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蒼松翠柏掩映下的關林比熱鬧的關林鎮多了幾分涼意,關林景區管理處會議室內,郭挺彩處長正在傳達今年6月關林關公神像赴閩臺交流活動的事宜。「閩臺地區的關公信徒眾多,這次活動要先在福建泉州、漳州、晉江、石獅關帝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巡遊,而後應臺灣關聖帝君弘道協會的邀請,在臺灣進行為期一年的巡遊活動。」郭挺彩處長說,閩臺人對關公信俗十分虔誠,比如到一個村去巡遊,不是關公像放在那兒供大家頂禮膜拜,而是要請「關老爺」在整個村子轉上一圈,以顯示信眾的虔誠。
同樣的關公,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信俗。「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觀念就不一樣,大陸人和臺灣人的想法也不一致。」關林管理處處長助理吳健華先生分析道,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海峽兩岸人民對關羽的崇敬之情。
關公在臺灣還有一個封號——玄靈高上帝。臺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之號標誌著關公信仰在臺灣道教中的升級。兩岸同胞信奉同一個關公,正說明兩岸同胞同為一家人的理念。
在普通民眾心中,關羽不僅是聖,更是神,是萬能之神。
首先,關老爺是軍神。由於《三國演義》的烘託,關雲長仁勇之威,蓋世罕見,所以軍士們自然要將關老爺奉為軍神,自古男丁上戰場,免不了都要到關帝廟前拜一拜,進則保佑自己建功立業,退則保佑自己平安歸來。
其次是武財神。相傳關公年輕時從商,販賣布匹,精於理財,擅長記帳,發明了一種叫「日清簿」的流水帳。商家看重關公的精細勁兒,紛紛供奉。南方人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關老爺的青龍偃月刀無比鋒利,鋒利的利和「利潤」的利同音,所以把關公視為武財神。如今幾乎每個商店裡都會擺上一尊關公像,香火繚繞,貢品不絕,圖的就是關老爺保佑。
第三是文教之神。關公不僅義薄雲天,而且能文能武,儒家以其喜讀《春秋》,稱其為「文衡帝君」,與文昌、朱衣、魁星、呂祖合稱為「五文昌帝君」。
第四是醫藥神。關公神勇,鬼神皆懼,又兼著「伏魔大帝」職稱,所以人們驅魔治病,都依賴關公。因此關帝廟中設有藥籤,關公儼然是一位心理醫生了。
第五是行業神。剃頭匠奉關公為祖師爺。關羽生前沒剃過頭啊,咋就變成剃頭匠的祖師爺了呢?想來想去,也就是他手上有一把刀而已:「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剃頭鋪的這副對聯其威風和口氣多麼像關羽。
另外,關老爺還是香燭業、銀錢業、典當業、描金業、皮革業、醬園業、糕點業、算命業的祖師爺。至於這些行業為何也要供奉關老爺,傳說頗多,不一而足。更有趣的是,香港電影裡,警察行動之前要拜關二爺,黑社會的古惑仔出門砍人之前也拜關二爺,真不曉得關二爺在天有靈究竟該庇護誰?
千年關林千年信俗
經過千餘年滄桑變化,關林廟幾經戰火摧殘,毀壞最嚴重時只剩下關公的土冢,洛陽一帶老百姓稱之為「關王冢」。儘管關林的變遷起起落落,但以關林廟為中心的關林廟會一直興盛不衰。
吳健華先生告訴記者,明朝時,皇帝對關林的祭祀成為定製,定期祭祀,到了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關林已形成數萬人規模的「關王冢會」,善眾雲集,遠近輻輳。
關林現存的明萬曆二十四年的《義社施茶造鈴敘》碑記載:「王靈葬於中原城南五裡堡,至今千載有餘,威靈感應。當今重封義烈真君,敕修金井,未得完訖,香菸蕩蕩,人緣浩大,廣進香火,乃五、九、十三所會之期,所會之期,近村且遠,進香人役,俱被暑渴,亦無人施捨茶水。社友忽見,於二十二年(明萬曆二十二年 ——編者注)六月初二,速齊一社施茶。」可見看出,在明代,洛陽民間已形成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兩大祭祀活動,並在每月的初五、初九和十三舉行廟會活動。
到了清代,以關林為中心的關公信俗活動發展到新的階段,尤其以乾隆至道光年間,關林祭祀關羽最為隆重。不僅有官員、百姓祭祀,而且當地的「關帝神社」都要來助興,聲勢浩大。
洛陽關林廟會娛神活動主要有舞獅、排鼓、十萬(又名社盤)、海神、雜技等,其中清光緒初年形成並首次在廟會上亮相的「高蹺曲子」,成為關林廟會上頗有特色的娛神活動。到了民國時期,關林廟會的娛神活動中除傳統高蹺、旱船、雜技外,一些西方科技所帶來的娛樂活動如西洋鏡等也現身關林廟會,成為關公信俗的一部分。
