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德輝
早聞呂梁有座雲頂山,因其主峰海拔高(2708米)、高聳入雲端而得名;又聞雲頂山位於方山、交城、婁煩和離石交界處,高山草甸天設地造,自然景觀別具特色。初識雲頂山,緣於1985年5月,我就讀呂梁師專臨畢業之際,85屆中文系全班同學春遊時,走進龐泉溝,遠眺雲頂山;了解雲頂山,緣於品讀好友車愛平《霧中初登東雲頂,道別仙境大沙溝》美文;認識雲頂山,緣於庚子之年,盛夏時節,相伴好友,驅車走進龐泉溝,走近雲頂山。
——題記
此行,本欲攀登孝文山,遊覽龐泉溝,可惜因孝文山、南陽溝已被軍事管制,我們只好改變行程,開啟攀登東雲頂,穿越八道溝之旅。
說起雲頂山,令人撲朔迷離。緣於雲頂山名有多處,東、南、北兼而有之。雖叫法不一,但大同小異。據龐泉溝鎮社堂村閆二小(嚮導)介紹:雲頂山分為北雲頂、東雲頂和南雲頂。北雲頂位於方山、婁煩、交城三縣交界,東雲頂位於方山牧場和交城縣,南雲頂(又名四十裡跑馬焉)位於交城和離石兩縣交界。
據《呂梁地名志》載:北雲頂山,原名雲頂山,為與小雲頂山(南邊的雲頂山)區別,改稱北雲頂山。主峰與方山、交城、婁煩交界,海拔2708米;前雲山因位於北雲頂山(後雲頂山)之東,習慣以東為前,故名前雲頂山。當地人習慣稱之為東雲頂山。主峰與交城、婁煩交界,海拔2659米;雲頂山,別名高羊、又名遠羊山、小雲頂山。也有人稱之為南雲頂山。主峰在離石小神頭境內,海拔2274.4米。又據《呂梁地名志》載:運頂山原名雲頂山,後因雲、運讀音相近,改為運頂山。主峰在方山境內,海拔2345米。從上述史料綜合梳理可知,北邊的雲頂山,又名北雲頂山;東邊的雲頂山,又名前雲頂山,別稱前雲山;西邊的雲頂山,今叫運頂山,也叫後雲頂山;南邊的雲頂山,古稱劉王暉山。此行,我們選擇攀登東雲頂山。
東雲頂山,位於交城、婁煩交界處,是龐泉溝自然保護區的延伸部分。山中森林密布,古木參天。高聳入雲的雲杉是其主要樹種,林中野草叢生,山花遍地。特別是天設地造的高山草坪,構成了東雲頂山獨特的景致。此處距呂梁市區76公裡、交城縣83公裡、太原市約160公裡,區位優勢獨特,交通十分便利。
當晚入住山泉酒店,翌日一早驅車出發,向著社堂行政村大山溝挺進,沿著彎彎曲曲、崎嶇不平、奇險陡峻的山道,經過一路峰迴路轉、濃蔭敝日的雲杉林後,顛簸穿行大約12公裡後,便接近東雲頂山,抬頭仰望,遠處呈現出一線綠色的山頂,在藍天白雲的襯映下格外耀眼。登山之前,心想雲頂山也不過是山石崢嶸,群峰壁立。登上山巔,環顧四周,極目遠眺,豁然開朗。當廣袤開闊的綠草甸映入眼帘,方知原來山頂竟如此平緩,像麗江玉龍雪山的雲杉坪,又像靈石紅崖峽谷的牛角鞍,像中陽上頂山的大草甸,又像交口棋盤山的綠草地,翠綠蕩漾,雲霧縹緲,信步走在鬆軟的天然草坪上,遠看連綿起伏的群山、層層疊翠的林帶和蔚藍清湛的天空,朵朵白雲從頭頂輕輕漂過,牛馬成群結伴啃草,此時的我,腳踏綠草地,漫步高山巔,悠悠然心曠神怡,觸目間賞心悅目,舉手間仿佛手可觸天,真真切切地感到雲就在頭頂,實實在在地體味著山名由來之美妙!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這裡海拔2659米的山覆蓋著連闊片的原始大森林,跨澗越嶺,綿延不絕,波瀾壯闊,宏偉壯觀;這裡長長的石帶,奇形怪狀的石頭,俯拾即是,令人稱奇;這裡山花遍布山野,五顏六色,芳香四溢。山頂草甸起伏平緩,延綿數裡,就像一座特大的高爾夫球場。信步走到草坪的邊緣,眼前突起一片一片的松樹林和雲杉林。