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的九疑山與舜帝有沒有關係呢?

2020-12-10 探秘八桂

#探秘歷史#編者按:小編從古人的詩文中,一直認為司馬遷《史記》裡的「九疑」就在全州,也一直苦苦尋找。今日觀蔣鹹喜先生此文,也提到地方史志中所說的九疑山,甚為驚喜!讓我們看一看他的發現吧!

《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九嶷山是始祖虞舜的藏精之所,如今被認定在湖南寧遠縣境內的瀟水源附近。而全州也有座九疑山,作為舜帝遺蹟留並有舜帝二妃為舜殉情的全州,這座地處湘江源附近山嶺的九疑山又與舜帝有沒有關係呢?

全州的這座九疑山,它有很多奇怪的山名,有叫九疑山的、有叫皇極山的、有叫九龍山的、有叫九龍脊的、有叫九條脊的……這些地名的豐富內涵得容我慢慢道來。

如圖:左為九疑山,又名皇極山。唐國輝攝

2008年,初中畢業三十年後,我去全州大西江的餈粑塘村看望離休在家的班主任(兼語文)吳敏治老師,此時他已90高齡。吳老師於1938年8月考入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校,是第一屆「老桂師」。因我母親是餈粑塘村的外甥女,依輩分我稱吳老師為舅爹爹。吳老師見我來,很是高興,他說今天我們舅孫倆好好敘敘舊。

閒聊中,我問起了他「心中有中華」的事,他順便聊起了全州地分「五華」,大西江是「三華」交匯之地。隨後,他指著村後的山脈說:這是「西華」,「西華」中左邊那座大山有九條山脊,九條山脊又共一個山頂,山脈綿長延伸到才灣和西延。

他講這座山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名字,有叫九疑山的、有叫皇極山的、有叫九龍山的、有叫九龍脊的、有叫九條脊的……

如圖:《全縣誌》記載:全州西北部有九疑山

聽聞此山叫九疑山,我很是奇怪,就問吳老師:「九疑山不是舜帝葬地嗎?它是在湖南寧遠,屬萌渚嶺。而這座山是在越城嶺,怎麼也叫九疑山呢?」

吳老師向我這樣解答:「上古時期舜帝到過全州,從湖南東安到全州一路過來有大廟口、舜皇山、會稽山、九疑山、虞帝嶺、虞帝行宮、虞帝廟、二妃廟等地名,全州這座九疑山很可能也與舜帝有關。」

一、奇怪的山名有內涵

1、這座山稱之為「九龍山、九龍脊、九條脊」是因山勢威態

如圖:九道山脊曲伏有致

此山在青瑤峒叫青龍高萬丈,其山脈來得綿遠,山脊曲伏有致,分脊合脊輪暈分明,山勢曲折婉轉,奔馳遠赴,若馬之馳,若水之波,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一眼難收。

細看此山,確實它是有形態各異的九道山脊、猶如九龍騰雲駕霧,翱翔天際。九龍鬚發俱張,神態威嚴,團團聚擾圍繞緊盯著山頂。這山頂仿佛也有借天地大勢,奪萬物之靈,霞光氳氤柔和的景象。

瑤人的《評皇券碟》中也寫到了這座九龍山。《評皇券碟》發布的山名中有全州大西江青瑤峒的九龍山、八十裡山、會稽山(註:全州《湘山志·圖考》有載)、東源山、西源山、仙源山等山嶺。

《評皇券碟》規定:青瑤峒內以上「山場田地,付典王徭子孫耕管為業,營生活命蠲勉國稅。」並「準令一十二姓王徭子孫,發會稽山內曠野營生正是,刀耕火種粟麥,活命安身,日後居住久遠,人眾山窮,開枝分派,聖旨敕下許各出山另擇山場,途中逢人不許作餌,過渡不用錢,見官不下跪,耕山不納稅。」

