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瀏覽時,請點擊↓↓背景音樂按鈕
牛首山佛頂宮
牛首山,自古就是南京乃至中國的佛教勝地。2015年10月,南京市政府首期斥資40億打造的世界級佛教遺址文化公園盛大公開,今年春節,2月7日到13日,園內的佛頂宮、佛頂塔、地宮舍利大殿中的佛頂舍利等首次對公眾開放。2月13日初六,春節開放最後一天,在寒風細雨中我們和兒子孫子等五人駕車前往參拜佛頂宮和地宮中佛頂舍利。
2016年9月19日初秋時節,天和日麗,因準備國慶後接待北京同學來寧旅遊,我和老伴又去了一次佛頂宮探路、搜集資料和補拍照片,再次為佛頂宮的恢弘精美所欽佩,留戀忘返。
牛首山文化旅遊區在南京南郊江寧區境內,東面入口是寧丹路佛城西路,西面入口是牛首大道。我們春節自駕車是從牛首大道到西入口進園區的。9月,我們是在安德門坐755(或712)公交車到牛首山風景區站下,即是園區的東入口。
到景區西門的公交車有710路、866路。此外還有在百家湖、安德門地鐵站直達景區的專車,但間隔時間太長。
東西入口處到佛頂宮分別有2、1公裡距離,在東、西入口處都有園區的交通車,20元/人,有東、西二條線,分別到達園區各景點,園區太大,建議不要步行,70歲以上老人也須買20元的交通車票。遊覽交通車車票為一次購買,多次乘坐,在導遊圖上有停車站點。
園區的門票原先較貴,160元/人,7月起調整為98元/人,身高1.4米以下的兒童、在校學生及60~69周歲的遊客半票。7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軍人等免票。
景區開放時間:9點-17點。牛首山佛頂骨舍利一年中有7個接受公開瞻禮的機會,分別是每年元旦、春節、國慶期間和釋迦牟尼佛出家日(農曆二月初八)、佛涅槃日(農曆二月十五)、佛誕日(農曆四月初八)、佛成道日(農曆臘月初八)。其他時間去景區是看不到佛頂骨舍利的。
牛首山因山頂突出的雙峰相對峙恰似牛頭雙角而得名。南眺牛首,兩峰對峙,十分壯觀,又稱天闕山。
牛首山,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南京乃至中國著名的佛教勝地,牛首山上修建了很多寺廟,其中有弘覺寺,明朝時曾是八大國寺之一。唐朝時期,這裡創立了牛頭禪宗,牛首山是中國禪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在南京,有一句民諺:「春牛首、秋棲霞」 ,牛首山在春天自然風光特別秀美,春天遊牛首成為一民俗。「牛首煙嵐」是古金陵的48景之一。
中國佛教三大聖物之一、世界上唯一一顆釋迦牟尼佛頂舍利原供奉在南京大報恩寺,歷史上經坎坷顛簸,失落多年,2010年重光。如今政府欲將南京打造為世界佛都,將佛頂舍利移至牛首山佛頂宮,斥40億巨資在牛首山風景區打造世界頂級佛教中心。2015年10月,牛首山佛頂宮世界佛教公園一期工程完工並開放。
牛首山遺址公園項目最吸引眼球的便是位於布局中心的巨大穹頂——「佛頂宮」。
牛首山景區內一期工程有佛頂宮、佛頂塔、佛頂寺、鄭和文化園、嶽飛抗金故壘、世凹桃源、弘覺寺塔、聖象廣場、牛首廣場,隱龍湖等景點。在售票處一定要自取一份免費的導遊圖。
牛首山遺址公園是「朝拜禮佛的千年道場,休閒旅遊的度假聖地。」官方推薦的路線是:
東入口—佛頂寺—佛頂聖景區(佛頂塔、佛頂宮)—牛頭禪文化園(弘覺塔)—鄭和文化園——禪林路景觀區—隱龍湖—東出口。其中最精緻的路線稱禮佛路線,如下圖藍線(或紅線)所示。
