作為顯化道場,自此,千年香火,逐漸鼎盛。
不肯去觀音院
(三)五朝恩賜:
普陀山是歷代帝王「欽定」的
除了佛祖親口「指定」和觀音親自「選定」外,皇恩惠澤、歷代帝王天子的「欽定」也是促使普陀山成為觀音信仰與朝拜中心的重要原因。歷史上,唐宋元明清五朝將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禮遇有加。
這些歷史人物因素,對於普陀山從一尊「不肯去觀音」逐漸發展為鼎盛時期擁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餘僧的「震旦第一佛國」,起了非常重要的凝聚人氣、興旺香火作用。沒有這些特別的歷史因緣積澱,沒有這些頂級的人文底蘊積累,普陀山很難想像會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島成長為舉世矚目的觀音道場。
(四)自然地理:
普陀山鍾靈毓秀適合觀音居住
上面分析到的「指定」、「選定」和「欽定」等因素,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後人在普陀山已經成為觀音道場後反推出來的一些原因,主觀色彩難免。從較為認真客觀的唯物論角度分析,普陀山要成為觀音道場,首先必須要有適當的自然地理條件。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印度佛教北傳入中國並逐漸漢化的近兩千年漫長歷史中找到有關依據。
美輪美奐的普陀山海景
嚴格地說,佛經所說的「補恆洛迦」,首先應當是在印度。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中載:「秣刺耶山東方有補恆洛迦山,山徑險惡……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有大河繞山,周二十匝,流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兮。」近據德國、美國等國學者考證,認為此山在南印度哥摩林岬附近。
為什麼印度的「補陀洛迦」這一觀音信仰朝拜中心會逐漸衰落而最終轉移到中國浙江的普陀山呢?原來是因為那裡自然條件相當險惡的結果。據《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印度那個觀音朝拜中心,山上有「崇崖峻岭、洞谷深澗。……有大蛇縈者」,「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由於自然條件如此惡劣,能夠到那朝拜的人畢竟不會很多,到公元三世紀,幾乎無人問津。
隨著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觀音信仰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不斷發揚光大。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尋找一塊信徒理想中的風水寶地,作為供奉觀音菩薩的道場並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朝拜聖地。首先起決定作用的當然是自然因素,一要有一定的險阻但又必須能夠進入朝拜,二要是風水寶地,人間仙境,這樣才能與人們心目中美好的觀音菩薩形象相配。根據佛經「海上有山多聖賢……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的提示和人們對觀音居住聖地的美好設想與願望,觀音菩薩應該居住在一座四面環水的海上仙山,那裡「眾寶所成極清靜,華果樹林皆遍野,泉流池沼悉具足……」。
蟬友圈佛旅網普陀山朝聖
觀世音菩薩經典在漢魏、兩晉時代陸續傳入中國後,信徒們逐漸發現,地處我國越東沿海的「蓬萊境」、「瀛洲界」梅岑山(今普陀山),與佛經所載的觀音說法處十分相似,因此,陸續有人到那裡去朝拜。雖然中國沿海洋面有許多秀美的小島,但夠得上觀音居住地的,非「以山而兼海之勝」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普陀山莫屬。
禪遊天下,知了人生
我們不得不承認,自然地理因素在觀音道場的形成過程中作用是比較重要的,正是它符合了廣大信眾對於觀音菩薩理想朝拜之地的心理認同,才會使普陀山由三支香點燃的「星星之火」燎原成今日遐邇聞名的海天佛國「千年香火」。
(五)歷史傳統:
舟山早期觀音信仰醞釀普陀山道場萌芽