2、這座山稱之為「皇極山」當為舜帝過化

如圖:《湘山志》<圖考>中標註的皇極山

皇極山的山下還有「文案批奏章」的天子嶺。

查《湘山志》<圖考>對這座皇極山有記載:祖脈分析入全州,「逾三清界,橫亙聳列為覆釜、為那吒、為觀音,飛錫為皇極、大仙諸峰,迄八十山,全之西華也。」

其意為:屈曲盤旋的山脈進入全州,越過鹹水之北,崇嶺重疊的三清界,橫亙聳列著峭險峻絕、凌逼霄漢的覆釜山、那吒山、觀音山、皇極山、大仙諸峰,這些當年無量壽佛留下足跡的山嶺,一直延伸到大西江境內的八十山為止。

以上山脈為全州之西華,皇極山只是西華山脈之一。

又查「皇極」之意為帝王統治天下的準則,即所謂大中至正之道,它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標準和理念。

舜帝是中華民族的德聖孝祖,《堯典》載:「德自舜明」。又《史記》載:「舜二十孝聞天下」「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創造了「以孝治家」「以德治國」和「以德樹人」的傳統美德。

全州縣先賢、明代嘉靖首輔、大學士蔣冕說:「帝舜南巡,蓋嘗經行其間,漸被聲教,自虞時已然。」「吾州方重華(即舜帝)既遠光霽未形之時」。

從湖南東安到全州一路過來有大廟口、舜皇山、會稽山、九疑山、虞帝嶺、虞帝行宮、虞帝廟、二妃廟等舜帝南巡留下的地名遺蹟來看。舜帝南巡時,應該到過皇極山,山名或因為紀念「德為先,重教化」的德聖孝祖舜帝而取。

3、這座山稱之為「九疑山」則讓人疑惑不已

全州的這座九疑山在《全縣誌》地理有載:「西北山地:在縣屬西北南接興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鹹水圩一帶,崇巒疊嶂,面積廣闊,為越城嶺之支脈。……其主要高峰如禮山、覆釜山、謝花峰、靈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普通海拔七百餘公尺。」其中就講到了全州有這座九疑山。

如圖:山勢綿長的九疑山

查「九疑山」。《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

全州與「九疑」有關的歷史事件有:漢武帝為紀念舜帝,在全州這個舜帝南巡駕崩之地設立了零陵郡。王莽篡漢後又以舜帝葬於九疑而改零陵郡為九疑郡,改郡治洮陽為洮治。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九疑(嶷)郡復名零陵郡,遷郡治於泉陵縣。

而今天湖南寧遠縣境內的九嶷山又被認為是始祖虞舜的藏精之所。但這座九疑山的「疑」字上面多了一個「山」,是為九嶷山。據傳九嶷原作九疑。《辭源》對「九嶷」析曰:「山名。即九疑。」而對「九疑」析曰:「山名。《史記·五帝本紀》:『(舜)葬於江南九疑。』……《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望祭虞帝於九嶷。』在今湖南寧遠縣南。」

二、關於舜帝葬地多有爭議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地圖中,在九根地狀物間繪有五個「A」形屋頂,旁註「帝舜」。經考古確認,此為舜帝陵廟「立柱」的文字記載。有關舜帝葬地的史料記載,除在湖南寧遠縣境內的九嶷山外,尚有史料記載舜帝的葬地在湘江源附近的山嶺和山西省運城市區的鳴條崗。

全州的九疑山就是湘江源附近的山嶺。《山海經》載:「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漢書地理志》則認定:「零陵:陽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過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裡。」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不僅肯定了《漢書地理志》湘江發源於海洋山的說法,而且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湘、漓兩水同源的說法:「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即陽朔山也,……,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灕水,北則湘川,東北流。」

如圖:虞帝嶺在全州腳山鋪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的後山。舜帝行宮遺址在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前的路旁。虞帝廟在城西十裡。唐國輝攝

這些史籍記載湘江源頭在安葬舜帝的山嶺附近。全州和興安二縣處於湘江的源頭,全州縣的前置也叫湘源縣、湘川縣。

地處湘江源頭且有舜遺留的全州與舜帝葬地有沒有關係呢?