淺綠色的草、深綠色的林、草地上三五成群的牛馬和悠閒自得的遊客,在此展陳了一幅靜中有動、美不勝收的田園風景畫。徜徉於美景之中,找上一塊平石,席地而坐,閉目凝思,靜聽鳥語,欣聞花香,抬頭仰望藍天白雲,深呼吸一口天然氧氣,沐浴一身涼爽清風,這樣的感覺,猶如人間仙境,好似步入天宮,令人榮辱皆忘,勞累頓消,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同是一片天呂梁山,城裡霧霾而城外湛藍,這裡雖比不上青藏高原之美,但也美得令人直上雲霄,滋心潤田。
只手撓風,借影納涼,攬景於懷。山不高遠,除了草甸亦有層巒。雲不深高,除了神仙亦非屬凡間。如天不追高,有藍就好,如雲不緲遠,自由就好。如風不在急,微微就好。走近東雲頂山,一點點遠離鬧市,心情在一點點舒緩。一點點離開某個地方,又一點點接近某個地方,就像生命之輪迴!也許,我們註定要來到某個地方,我們也註定要到達某個地方,行走於雲霧之中,思緒就像漫天的迷霧,行走大美呂梁山,每每走過一個陌生的或是熟悉的地方,身邊的景色在不停地移步換景,追逐賞景悟道之心卻從未停歇,也從未放下,即使暫時放下對物質世界的欲望追求,其實不為別的,只為那夢中的橄欖樹。
人在山中,山在霧中,夢在心中。此行,攀登東雲頂山,最令人欣慰的是,雖不能走近孝文山,但登上山巔,我在雲霧迷濛中觀賞,意外驚喜地近距離觀賞了嚮往已久的孝文山。近在遲尺,或朦朧,或清晰,隱隱約約、美倫美央。山朦朧,人也朦朧,在此與孝文山美麗邂逅,也許是緣分使然。人生總是嚮往美好,其實生命本存美好;人生總是追逐美好,其實每個瞬間足夠美好。人生之旅途,就像是一串深淺不一、曲折不平的腳印,丈量著歲月的山川河流,追逐著時光的陰晴圓缺,修行著生命的悲歡離合。行走一步一程,每一處都風撩清夢、雨洗倩影,每一時都蘊含著不經意的美好。辛棄疾有詞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離開東雲頂山,本想繼續徒步穿越北雲頂山,但聽聞北雲頂山也被軍事管制,隨穿越龐泉溝的八道溝。
八道溝是龐泉溝最長的徒步旅遊景區。所謂八道溝,顧名思義就是溝內有8條小溝,溝深10千米,徒步往返需要4-5個小時。溝內森林茂密,山勢陡峭,當地有民謠曰:「八道溝,八道溝,溝內天門山鳥雄飛、獐難走山間形成的峽谷,每當雨後初晴,雲霧繚繞,形成著名的景觀「天門瑞氣」,懸崖絕壁上一塊高俊的山體和一塊玲瓏的巨石像象一對甕孫看護著這片古老的森林,美其名曰「翁孫守林」。
據當地嚮導介紹,八道溝有十二迷人小景:識字巖、野豬嶺、臥牛坪、豹子頭、一線天、石板崖、赤壁崖、頭天門、城牆崖、風動石、石壁垂青和石牛守山。
穿行於林蔭道下,在盡情享受「森林浴」的同時,可以飽覽山勢俊美的自然風景。八道溝之美,美在質樸無華,渾然天成,無一絲人工雕鑿之痕。美在林木繁盛、路徑迤邐、流水瀑布、幽靜自然,空氣清新。清新純淨的空氣包容、呵護著遠道而來的每一位遊客;藍天、大地、丘陵鉛華洗淨般一塵不染賞心悅目;潺潺溪水輕柔地流淌,像纖纖素手為遊人注入一絲生命的平緩;古老凝重的原始森林像一列列整裝待發的士兵,發出肅穆低沉的低吼;偉岸的松柏、優雅的白樺、繁茂的灌木樹枝展向天起舞,飄灑出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美麗畫卷;形態迥然各異的嶙峋怪石不失古拙蒼勁,凝結為一尊尊巧奪天工的奇觀壯景;或許是這迷人的八道溝太幽靜平和了,那清冽的山澗瀑布雖不壯觀卻歡快忘情地奔騰歡躍,飛濺起顆顆珠玉,飄灑出串串音符,山谷轟鳴、震顫著、擊打著,奏出一曲曲非凡的人間仙樂,仿佛置身於仙境一般。