坐旅遊車到達佛頂宮站後,進入佛頂聖境區,萬字牆上「佛頂聖境」四個大字是臺灣星雲大師書寫的。
佛頂聖境包含無憂廣場、佛頂尊勝道、佛頂宮、佛頂塔以及佛頂廣場五個部分。首先進入無憂廣場。
有一個拱形山門,門洞裝飾十分考究,門上有雕刻裝飾,此門叫無憂門,從無憂門未來可以進入佛頂尊勝道,直接進入佛頂宮,這稱為密道(有階梯上山的稱菩提次第道,即顯道)。門上方的雕像是佛祖(原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剛剛出生時的形象。
無憂門的壁畫是根據經書記載,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以摩耶夫人為母。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生下了太子悉達多。太子下地即走,步步生蓮花。並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壁畫上是太子和摩耶夫人,周圍有迎接佛祖的姨媽及諸位綵女。
從無憂廣場有二級自動扶梯直抵佛頂廣場。
佛頂宮由大穹頂、佛手摩崖以及主體建築(小穹頂)三個部分組成,整體坐落於牛首山西峰的位置。
佛頂宮是景區的標誌建築,主體建築共9層,地上3層,地下6層,是利用一個巨大的礦坑打造佛頂宮,由華東建築設計院主持總體設計。
當年日本人侵略南京,將牛首山上的樹木砍伐一空,山上的歷朝歷代建築付之一炬,牛首山的西峰只剩下滿目瘡痍的弘覺塔。
從1937年到1958年期間,牛首山西峰的山體受到了兩次破壞性的鐵礦開採,形成了一個60多米深的礦坑,牛首山雙峰只留下了東峰。
佛頂宮的地下部分在原礦坑建設了6層,規模宏大,可以說在世界上的佛教建築中也是少見的。這裡就是安放和供奉佛頂舍利的地方。
新建的佛頂宮在明代的弘覺寺附近,並同時建設了一個9層佛頂塔,三個建築互相為呼應。
(照片來自牛首山官方)
官方提供的一幅GIF圖片,顯示了佛頂宮是如何建成的。
佛頂宮有大、小穹頂,寓意為外供養與內供養。大穹頂形如佛祖袈裟,與牛首東峰呼應,覆蓋在佛手摩崖與小穹頂之上,象徵佛祖無量加持。小穹頂整體猶如佛祖髮髻,又似「蓮花託珍寶」,文化寓意十分深邃。小穹頂由一片片金屬三角體相互連接構成,每個三角體像是一雙雙合十佛手,寓意千萬信眾對佛祖供養。
佛頂宮屬於深坑建築,其中大穹頂的長度為120米。小穹頂長軸長度是220米,短軸130米,總寬160米,總體高度89.3米,單體建築面積約13.6萬平米,相當於19個足球場的面積。據悉,這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的懸挑鋁合金穹頂結構,超過了國家大劇院。
從佛頂塔上面看佛頂宮。
小穹頂下方是蓮花寶座,由56座飛天菩提門組成,上下輝映,就形成「蓮花託珍寶」的神聖意象。
「蓮臺」,上面有非常精緻的浮雕,圖案猶如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
進入宮內,首先是寬大的環廊,有二車道寬度。環廊內側有31幅壁雕,有四幅經變圖,8幅漢梵日韓藏泰英西八種語言的心經;還有 15幅中華名寺浮雕,另外還有金陵四景的浮雕,四景分別是:牛首山、紫金山、玄武湖與秦淮河。
頂部是一塊鎦金銅吊頂,吊頂中央裝飾著白色花瓣組成的燈具。
中文的心經,玄奘大法師譯。
韓文的心經,高麗高宗王皞譯。
金陵四景的紫銅浮雕暗紅的金屬光澤使其呈現沉穩、高貴的品質。