……

由於《山海經》記載舜帝的葬地在湘江源頭附近山嶺,而湖南寧遠縣境內安葬舜帝的九嶷山又在瀟水源頭附近。

於是部分湘籍人士在近年發起了《撥開千年歷史的迷霧:湘江姓「湘」不姓「桂」——為湘江源頭正名的建議》,明確提出了將湘江源頭改為湖南省藍山縣野狗嶺發源的瀟水,在全國學術界和湘桂兩地民眾之間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山西省則說舜帝陵位於運城市區以北10公裡鳴條崗的舜帝陵廟,他們也找出了依據。

《尚書·湯誓序》:「伊尹相湯伐桀 ,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孔傳:「地在安邑之西。」《竹書紀年》:「四十九年。(舜)帝居於鳴條五十年。帝陟。義鈞封於商。是謂商均。後育。娥皇也。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塟焉。今海州。」

三、全州不僅有九疑山,還有極其厚重的舜帝遺蹟沉積

舜帝在全州活動留下遺蹟的一些歷史記載。

如圖:全州文化公園中的沅湘二妃廟前的舜帝像。唐國輝攝

1、上古時期的湖南和廣西之間有個蒼梧郡,舜帝曾南巡於「蒼梧之野」。

據先秦古籍《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

把舜陵稱為零陵,源於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千裡尋夫的動人故事。

相傳舜帝南巡不幸死在蒼梧之野。娥皇、女英聞此噩耗,便來到全州城湘江邊的三江口北渚,尋夫未果,慟哭不止,淚盡而亡。為了紀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們將舜陵改稱為零陵。在這裡,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淚、掉眼淚的意思。東漢許慎編著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零,徐雨貌。」也就是說,「零」表示雨緩緩而下的樣子。涕零(落淚的意思)、凋零(落葉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義的引伸。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

2、我國最早的古地名之一「零陵」就在全州,其「零陵」得名又與舜帝及舜帝二妃有關。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為了紀念舜帝,於公元前221年,在舜帝南巡駕崩之地的「蒼梧之野」即今廣西全州縣地設立了零陵縣。

漢武帝為紀念舜帝,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全州這個舜帝南巡駕崩之地又設立了零陵郡。

3、舊時全州還有舜帝的行宮故址和虞帝廟、舜皇山等遺蹟。

據清·嘉慶《全州志》(1799年版)記載,「虞帝嶺在城西二十八裡,官道傍有行宮故址,雲是大舜巡行處」,「後人構宇以識其跡」,又「虞帝廟在城西十裡」。全州境內的文橋鄉西北還有舜帝巡行過的舜皇山(《全州縣誌》(1998年版))。「蒼梧遺舜跡,白雲秋氣愁。君得人文地,相傳是此州。」明代文學家、文壇領袖李夢陽曾贈詩全州知州顧璘,以全州是「蒼梧遺舜跡」之地而盛讚舜文化在全州的厚重。

4、全州是舜帝二妃殉夫之地。

早在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境內就有在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殉夫處建有二妃廟。

如圖:全州縣城李家山三角洲北渚的沅湘二妃廟遺址。唐國輝攝

據清代《嘉慶一統志》記載:「二妃廟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漢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銘。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慶四年重修。」柳宗元的碑銘還詳細記錄了重修二妃廟的過程。

在全州建二妃廟的原因,相傳舜帝的兩位妻子,即娥皇、女英二妃為堯帝之女,帝舜執政三十九年以後,為「德服三苗」,曾到南方巡視。娥皇、女英二妃原是跟隨舜帝同行的,但到了洞庭湖時,舜帝擔心二妃經不起長途奔波之苦,讓她們留在了那裡,自己繼續率軍南進。舜帝不幸死在蒼梧之野。娥皇、女英聞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尋找舜帝,二妃來到全州城湘江邊的三江口北渚,慟哭不止,淚盡在「沅湘」溺水而亡。她們的淚水染竹成斑,故稱「斑竹」,又名「湘妃竹」。