而在各種關公信俗活動中,以洛南李屯關帝社為代表的社火團體的「領羊」最有特色。「領羊」就是牽羊來祭祀關老爺,祈求平安吉祥。社火團體的社首選一隻羊,羊頭及全身以紅綠綢布結花,由洛陽古曲吹奏導引,社首沐手捧香於後,社眾擁「領羊」緊隨,到大殿「關聖帝君」像前行叩拜禮,然後社首焚香獻酒,再斟酒敬羊(用酒灑羊頭),如羊受酒搖頭,則表示「關帝君附於羊,賜福於社眾人等」:若羊頭不搖,社首即用燙酒澆羊頭,羊頭遇燙酒必搖頭,則願望能達。為表示誠心,這隻「領羊」便作為祭物留在廟中。
老百姓的心意,關老爺在天之靈能否感應到,我們不得而知,但不難而見,人們對關老爺這位萬能之神信俗活動如此之熱烈,正折射出普通民眾對未來生活的渴望。
忠義唯公號帝君
關公信仰文化興盛不衰的深層因素有多重。於統治者,關羽作為效忠皇家的忠義人物化身,符合他們以「冶心」之道、培養百姓忠孝節義意識、讓百姓心甘情願盡忠皇帝、以達江山穩固的目的。於百姓,仗義救危,俠膽仁勇的關公正是苦難深重的民眾盼望的救苦救難的保護神。
近現代,關羽身上所體現的忠義精神又有了新的內涵。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抗日救國呼聲高漲。根據《關林志》記載:1932年1月30日,國民黨將領張學良、劉峙遊歷關林時,見關林冢圍牆毀壞嚴重,即「倡議集資,培而新之」,將關冢圍牆修葺一新。1940年,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的王平政再次發起修繕關林。在那個全民族奮起抗戰的年代,關羽的忠義精神成為底層民眾抵抗外來侵略的精神動力之一。正如王平政所言:「學關公無他,殺敵除奸,盡忠衛國而已矣!」這樸素簡潔的語言,道出了那個時代忠義精神最直接的內涵。
抗戰時期,關林成為國民黨 127後方野戰醫院所在地。「當時大量醫護人員、傷員都擁進關林鎮,洛陽雖然是後方,但物資也非常緊張。在政府的組織下,老百姓在附近擺攤,出售多餘的糧食、布匹、水果等,很快就在關林廟和舞樓之間的廣場上形成了一個小集市。」吳健華先生說,到上世紀50年代初,在原來小集市的基礎上,關林舉辦了首次農用、生活用品物資交流大會,參與者達4萬人。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商品意識濃厚,關林由最初的單一農副產品交易市場,遞變為綜合性集貿大市場——關林市場。
如今,搬遷後的關林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佔地49.7萬平方米的大容量、多功能、現代化的大市場。都說關羽是武財神,在武財神庇護下的關林人對於市場經濟有著深刻的認識。關羽身上的忠義精神在商品時代有了新的含義,那就是誠信為商,這恐怕也是關老爺所未能預料到的。
千餘年來,關羽被視為忠義化身和道德榜樣,在海內外華人中獲得廣泛一致的民族心理認同,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關公信眾頗多。從 1994年起,關林開始舉辦「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聖大典」,海外華人,特別是臺灣、香港的同胞紛紛來關林尋根謁祖,膜拜關帝,祈求靈應。關羽,這位千秋聖人所凝聚的忠義精神,成為海外炎黃子孫與大陸同胞親情溝通的交會點。
2008年,關公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信仰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源最早、輻射最廣、對人們的意識觀念浸染最深。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能夠被三教共尊、百代景仰、千秋煙祀且廟祀無垠的歷史人物只有關羽一人,同時,關羽也是信仰人數最眾、享祀廟宇最多的歷史人物。「關公信俗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是中華民族倫理規範、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顯現。」吳健華先生分析說。
千百年來,關羽的「忠、義、仁、勇」精神一直被中華民族所推崇。隨著時代的發展,「忠、義、仁、勇」精神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關公信仰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萌生、發展、鼎盛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對我國民眾的思想意識、信仰習俗產生了巨大影響。
記者 朱金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