從環廊通過古銅式大門,進入禪境大觀。這是一個無比巨大和華麗絢爛的橢圓拱形空間,南北長112米,東西寬62米,內部淨高約41.2米,空間面積超過6000㎡。
禪境大觀的核心是禪文化,由三個部分組成,中間是禪境福海,又稱蓮花劇場;圍繞福海是二個禪境花園。通過臥佛和「三棵樹」—無憂樹、菩提樹、娑羅樹共同表現了佛祖出生—成道—涅槃最重要三個階段的故事,讓人們感悟釋迦牟尼成佛的奇蹟。
官方網上禪境大觀的圖片。
手機拍的禪境大觀的圖片。
禪境福海的中心是一個蓮花臺,四面是水。 蓮花臺上是一尊長7.5米的臥佛,採用全銅鑄造,表皮仿以漢白玉材質,佛祖以右手枕頭,臥躺在蓮花臺上,展現了佛祖寧靜、安詳的在娑羅樹下涅槃境界。
中間的臥佛能360度緩慢地旋轉,在投影燈光下,面容更顯莊嚴而慈祥,通過旋轉和投影燈,佛陀的目光遍照四方。佛祖的腳底下有「卍」萬字符和法輪符,寓意萬德圓融。
禪境大觀的頂是智慧穹頂,穹頂的圖案來源於娑羅樹的樹杈,因為佛是在娑羅樹下涅槃的。穹頂上藍色的是一層透光膜,光線可以通過這層膜灑進禪境大觀,就如同佛光普照。
臥佛的蓮花臺也可是舞臺,當有演出時,臥佛緩緩降下,蓮花舞臺採用上下蓮瓣俯仰相對的造型,16米高的蓮花瓣伴隨音樂、燈光、水霧跟隨表演者從地下徐徐升起,在聲光電的強烈效果下,讓每一個觀眾感受動人心魄的佛教文化氣息。
春節時,每天10點、11:30、13:30、15:00有敦煌古典舞《如蓮佛頌》表演,舞者從地下冉冉升起,表演10分鐘舞蹈。在燈光和煙霧襯託下,更顯飄飄如飛,仙女下凡。
敦煌古典舞《如蓮佛頌》視頻。
自8月21日起,暫停舞蹈表演,在上述表演時間,工作人員手持蓮花燈,向佛祖獻花。遊客也可在服務臺敬請蓮花燈(50-200元/盞),放在蓮花臺旁的水面上,向佛祖敬獻,祈求賜福。
南北兩個禪境花園,表現佛陀出生、成道時的場景,共同表現了佛祖一生的故事。花園裡有二顆樹,用銅加工製造的。
南側禪境花園中是無憂樹,佛陀是在無憂樹下出生,禪境大觀中無憂樹上開放著暗紅色的花朵,樹下的有山石和白砂。無憂樹是南京晨光機器廠的,其中樹葉是採用3D列印的。
禪境花園的外層是一個以佛禪故事為主題內容的空間,以造景方式表現了「牛首山法融禪師行跡」、「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不識廬山真面目」、「慧能悟了自度」等著名佛禪故事。
北側禪境花園是菩提樹,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菩提樹的樹葉是金黃一片,地面鋪著細細的黑色砂石,疊放幾塊山巖,猶如海中的海島仙山,一砂一石,皆是禪意。
在地面上有銅的菩提樹、無憂樹葉子鑲嵌在大理石磚上,
禪境大觀的西面牆上有巨大的長卷多彩絲毯,長達11米,展示了南京1500多年前「南朝480寺」,在圖上可尋找那些熟悉但惜已消失的寺廟,如同泰寺、定山寺、定林寺、惠濟寺、瓦官寺、雲臺寺、弘覺寺(普覺寺)、金粟庵、白馬寺 、 南禪寺、崇安寺等。痛惜的這些古剎只剩下雞鳴寺和棲霞寺。下次去一定要分段拍照片再拼接。
佛頂宮地上一層通往地下五層有五條自動扶梯,扶梯有一個頗具禪意的名字——法雨流芳。
扶梯周身畫滿了祥雲圖案,踏上通往佛門聖殿的雲梯,拋開紅塵雜念,心淨如泉。扶梯的邊上,是石頭與琉璃的結合,琉璃上還雕刻了蓮花以及一些佛的名號。用以表現傳說中天降珠瓔、落花如雨的情景,使人們感受乘雲梯、沐法雨的體驗。
樓梯下來,映入眼帘的是由小佛組成的金色牆面,十分的宏偉壯觀。
電梯進入負5層,是佛殿層,距離地面約33米,核心空間是千佛殿和萬佛廊,向人們集中呈現有強烈視覺衝擊的佛國世界。