舜帝二妃未隨舜帝同行及湘妃竹的原由在史料中也有記載。《禮記·檀弓》:「舜崩於蒼梧之野,蓋二妃之未從也。」西晉佐著作郎、中書郎張華《博物志》載:「舜死,二妃淚下染竹既斑,妃死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5、北宋柳開在知全州任上曾對此進行考證說:古書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的殉夫地就叫「沅湘」,並作有《諷虞嬪詩並序》。

《序》云:「湘水導全州城下,北走州之境,又獨能產筠竹成紋。古書今俗,通謂二妃溺於沅湘,揮淚為竹斑者,在此也。復東南望九疑山,才可百數裡,州岸佛寺,傍有妃廟,因諷妃事,作七言十九句詩一章,刻石留於妃廟中。」其中「虞嬪」指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柳開所說的「古書今俗,通謂二妃溺於沅湘」,並在全州沅湘「揮淚為竹斑」,有關史料對此也進行了記載。後來,有關舜帝與娥皇、女英二妃在全州沅湘殉情的傳說,還被演變成湘水之神湘君與湘夫人的愛情神話。

四、全州的一些史學專家認為舜帝的葬地有可能在全州

如圖:「蒼梧遺舜跡,白雲秋氣愁。君得人文地,相傳是此州。」唐國輝攝

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秦始皇和漢武帝為了紀念舜帝,又分別在舜帝南巡駕崩之地的「蒼梧之野」即今廣西全州縣地設立了零陵縣和零陵郡。全州還有九疑山、舜帝的行宮故址、虞帝廟、舜皇山等遺蹟。全州境內又有娥皇、女英二妃為舜帝的殉情地,並建有二妃廟。因此他們認為舜帝的葬地有可能在全州。

那你認為全州的這座九疑山與舜帝有沒有關係呢???

原創:蔣鹹喜

桂林電視臺走進晚清著名御史趙炳麟的故鄉廣西全州縣紹水鎮樂家園

蝗蟲襲擊桂北全州縣,湘江戰役慘烈白沙河阻擊戰鬥發生地沿岸尤甚

走進紅軍過廣西住過的古村——灌陽縣同德臘尾底村

紅34師高官蔡中,是犧牲在全州文塘,還是犧牲在陝西富縣直羅鎮?

老虎謝恩(民間故事)

