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薊州區加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力度,讓於橋水庫重煥生機
新生活 就在碧水清波畔
人民日報記者 朱虹 靳博
位於天津薊州區的於橋水庫,是天津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素有天津「大水缸」之稱,也是引灤入津工程重要的調蓄水庫。天津市水務局監測顯示,今年1—8月,於橋水庫平均水質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
護好城市「大水缸」
於橋水庫南岸楊柳成行、松柏挺立,蘋果樹、梨樹、核桃樹等經濟林碩果纍纍。「為了保護好於橋水庫生態環境,我們在搬遷村莊的土地上復墾復綠。現在復墾已全部完成,復綠已完成6741.8畝,超額完成任務。」薊州新城公司董事長王立華說。
「於橋水庫又稱翠屏湖,庫容量15.59億立方米。」站在水庫岸邊,於橋水庫管理處副處長廉鐵輝告訴記者。
「十三五」期間,薊州加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力度,於橋水庫實現全封閉管理,定期進行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狀況監測和評估,並向社會公開。2013年下半年,庫區南部居民全部搬離,住進了薊州區新城;北岸實施嚴格管護,汙水入管道,並建立起水庫生態保護涵養區。近年來,薊州區對於橋水庫南岸生態環境進行全面修復,原來的村莊如今已整體復綠。「我們村就在水庫邊,過去靠水吃水,養魚為生,但是養魚網箱汙染水源,自打庫區實行封閉管理後,不光有了補貼,還能去附近的園區打工,現在的收入比過去多,水庫的水也越來越清。」漁陽鎮白莊子村村民黃建告訴記者。
裸露山體重披綠
薊州區羅莊子鎮鐵嶺子村鐵丁農家院,在當地小有名氣。坐在群山環抱的安靜小院,喝一壺山泉水沏的綠茶,愜意無比。
薊州是天津重要的建材基地,於橋水庫北岸的鐵嶺子村曾經嘗到了甜頭。村黨支部書記丁利當時是村辦採石場的負責人。他還記得,十幾年前,採石場機器日夜轟鳴,青山傷痕累累,空中塵土飛揚。只有37戶人家的小村有錢了,但大伙兒不敢在院子裡曬衣服。讓村民想不到的是,被砸成碎塊出售的石頭,其中還有珍貴的疊層石化石。
2008年,丁利遣散了採石場的工人,開闢疊層石化石旅遊線路並建立村化石展覽館。丁利有時客串一下村展覽館的講解員,給村裡人開會時總不忘講講生態文明理念。
而在大興峪北礦區,曾經的創面被逐步修復,如今,已如道道梯田——坡面噴播沙地柏,梯田種上了油松、檜柏、毛白楊、臭椿、白蠟,裸露的山體重披「綠裝」。「為修復8處留有『疤痕』的山體,區裡已經投入了11億元。」負責薊州礦山治理的天津廣成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海茹說。
好風景裡好生活
馬伸橋鎮靠近於橋水庫,鎮上藍莓的豐收受益於該地區得天獨厚的土壤和水質。淋河村村民潘鳳霞家種了一個棚的藍莓,前幾年藍莓收成不好,口感不行,也賣不上價。鎮長王宏雁介紹,2013年起,馬伸橋鎮為配合於橋水庫治理,陸續關停186家散亂汙企業。最近幾年,環境好了,藍莓品質也好了。今年,潘鳳霞家產藍莓5000斤,剛上市時能賣到80多元一斤,穩定收入有二三十萬元。
「於橋水庫景色特別美,京津冀的遊客每年都來不少。但因為有的漁民用柴油船載客,還有遊客亂丟垃圾,這裡的生態環境曾一度被破壞。現在,非法開展旅遊運營的漁船不見了,沿岸經營場所也拆除了。」曾在水庫工作的歷振山說。
不遠處的於橋水庫,綠色鐵絲網圍欄延伸到遠端,圍欄上懸掛的「禁止旅遊、非法捕魚」警示牌格外醒目。據介紹,當地現在對水庫是全天候兩班倒值守,一方面防止夜間有人潛入水庫非法捕撈,另一方面巡查期間發現垃圾或是防護網有破損,也可以立即處理。
薊州區近年來建立區、鎮、村三級生態保護責任體系,層層壓實責任。截至2019年年底,薊州區林地總面積達到120.43萬畝,林木綠化率53.5%,森林覆蓋率49.5%。
這幾年,庫區22米高程線以下區域內所有魚塘蝦池全部被清除,並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溼地則溼地」的原則全部植樹種草。如今,白莊子溼地、大巨各莊溼地、淋河溼地荷花、蒲草、蘆葦競相生長,與煙波浩渺的水庫融為一體……
【來源: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