入口處的金色碑文,經文不太好懂。
進千佛殿前,先禮入供佛油燈,雙手合十,虔誠默誦和拜佛。
千佛殿是按照華藏世界的五方五佛來布局,整個大殿共有佛、菩薩像1343尊。進入千佛殿,宛如幻境。只見高聳的穹頂佛光普照、流光溢彩,四壁佛像莊嚴、雕刻精美,靜謐的大殿中央是金碧輝煌、美奐美輪的蓮花座狀舍利大塔。四周壁畫,佛像,雕塑等布滿整個大殿。莊嚴的氣氛氤氳,讓每個人肅穆禮拜。
千佛殿的核心是中央的舍利大塔,它代表大日如來。大塔高21.8米,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其造型創意源自倒懸須彌山,須彌山是傳說中的佛教世界中心,象徵清淨尊嚴的華藏世界。
看標示牌說明,舍利塔主要是供奉南京報恩寺發掘中的諸聖舍利,當時藏與鐵函的絲袋中。
塔剎:大塔的頂部是塔剎,塔剎高7.56米,核心是圓形的牟尼寶珠,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牟尼寶珠,材質是水晶,直徑1.5米。寶珠象徵著大日如來的三味耶。
最頂部是穹頂,穹頂會根據從早到晚的時間變化,出現不同的場景。
塔身:塔身高9.24米,分為倒錐形的相輪和藍色的覆缽兩個部分:相輪呈倒錐形,十三重相輪,象徵佛教中的十三天,也暗喻從菩薩到佛修行的13個階段。下方的覆缽就像一隻倒扣的碗,整體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表面是景泰藍,四角上雕刻有精美的高浮雕龍紋,在覆缽東南西北四個佛龕裡安放四尊玉雕佛像,稱為「四波羅蜜菩薩」。
四波羅蜜菩薩高1.2米,玉石雕刻,4個佛採用一塊25噸重的阿富汗白玉大料加工而成。
塔基:塔基高5米,分為塔廳和蓮臺兩部分。金燦燦的就是塔廳,塔廳四周有四扇蓮花形的拱門;門的上方是如意雲紋烘託的法輪。
塔廳表面採用銅鏨刻的工藝,雕刻了很多佛教吉祥圖案,紋飾細膩,姿態精美。塔廳四角供奉了護持舍利的四大天王青銅雕像,每尊天王像兩側還各有一隻金翅大鵬鳥作為護持。
下方圓形的是蓮臺,總共84片。象徵著佛祖的84000法門,供養所有眾生。蓮臺上方有圍欄,是阿育王柱的造型(銅鑄鎏金)。
以舍利聖塔為中心,加之聖塔上的四波羅蜜菩薩、對稱於環廊四周的四方佛、慧門十六尊菩薩、四攝菩薩和八尊內外供養菩薩,立體呈現了佛教神聖場景。在大塔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一尊主佛,統稱為「四方佛」。四方佛分別是:
—東方阿閦佛
—南方寶生佛
—西方阿彌陀佛
—北方不空成就佛。
在四方佛左右各有2尊菩薩(就在水滴型的佛龕內),總共是16尊,統稱為「慧門十六尊」。
在四方佛左肩上方又有兩尊供養菩薩,總共八尊,統稱為「八內外供養菩薩」。
(1)四幅漆畫
在千佛殿還有著名的四幅漆畫,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是太子降誕、菩提證道、初轉法輪和雙林涅槃四個重要場景,用漆畫展示,藝術性極高。
下圖是菩提證道。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默坐四十八天,禪定境界,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的佛陀。
(2)八大靈塔