穿越八道溝,我對龐泉溝更加迷戀了。龐泉溝位於交城與方山兩縣交界,總佔地面積10443.5公頃,森林覆蓋率74%,以華北落葉松為主,因地處呂梁山脈中段,海拔1500-2830米,其中2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座,高峰疊翠,深谷飛瀑,古樹參天,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廣覆,棲息有世界珍禽、山西省鳥——褐馬雞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兔遜、猞猁、林麝、金錢豹等,龐泉溝 號稱「三晉第一溝」,是國家一級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景區內峰險景奇、山泉長流、鳥類群居,這裡的孝文古碑、雲頂日出、雄師夕照、天門瑞氣、筆架生輝、文源晚翠、龍泉瀑布、古樹寶塔,構成了龐泉溝「八大景觀」,多姿多彩,若虛若幻。
寧靜致遠曰:呂梁山,別稱呂梁山脈,位於山西省西部山脈。原指山脈中部的骨脊山(或稱狹義的呂梁山),後成為整個山西西部山脈的總稱。自北而南,呂梁山包括蘆芽山、雲中山、關帝山、紫荊山、龍門山等,向西南延伸入陝西境內。北起朔州市西部,南至黃河龍門,南北長約400公裡,東西寬約80-120公裡。山脈北高南低,北段不少山峰超過2700米,南段降低到1000-1500米。主峰關帝山(孝文峰)海拔2830米。據《呂梁地區志》載,古代所謂呂梁山,為現代地理所稱「骨脊山」;據《文物掌故集》載:「呂梁山,即谷積山,亦書為骨脊山,骨脊之義,與呂梁相通命,呂,骨脊也。」據清(康熙)《永寧州志》載:骨脊山,原名呂梁山,「大禹治水始此」;「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嵩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故名。過去,在我習以為常的腦海裡,一直以為骨脊山是呂梁最高峰。此行,攀登東雲頂山,觀賞孝文山,回望骨脊山,經核對相關史料,我對呂梁山有了更多認知:孝文山是呂梁最高峰(2830.7米),雲頂山是呂梁第二高峰(2708米),骨脊山是呂梁第三高峰(2535米)。據史載,東晉時期,後漢開國皇帝劉淵登臨雲頂山,後世遂將此山命名為「劉王淵山」。北魏時期,山為皇家馬苑,魏道武帝拓跋珪曾牧馬於孝文山。之後孝文帝因喪祖母,一度「居憂避政」於此。隋代,武士彠在仁壽四年後購置此處山林,經營木材生意七年,資助李淵父子建立唐王朝。武則天稱帝後,於天授元年封其父武士彠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此山即稱為高帝山。唐長慶二年,唐穆宗李恆將區內寺莊賜予石壁玄中寺。由此可見,龐泉溝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
【本文參閱資料】《交城縣誌》《方山縣誌》《離石縣誌》《婁煩縣誌》《永寧州志》《呂梁地區志》《文物掌故集》《山西山河大全》《呂梁地名志》《呂梁市鄉鎮志》(交城、方山、離石卷)以及散見於網絡中有關雲頂山、龐泉溝的一些圖文資料等。
閱讀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