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望海寨大海市。(遼報老照片)
又到了去海邊消暑的季節,營口市鮁魚圈區的海灘上遊人如織。提起鮁魚圈,大家都好奇:這個地名很有特色,是怎麼來的?
「八一〇」「八魚圈」帶來的喜劇效果
記者是土生土長的鮁魚圈人,對鮁魚圈的歷史略知一二。歷史上,鮁魚圈地區一直歸蓋縣(今蓋州市)管轄。1984年1月,為建設鮁魚圈港,經國務院批准,鮁魚圈從蓋縣成建制劃出,設立了營口市鮁魚圈區,當時人口為23640人。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直至今日。
開發區成立後,各地人才紛紛湧來,人口急劇增加,「鮁魚圈」這一獨特的地名逐漸向外傳播,由此鬧出不少笑話,現在仍被百姓津津樂道。
上世紀90年代初,有個黑龍江人給剛到鮁魚圈做生意的家人寫信,他只是大致聽說「鮁魚圈」,卻不知道是哪三個字,於是根據讀音展開聯想,猜測是國家建設的某個農墾區的名字,便寫成「八一」,把圈字畫個「○」,於是信封上出現了「營口市八一○區」字樣,幸虧營口市的郵遞員解讀能力強,將信順利送到。倒是收信人對「八一○」百思不解,直到跟朋友通了電話才明白個中原委。
更多的外地人把鮁魚誤寫成「魷魚」。營口開發區報社的一名記者收到一個郵包,細看之下放聲大笑,原來郵件地址被寫成了「魷魚圈」。還有根據當地人方言發音寫成「八魚圈」的也不在少數。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遼寧省地圖上,把鮁魚圈標註為「巴魚圈」。
另外,鮁魚圈的「圈」字是多音字,如果不是聽本地人念出來,不了解情況的外地人會讀作「juàn」,認為是養殖鮁魚的地方。
鮁魚好理解,「圈」字來源說法不一
營口市歷史學會副理事長白旭鑽研地方史多年,曾在當地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為什麼叫鮁魚圈?這是我聽過最全的答案》一文。他告訴記者,蓋州市檔案館保留有1980年至1982年全國地名普查資料,其中有關於鮁魚圈的記錄:「清康熙年間有打魚船來此打鮁魚,因港灣似弧形而得名。」這是解釋鮁魚圈地名由來的最早的官方文件。
這一說法得到了群眾的認同。據鮁魚圈區鹽場村年逾90歲的趙永家回憶,小時候聽父母說過,在清朝時,這裡曾是6省打魚船聚集地,捕撈的主要是鮁魚,因海灣呈月牙形,形成半個圈,鮁魚圈就叫開了。白旭告訴記者,關於這個說法,當地不少老人都提起過。鮁魚圈區望海寨張濤老人說,在清朝時,遼河入海口附近為天然漁場,每年小滿至夏至期間,鮁魚洄遊,進入渤海灣產卵。因此,冀、魯、蘇、閩、浙、粵等6省的漁船來此捕撈,形成為期一個多月的海市,而當時沒有冷藏技術,捕撈到的魚不能運回南方,幸好附近鹽灘頗多,因此他們就地加工醃製,一時間魚行林立。當地最有名的小吃「鹹魚燉豆」,就是用鮁魚做原料。
不過,鮁魚圈區已退休多年的文化館原副館長範垂鵬對此說法不認同。他認為,清朝時,鮁魚圈人口少,只是一個很小的漁村,因地貌上三面環山圍成一個圈的形狀,中間類似一個小盆地,故而稱之為鮁魚圈。「這一說法也有根據,如今,當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帶稱為圈裡。」白旭解釋說。
葛成良退休前是鮁魚圈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從事地名研究。據他介紹,鮁魚圈原本是交通不便的荒灘,只是海邊上有幾間茅草窩棚供打魚人暫棲。150多年前,分別有6省13縣的漁民來此謀生,遂變成村落。每年的5月槐花盛開時,也是這裡的黃花魚盛產期,以望海寨(今鮁魚圈區望海辦事處望海漁業村)為交易中心堆滿了黃花魚,待價而沽。因為當地人排斥外來漁船,所以外來戶只能尋別處落腳。「五月節」「八月節」是鮁魚盛產期,外來漁船驟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裡的西關屯一帶海邊落腳,並以此為中心交易鮁魚。久而久之,此地就以交易鮁魚而遠近聞名,形成了以操著各種口音的人雜居的大屯落。由於本地人與外地人互相排斥,因此,這6省來的外地人自行抱團,他們稱自己人和居住處為圈內,稱本地人為圈外。而本地人常來買他們的鮁魚,故習慣稱其為「鮁魚圈」。1955年,當年的屯子改名為海星村,1958年成立公社時因「鮁魚圈」正好居中間,南9公裡,北8公裡,且無重名,故改稱鮁魚圈公社。
由此白旭得出結論,鮁魚圈這一名字應該是從外省來此打魚的漁民口中叫出來的。
採訪中,中藝(營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昆給記者提供一份手寫資料,作者是76歲的望海寨村民趙殿學。他提出圈應該讀作juàn,原因是,海裡有一個小島叫韭菜坨,距離海岸線只有500多米,在多年前的一天,望海寨一隻漁船經過這裡,漁民發現此處海溝內密密麻麻全是鮁魚,划船用的槳插進海水裡被鮁魚擠住啃咬,立而不倒,消息傳開後,漁船蜂擁而至,個個滿載而歸,這個地方就被叫作「鮁魚圈(juàn),後來被不了解情況的人叫成鮁魚圈(quān)。這一說法多數人並不認可,但海灣內鮁魚成群倒是事實。
「鮁魚圈」最早見於1920年地方志中
無論哪種說法,鮁魚圈的地名都與「6省13縣」密切相關。白旭告訴記者,6省13縣何時來鮁魚圈打魚已無資料可查。但是清初實行海禁,命令濱海居民遷移內地,還派出大量的官員到各地監督遷移,沿海居民被強行「內遷30裡」「燔宅舍,焚積聚,伐樹木,荒田地,婦泣嬰啼,流民塞路,民死過半,慘不可言。」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方才解除。他認為,6省13縣打魚的時間不應早於這個年份,所以,鮁魚圈一名也應該不早於1684年,這與蓋州市檔案館所藏史料記載相吻合。
在地方志中,民國九年(1920年)的《蓋平鄉土志》記有「鮁魚圈」字樣。「這是目前查到的鮁魚圈一詞最早的記錄。」白旭告訴記者,民國十九年(1930年)版的《蓋平縣誌》中,有「……此外尚有三五漁港,曰西套、曰望海、曰鮁魚圈,皆屬風帆小港,非交通海口也」的記載。
記者查閱《蓋縣政區沿革》發現,在1904年至1908年間的蓋縣政區分布上,如今的鮁魚圈地界分屬沙崗區、望海區、柏林區。此後時局動蕩,政權更迭,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後,鮁魚圈才首次以村級建制出現,時隸屬蘆家屯區(今鮁魚圈區蘆屯鎮)。
「『鮁魚圈』這三個字確實土裡土氣,曾想過改名字。」白旭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末,當地報社曾發起民間徵集地名活動。從來稿的情況看,與「港」「海」「灣」有關的名稱佔大多數:如海明區、新港區、金灣區、海星區。後來因為改地名程序繁雜、成本太高等原因擱置。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旅遊業的興起,鮁魚圈的名字因獨具特色而廣為傳播,成為一個標識,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歡,成為省內著名的港口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