在漆畫之間安放的是紀念佛陀一生的八大靈塔,又稱如來八塔。 這八座靈塔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八王分舍利」的佛教故事。風格上包含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密簷式塔、藏式塔、金剛寶座塔、花塔、傣族塔、印度佛塔。
(3)其他
—佛國世界彩繪:飛天旁邊有4幅彩繪,描繪了四方佛國世界。
—琉璃佛:100尊琉璃佛。
—雙鹿轉法論:代表佛祖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宣傳他的學說。
萬佛廊由地下三、四、五層構成。
——地下第三層重點表現中國佛教文化,有兩條經文偈語走廊和十六幅絹裱工筆畫。
——地下第四層展現印度佛教文化,環廊內設有二十諸天,以及七面表現印度佛教教義故事漆畫。
——進入地下五層是千佛殿外的萬佛廊,是一條環形的迴廊,廊的內外兩側有佛龕,供奉的是十二生肖的本命八尊佛,這一層有四種本命佛,每種本命佛結七種不同的手印,共28尊,樓上還有28尊,共56尊,代表供奉的完整聖潔。
內圈環廊有瓷板畫、八大靈塔和相關實物;外圈的萬佛牆展示石佛本生故事。
上方是藻井彩繪,顯得高遠深邃,藻井下方的橫梁是東陽木雕。
藻井下方的橫梁是採用東陽木雕工藝,整木雕刻,橫梁兩側是龍頭,運用「貼片雕」技法,雕刻了雲紋,一片片組合粘貼在「童柱」上,龍就像在騰雲駕霧,給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
牆壁間的立柱上雕刻或繪製著各種佛教故事、典故或菩薩、佛陀。廊內的每一幅畫似乎都是在講述一個佛祖的故事。
下圖是九色鹿捨己救人的故事,孫子的課外讀物上有這故事。
從內圈的鏤空的靈塔神龕可看到千佛殿。
外圈的牆上有眾多佛像。每個各不相同。
2010年大報恩寺遺址發現阿育王塔,塔中的佛頂骨舍利重光後供奉在棲霞山寺崇光塔內,歷經5年。經過各方爭辯,南京市政府決定將佛頂骨舍利供奉於牛首山新建的佛頂宮中,沒有供奉在報恩寺遺址公園內。
佛頂骨舍利供奉在地下六層的「佛寶層」。佛寶層內有7米高的舍利寶幢,幢身內部設一座六角玲瓏蓮花寶塔。六角玲瓏蓮花寶塔高4.4米,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構成。塔座是由108朵銅鑄蓮花瓣組成。「佛頂骨舍利平常就供奉在這個塔身中。
舍利寶幢不對公眾開放,每年有七次時間允許遊覽者進入佛祖頂骨舍利藏宮。春節時我們有幸進藏宮瞻禮敬拜,從負五層到負六層,經過安檢,緩緩前行,通過密閉的舍利寶幢玻璃窗瞻仰佛祖頂骨舍利。
佛頂骨舍利指的是釋迦牟尼的頭頂骨。據傳,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盤,火化後弟子們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骨和若干顆真身舍利子。
2010年南京大報恩寺阿育王塔中盛世重光,現從棲霞山寺移駕永藏佛教發源地牛首山。
下圖是官方發布的藏宮和佛頂骨舍利盛放寶盒的照片。
據介紹,供奉佛祖頂骨舍利的聖塔,通體為青銅鑄胎鍛造,並運用鎏金、水晶、琉璃、寶石等佛教「七寶」鑲嵌,集青銅、鎏金、掐絲琺瑯、雕塑、鏨刻等數十種傳統工藝,再加雷射投射,精美絕倫。這裡的裝置恆溫恆溼,還有監控、防爆裝置,安保非常嚴格。
在千佛殿向公眾呈示的佛頂真骨舍利照片。
從地下走自動扶梯向上,叫精進上行。
上行經過梁武素食自助餐廳,千年素食源於梁武帝。自助素食餐廳,每位50元。