觀音道場的形成,離不開觀音信仰文化長久積澱而成的社會歷史傳統因素。慧鍔置觀音像於普陀山,這只是普陀山觀音道場形成漫長過程中一個標誌性的插曲,它同時也是一個偶然事件,其背後的必然是——普陀山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好幾百年的觀音文化傳播現象和觀音信仰的歷史傳統。
蟬友圈佛旅網普陀山朝聖
筆者認為,在「不肯去觀音」之前,普陀山觀音道場的萌芽可以再往前推幾百年,一直追溯到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據明崇禎年間高僧木陳道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釋迦佛舍利塔碑》載:「去明州(寧波)薄海五百裡,復有補陀洛迦山者,則普門大士化跡所顯,以佛菩薩慈悲喜舍因緣故,自晉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齡,逾溟渤,犯驚濤,扶老攜幼而至者不衰」。說明當時就有許多人去普陀山朝拜。由此可見,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觀音信仰很可能已經波及普陀山島。
潮音洞聽海潮靈音
另據元大德《昌國(今舟山)州圖志》記載,位於定海北門外的普慈寺,東晉時就已經出現了專供觀音的小庵院。這其實不足為奇,因為舟山是一個群島,漁農民不得不經常和大海打交道,他們出海捕魚,最懼怕的莫過於遇上海難,而能「令諸眾生,大風不漂,水不能溺」(《妙法蓮花經·普門品》)的海上保護神觀世音菩薩,自然會成為他們供奉的對象。東晉時舟山就已經出現供觀音菩薩的現象,由此推測,從東晉到唐朝這幾百年的歷史中,慧鍔大師帶來的那尊觀音像不一定是普陀山最早的觀音像。「扶老攜幼而至者不衰」,既然有那麼多人喜歡去普陀山朝拜,難道沒有人會把定海的觀音菩薩帶到普陀山去供嗎?
觀音道場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文化沉積過程,慧鍔當然是有功於普陀山觀音道場,甚至堪稱「開山大師」。但我們不能將觀音道場的形成原因過多地歸功於某一歷史人物或某一偶然事件,而應當更深入地剖析這一歷史偶然性背後蘊藏的社會文化根基。從這個意義上探討,普陀山觀音道場(至少是道場萌芽時期)形成的歷史可以再往前推一推,隨著更多史籍的發掘,很有可能找到更有說服力的證據。
(六)文化條件:
觀音信仰的廣泛傳播催生普陀山道場
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普陀山道場的形成醞釀成熟了必要的社會文化條件。而之所以對觀音菩薩的信仰能在中國如此廣泛地傳播和被民眾所接受,主要原因在於印度傳來的觀音佛教文化在漢化過程中受到了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融合與改造後,使得觀音菩薩更加擁有了符合中國民眾文化特點的諸多基因。
蟬友圈佛旅網普陀山朝聖
其一,觀音菩薩是最和藹可親和最受歡迎的菩薩,她能夠拯救現實生活中的一切苦難,而不是教導人們把希望寄託於來生。所以,從信徒的角度看來,觀音是最具有「現實性」的佛家代表;其二,苦難中的眾生要求得到觀音的幫助,方法最為簡單,念觀音名號就行;其三,觀音最能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一是因為他不厭棄任何人,不分貴賤賢愚和是否兇暴有前科,只要放下屠刀,堅定信仰,一律拯救解脫;二是為了普度眾生,觀音可以隨機化成種種化身,她原是男身,但限於中國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進入閨閣不方便,因而後來就以女身應化,受到了尼眾和廣大優婆夷的歡迎。
觀音自身擁有的這些特質,決定了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被接受,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這也正是普陀山觀音道場形成的社會文化條件。
(七)中外交往:
「東亞海上絲綢之路」促成普陀山道場
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蹟,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開山鼻祖慧鍔大師當年舟觸暗礁而船不能前,有人說就是今天普陀山南天門外的新羅礁(因唐時韓國商船隊長過此礁而得名,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王連勝考證之)。正是這個新羅礁,見證了唐朝時中國與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之間活躍的海上商貿往來;也正是這些數不盡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才會有慧鍔等高僧入唐求法而從五臺山帶來了如此一尊將光耀千秋的「不肯去觀音」留在了普陀山,從而造就了普陀山觀音道場。