相關焦點

  • 全州也有與舜帝有關的九疑山,這九疑山在哪裡?
    當時的史志辦主任唐興文先生組織我們史志辦的工作人員去湖南寧遠走了一趟,我才知道寧遠有一個九疑山,與舜帝有關,這裡有國家領導人前往祭祀。不過,雖有舜帝陵,但其實是空陵。不過,當時是相信舜帝是葬在這裡附近的。舜帝陵舜帝死於何處,有多種說法。
  •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1」|粵頭楚尾話全州
    因為千百年後,才開始有文字記錄,所以關於舜帝說法,歷來都有分歧,甚至時間、地點、姓名都不相符合。爭議最多的,是關於他南巡、駕崩、陵墓等問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先秦古籍《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
  • 廣西全州的「團圓肘子」與青瑤峒祭舜「孝祖」
    全州青瑤峒內還有紀念舜帝的九疑山,此山是由九條山脊共一山頂的一座大山,山勢因有「九龍歸位」地相而名九疑山。相傳此山因是舜帝葬地,又叫天子嶺。全州的這座九疑山在全州舊志中有載。《全縣誌》地理(第63頁)記載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嶺之中:全州「西北山地,為越城嶺之支脈。……其主要高峰如禮山、覆釜山、謝花峰、靈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普通海拔七百餘公尺。」
  • 全州至味——油鍋炸擂土椒
    #地方名菜#庚子年末,欣聞央視「家鄉至味」欄目走進全州應《全州五香豆腐乾》作者之邀,作為眾多在外打拼的遊子之一,我想代表大家推薦另一道好菜——油鍋炸擂土椒。這道菜始終帶著我們熱情而獨特的全州味道,是我們無數在外全州人兒時的記憶。地處都龐嶺、越城嶺之間的全州,盛產白根野藠頭,這是大自然對桂北人民的饋贈,只要你有想法,田間地頭就能收穫一大把。
  • 載上古文明的全州沅湘二妃廟
    該廟是為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而建於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廟內置有柳宗元《二妃廟碑》和柳開《諷虞嬪詩並序》等石刻碑。北宋古文運動的先驅、殿中侍御史柳開曾在知廣西全州任上考證:古書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的殉夫地就叫「沅湘」,並建有二妃廟。
  • 全州歷史上的名校:龍水宏達中學概況
    #全州歷史#編者按:前陣子刊發了《私立宏達中學憶舊》,有讀者指出,1949年沒有龍水高中。作者是位高齡老人,略有出入也能為人理解。為讓有興趣的朋友對宏達中學更進一步了解,今推薦閱讀蔣世慶先生撰寫的《龍水宏達中學概況》。
  • 詩行天下25:登梧州白雲山,觀梧州王城之地,歌舜帝不世之功
    霾陰猶見茶花紅,露重難掩舜帝光。,崩蒼梧之野,葬九疑之山白雲山風光《史記》載:「(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學者據此認為:舜帝在南方巡視狩獵(或作戰),行至蒼梧(今廣西梧州)的郊野之地突然駕崩,於是人們葬舜帝於江南的九疑山(即梧州白雲山)。可見,梧州文明史始於舜帝,梧州沐浴舜帝光輝4000餘年。
  • 全州文脈的歷史傳承:從柳山書堂到全州高中
    唐國輝攝 舜帝曾德播全州。據先秦古籍《山海經 海內經》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 非物質文化遺產——舜帝與娥皇女英的傳說
    以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一帶為中心,連同周邊的藍山縣、道縣、東安縣等,形成了有名的舜帝與娥皇女英傳說圈。傳說內容主要反映舜帝晚年南巡時與妻子、朋友、大臣、百姓的關係,廣泛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內容豐富多樣,深刻揭示了舜帝「只為蒼生不為身」精神,是舜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廣為流傳的舜帝與娥皇女英的傳說,深深地印刻在民眾的心裡,對推進當代道德教育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 【非遺傳承】永州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舜帝與娥皇女英的傳說
    娥皇女英是舜帝的妻子,以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一帶為中心,連同周邊的藍山縣、道縣、東安縣等,形成了有名的舜帝與娥皇女英傳說圈。傳說內容主要反映舜帝晚年南巡時與妻子、朋友、大臣、百姓的關係,廣泛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內容豐富多樣,深刻揭示了舜帝「只為蒼生不為身」精神,是舜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廣為流傳的舜帝與娥皇女英的傳說,深深地印刻在民眾的心裡,對推進當代道德教育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 「遊記」登九嶷山之娥皇峰