敬佛吃素食,更表達自己的虔敬之情。
到達地面,又是一個迴廊,迴廊外是牛頭禪文化園的山壑。
佛頂宮外牛首山摩崖上正在建設的佛窟。佛手摩崖依靠山形而建,長約120米,高約20米,整體形如一隻握著無量寶珠的佛手。尚在建設中,未來也一定氣勢恢宏。
走出佛頂宮,回眸大穹頂和毗鄰的摩崖,真有留戀不舍之感。
佛教中說:「見塔如見佛,拜塔如拜佛」,唐代杜牧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京曾有數不清的寺、塔,在歷史的長河中大部分煙消雲散了。在牛首山明代的弘覺寺塔旁,新建佛頂塔,雙塔成犄角,相互輝映。
佛頂塔高82.6米,樣式為九層四面攢尖式屋頂,風格為唐代建築屋面風格。也是佛頂聖境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佛頂塔塔身為鋼混結構,瓦為暗金色筒瓦,外立面裝飾材料以木材為主,整體色調為赭色。
塔內有電梯,但二次去都沒有運行,爬上九層確實很累,我們僅爬到3層,極目遠望,風景很優美。
看東面的弘覺塔,因為始建於唐,所以又被稱為唐塔,屢毀屢興,現在的塔身是明朝的,解放後再重修。目前為建牛頭禪文化園,還在繼續施工中。在山巒綠蔭下很有山水畫的韻味。
弘覺寺塔七級八面,磚木結構,從底層到塔頂高38.49米。
據介紹,佛頂塔第八層安置有一口全銅鑄的佛頂金剛鍾,鐘上刻有隆相法師書寫的《金剛經》全文。在第九層如來殿供奉了一尊毗盧遮那佛坐佛。登塔遠眺,可以俯瞰牛首山全景。三、三、牛
牛首山有寺院肇始於南朝初年。南宋毀於戰亂,明代復興。時至1856年,寺院毀於洪楊之亂,香火中斷百年。2012年建設佛頂寺,2015年全面峻工。仿唐風格,傳統中軸線格局。共有天王殿、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殿等殿堂七座。
佛頂寺的布局中規中矩,和國內大部分新建的寺廟相仿,雖然恢弘雄大,但不如臺灣重建的日月潭文武廟氣勢磅礴、渾厚輝煌。寺內祖師殿供奉牛頭宗的祖師,還供奉和牛首山有緣的嶽飛。藹拜了金碧輝煌的佛頂宮,再拜佛頂寺,更是虔誠的禮佛、發願、祈福和感應。
小時候看小說《說嶽全傳》,書中提到嶽家軍在牛頭山大敗金兵。到了南京春遊牛首山,看到了當年嶽飛抗擊金兵時修建的石壘工事,才知道南京的牛首山就是那牛頭山。以前,春天時慕名遊覽牛首山,按史探尋南唐二陵、弘覺寺,可憐都湮沒在荒蕪山脈和田園牧童風景中。
自2012年開始,牛首山封山3年,竟建設了如此恢弘雄偉的佛頂宮、佛頂寺和佛頂塔,尤其是佛頂宮,是那麼金碧輝煌、美輪美奐。佛頂宮有很多造型設計源自無錫靈山的梵宮,但遠勝於梵宮的奢華和恢弘。巨大、精美的穹頂,浩瀚的空間和精美絕倫的千佛殿令人瞪目結舌,用年輕人的話是「帥呆酷斃」了。不得不震驚,一是在重金之下,在這個宮殿中採用不計其數的金、銀、珍珠、瑪瑙、琉璃、白玉、珊瑚、琥珀和珍稀木材和石料。佛頂宮造價預算是40億元,實際可能更多,據說千佛殿使用的黃金就達幾十公斤。中國真富,南京也真富。二是震驚中國有那麼傑出的設計師和能工巧匠,能打造這樣一個天宮,改寫杜甫的詩句:「此宮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不到南京佛頂宮來遊覽藹拜,確有枉為此生之感。三是震驚佛頂舍利的重光和佛頂宮的建造讓南京一舉奠定了「世界佛都」的地位,為世界佛教界所矚目。四是感慨佛門聖地瀰漫濃鬱的商業氣氛,不僅門票和遊覽車票奇貴,佛頂宮內商場林立,還引進了美國的星巴克咖啡店,不知是否有違佛門清淨莊嚴,有悖佛祖所願?