從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歷史這一角度分析,「東亞海上絲綢之路」促成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這一說法,也是有一定的客觀依據的。事實上,佛教傳入中國不斷漢化的路徑有兩條,一條是陸路,一條是海路。雖然主要以前者為主,但「海上絲綢之路」對佛教的傳播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觀音信仰的傳播,由於海商必須長期與大海打交道,安全自然第一,最懼怕的莫過於遇上海難而人財兩空。既然海上保護神觀世音菩薩能「令諸眾生,大風不漂,水不能溺」(《妙法蓮花經·普門品》),自然會成為他們信仰、供奉的對象。
蟬友圈佛旅網普陀山朝聖
據元盛熙明《補陀洛迦山傳》記載:「海東諸夷,如三韓、日本、扶桑、佔城、渤海,數百國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望山歸命,即得消散」。許多海商及入唐求學修行的外國船隻,常到普陀山躲避風浪、燒香拜菩薩,祈禱航程平安。這些因素,為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八)靈異現象:
為普陀山觀音道場推波助瀾
一個地方要成為朝拜聖地,一般都要求有其神秘、靈異之處,能誘發廣大信眾崇敬、憧憬與神往。普陀山之所以能發展為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受到如此多信眾虔誠朝拜,這與人們對普陀山觀音菩薩靈異、神秘現象的口碑傳播是分不開的。
普陀山天空觀音「顯靈」
自公元847年關於天竺僧人在潮音洞燃指膜拜,唐宋元明清五朝一直有觀音露天大佛開光時發生的靈異現象,一千多年來,有關普陀山觀音菩薩靈驗記載和觀音現身之佳話,代代相傳,不斷積累。正是各種「應驗」、「神通」,各種誰也很難講清或者不願講清的靈異現象及其在廣大老百姓口中的廣泛傳播,為「海天佛國」普陀山蒙添了一層神秘、神聖的面紗,引起了廣大香眾、遊客的強烈好奇、嚮往與崇信的現象和消息,更加會「不脛而走」。
當今的社會裡,浮躁的心態,空虛的心靈,焦慮的心理,又有哪裡能比得上佛教聖地更能得以釋放?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島上山石林木,古樟遍野,洞幽巖奇,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到了普陀山,既可修心禮佛,亦可閒心觀光,看山看海兼而得之,所謂「海天佛國、山海同輝」。
我會問自己,去普陀山為何?這些年,登臨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為的不就是讓自己的心靈在山上靜一靜嗎?將浮躁的心在山海兼收處洗滌,在佛門聖境中淨化,求得暫時的安寧。【點擊了解朝聖詳情】
【聯繫報名】
·寬宇/朱朱 手機:18826280891 QQ/微信:1828112892
·定 姍 手機:13826266350 QQ/微信: 472116963
佛旅朝聖線路推薦
朝聖異於旅行 心與佛同 — 蟬友圈佛旅網11月印度尼泊爾朝聖之旅
10.25 西安終南山-法門寺5天 蟬友圈佛旅網行修尋隱朝聖遊學之旅
觀音誕11.4普陀山、阿育王寺、雪竇寺5天 朝聖消業積福之旅
11月16日藥師誕·安徽九華山4天蟬友圈佛旅網孝親祈福朝聖之旅
公益佛旅 | 10月28日 南華寺雲門寺2天 蟬友圈·佛旅網朝聖禪宗祖師大德遊學之旅
冬日西藏之行,你試過沒有?蟬友圈佛旅元旦開啟西藏遊學之旅!
12月5日 回到佛陀的故鄉 蟬友圈佛旅網印度尼泊爾朝聖(十五天)
往期精彩文章
我在終南山遇到的神仙
雞足山拍到天柱佛光,佛教聖地到底有多神秘?
問道終南山:千百年來無數聖賢隱居、修行、閉關和成道之地
這裡是與生俱來的修行之地,人神都願意安住於此!
這是世界僅存的三尊佛陀等身像,由佛陀親自塑建、開光、加持!加持力不可思議!
地藏誕,我們在九華山朝禮地藏王菩薩 — 九華山朝聖回顧
一場朝聖、一次變革、一種新生 — 記我的雞足山朝聖之旅!
蟬友圈佛旅網
禪遊天下 知了人生
蟬友圈國際旅行社
www.china84000.com
微信·china8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