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魁北克7月3日電 題:魁北克是加拿大的一塊心病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魁北克是加拿大的一塊心病。這病根還是先天種下的。
在加拿大國慶當天驅車離開首都渥太華,沿途瓢潑大雨,進入魁北克城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儘管盛夏季節,但位於聖勞倫斯河畔的魁北克城,雨後天氣寒氣逼人。
從多倫多途徑渥太華前往魁北克,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是路標。以最為常見的停牌為例,多倫多的停牌只有英文的「STOP」,但首都渥太華的停牌則有英文的「STOP」和法文的「ARR?T」兩種文字,且英文在法文之上。魁北克省最大城市蒙特婁的停牌,法文在上英文在下。而到了魁北克省的首府魁北克市,幾乎是清一色的法文。
這種交通標識上的文字變化折射了魁北克在加拿大官方語言中的地位。而官方語言的背後,則是魁北克在加拿大這個聯邦制國家中不同尋常的分量。
根據加拿大的歷史記載,現在的魁北克城所在地原為北美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的居住地。在成為現代加拿大的一部分之前,魁北克曾是法國在北美東部的殖民地-新法蘭西的首府。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魁北克城,滿目儘是16世紀歐陸風格的建築,歷史的滄桑和浪漫的風情都刻在青石板的路面和悠長的川街巷道裡。扼守於聖勞倫斯河畔高崖之上的魁北克古城要塞,被稱為「北美的直布羅陀」,是北美大陸最著名的戰略要塞。作為法國曾經的殖民地,以法國派駐此地的總督芳堤娜伯爵命名的古堡酒店的門口,6門鑄鐵大炮炮口朝向河面,雖已是陳年舊貨,但依舊虎視眈眈。
現在古色古香的魁北克城修建於1608年,距今已有407年的歷史,這個記錄比現在只有148年歷史的加拿大,要久遠得多。據說早在15世紀時,法國探險家卡蒂埃爾沿著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最先發現了魁北克,而後發現了「kanata」,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加拿大(Canada)。法蘭西曾經統治這裡長達150年,即便是後來英法在此發生「七年戰爭」法國戰敗,但魁北克留下的法裔的「胎記」,到今天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在1960年代愈演愈烈。
「魁北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多倫多大學的教授馬克說,最大的特點就是魁北克和加拿大的其他地方都太不一樣了。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政黨。就連象徵魁北克權力中樞的魁省議會大廈,也都是典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的風格。
而這種不同在豐富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同時,也衍生出了新的問題。上世紀60年代,魁北克的中產階級因為語言和經濟的因素,推動了名為「平靜革命」的改革,甚至提出「做自己屋子的主人」和「魁北克是與加拿大其他省不一樣的省」的口號,使魁北克和加拿大聯邦當局之間的關係明顯趨於緊張。改革派靈魂人物瑞內·萊維斯克(Rene Levesque)提出分離主義的計劃,並在1968年組建了追求政治分離的魁人黨,由此種下了魁北克獨立的種子。在1976年省選中獲勝的魁人黨還先後於1980年和1995年兩次推動獨立公投,後一次公投甚至險些成功。
雖然魁獨連番失敗,但加拿大的這塊「心病」未除。2014年4月舉行的魁北克省選中,魁人黨再次祭出「勝選後舉行獨立公投」的旗幟,令聯邦政府心頭為之一緊。不過選民們最終用選票將魁人黨趕下了臺。常居魁北克省最大城市蒙特婁的尹靈當時就對記者表示,大部分的省民並不願意脫離聯邦。
即便如此,那些追求魁北克獨立的努力卻始終沒有停止。曾在去年魁北克省選中極力鼓吹魁北克「擁有建立一個朝氣勃勃的國家所需要的一切」的媒體大亨佩拉多(Pierre Karl Peladeau),在今年5月15日當選了魁省反對黨—魁人黨的領袖,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雖然有這些政治的紛紛繞繞存在,但魁北克人的正常生活卻似乎沒有受到影響。魁北克古城裡67歲的豎琴演奏家大衛(David Ogalde)依舊閒適安逸,昏暗的夜色下,指尖划過琴弦,憑欄彈奏一曲,如痴如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