二次藹拜,感受殊深,佛頂宮不僅是教科書般的佛教文化藝術殿堂,也是一個世界最頂級佛教博物館,在這裡讓你學習到很多佛教文化,佛法的基本精粹,接受佛教藝術的薰陶。習近平說:「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的老人對佛教都有親近之情和虔敬感。佛頂宮即將建設二期工程,據說將更輝煌。對老人而言,牛首山真是一個禮佛、解惑、學習、怡情養性的好地方。
佛頂宮的建造和時任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市長季建業及人稱「政治和尚」的釋傳真三人有密切關係。他們以功利之心,借佛頂宮做一件轟動全國的名利工程,妄求佛報,遂其私慾。他們沒有想到佛頂宮建成之時,也是他們落馬之日。
有感,錄梁武帝和禪宗的始祖印度達摩的著名對話:
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達摩答曰:「並無功德。」
武帝驚問道:「何以並無功德?」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實功德?」
達摩答道:「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高僧達摩認為,梁武帝以佛化治國,素食戒欲,但心並不清淨,所作所為是為了自己的功名。梁武帝對達摩的答話不悅,對話後達摩一葦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立了禪宗。梁武帝繼續狂建廟宇建功德,疏於朝政,甚至捨身到同泰寺為奴,沒有想到的結果卻是大火把同泰寺佛塔燒毀了。次年梁朝最終滅亡,梁武帝餓死在臺城宮中。
德國黑格爾的名言:「Tend to reproduce the amazing history,but the first is the official history,the second time as farce!」。翻譯成中文:歷史往往會驚人的重現,只不過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鬧劇。
中國的歷史上廟宇屢毀屢建,金陵「南朝480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文革後,南京的寺廟基本湮滅,如今瀰漫著商業氣味的寺廟興建熾熱如火。高僧達摩早就在著名對話中回答,以功利心態的去建寺廟,求功名,刻意追求善果,是沒有功德的。有人說,達摩面壁9年,大概是苦苦思索為什麼梁武帝這樣的中國人都不能領悟佛法真諦。打造一個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佛宮是一個善果,但曾主持佛頂宮建設的楊衛澤、季建業之輩,借佛教惑蠱,貪贓枉法,利慾薰心,隨人翕張不僅沒有功德,更是罪孽深重。
高僧淨空老法師強調:「佛教是教育」,「有錢應用來辦教育,教化眾生,不要用於建寺廟」。
如今超奢華、超規模的佛頂宮已經矗立在牛首山峰,供遊客瞻仰,佛頂宮的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2016年2月初稿,9月重寫,編寫此文,以饗來寧旅遊的北京同學遊覽時參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