    娥皇峰,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旁,緊緊依偎著舜源峰,是九嶷山「九峰」之一。 2017年6月10日,早晨7點出發,約3小時車程到達娥皇峰登山口。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永州市寧遠縣瑤族鄉境內,屬南嶺山脈之萌渚嶺,縱橫2000餘裡,南接羅浮山,北連衡嶽,境內有九座相似且難以區別的峰巒,舜源峰居中,娥皇峰是其中之一,有「萬裡江山朝九疑」之說,這裡也是湖南最大河流湘江發源地之一。
  • 香港關鍵旅遊團一行200人來到九嶷山尋根祭祖
    2019年11月8日,一批來自香港的旅遊團來到九嶷山景區,參加「德孝之源·福地九疑」尋找中華民族始祖舜帝陵旅遊觀光交流活動。本期遊客團約兩百人,由九疑山文旅集團籤約旅行社—香港關鍵旅遊組團入境。 下午14時,遊客們懷著虔誠之心前往舜帝陵,體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舜帝祭典活動,表達對人文始祖舜帝的追思緬懷之情和弘揚舜德、共鑄中華民族精神、譜寫華夏新篇章的深厚情懷。
  • 頭條 | 香港關鍵旅遊團一行200人來到九嶷山尋根祭祖
    2019年11月8日,一批來自香港的旅遊團來到九嶷山景區,參加「德孝之源·福地九疑」尋找中華民族始祖舜帝陵旅遊觀光交流活動
  • 這裡是梧州(5)——舜帝來過梧州?
    話說這古時嶺南與中原交通不便,千裡迢迢,白雲山如何就與傳說中的舜帝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了呢?」意思是舜帝南巡死於蒼梧,葬在九嶷山,湖南零陵。葬的地方已經說的很明確了,但這個崩於蒼梧之野的蒼梧是現在的蒼梧嗎?我們看一下成書更早的《山海經·海內經》中有記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
  • 全州青瑤峒裡的虞舜遺風:儺鬼頭平安宴
    峒內有紀念舜帝的九疑山和舜帝駐蹕的舜皇山(全州縣大西江、文橋與東安縣交界),這裡的民俗深深地打上了舜文化的烙印。當地至今仍傳承著古老而又神秘的"儺鬼頭"保太平的"平安宴"傳統禮俗,還流傳著紅軍路過不動村民婚宴,百姓拜菩薩為紅軍祈福保平安的故事。"儺鬼頭"保太平的平安宴在青瑤峒有二種形式。
  • 鄭國茂:三皇五帝之一舜帝的生平
    原始公社制度已經過度到了氏族公社的母權制和父權制,兩性關係也由雜交、群婚,過渡到了對偶婚,出現了一夫一妻制。人們開始了定居生活。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農業與畜牧業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氏族公社的社會產品已經有了少許剩餘,商品交換也就出現了,私有制、奴役制、階級關係也開始在氏族公社中萌生了。這樣,原始人類也就走完了遠古洪荒時代,昂首闊步地跨進了文明時代。
  • 湖南自駕遊記:九嶷山舜帝陵之旅
    本來想體驗一下,可惜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逛完大鳳彩色部落就前往九嶷山舜帝陵,相傳古時舜南巡狩崩於山間,即葬於山前,二妃娥皇女英千裡迢迢前來尋覓,溯瀟水而上,沿大小紫荊河而下;由於九峰相仿,令人疑惑,終未得見。
  • 【光影全州】大美三江口
    湘江、灌江、萬鄉河(古稱為羅水)在全州城東南面的完山交匯,此地故名三江口,古代稱合江。「合江曉漲」是全州著名的古八景之一,吟詠讚頌此景者頗多。元代的張鏔,詠詩:「溼雲壓山山氣低,葦訂蒲諸迷東西。三山水勢互吞吐,森森欲與層樓齊。大艘行空帆立穩,小舟如葉驚眩轉。魚龍得意快騰驤,天地萬裡風霆遠。」把三江口的動態之美,三江水發,奔騰飛瀉描寫得惟妙惟肖。
  • 永州九嶷山景區最新票價政策來了!兩個景區免費
    哇,九嶷山有2個景區免費了!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九嶷山景區最新票價政策,去不去先收藏肯定不會錯!始建於夏朝,自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臺望祀舜帝陵始,九疑山舜帝陵即是歷朝歷代祭祖朝聖之所。舜帝陵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正申創5A景區),湖南省十大歷史文化地標之一。佔地面積30公頃,陵園為明清建築風格,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四周楓柏扶蔭。陵內現存眾多稀世文物古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