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蚊界無間道:五十萬雄蚊的絕育使命
今年3月12日,奚志勇教授在廣州一座小島上投放雄蚊。受訪者供圖
■ 對話人物
奚志勇中山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微生物和分子遺傳學系終身教授
■ 對話動機
有一則笑話說,兩個人吹牛比槍法,一個人說,他能幾百米開外射中蚊子的後腿。
這樣的技術活兒在奚志勇這裡成為可能:他和他的團隊通過顯微鏡,給蚊子的胚胎注射細菌。
奚志勇是在給蚊子注射「絕育疫苗」,攜帶疫苗的雄蚊,與野生雌蚊交配後所產的卵不能發育。最終使蚊子種群數量降低,不足以引起登革熱流行病的蔓延。
在廣州市的一個小島上,奚志勇和團隊先後投放了50萬隻蚊子,「以蚊治蚊」,成為網絡關注焦點。
這裡有哪些趣事?那些在實驗室多年的「技術宅」又會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近日,新京報記者連線遠在美國密西根的奚志勇教授。
島上放生居民主動要蚊子
新京報:為什麼選擇在廣州的一個島上放蚊子?
奚志勇:廣州是登革熱發病率較高的城市,可傳播病毒的蚊子比例較多。主要考慮到島上蚊子遷徙的情況不高,有助於科學實驗。
新京報:在島上放蚊子的試驗,在中國是首次?
奚志勇:是的,儘管是首次,但我們不是一時興起,前期實驗室工作已做了十多年,提前幾年給居民做了科普工作。告訴居民放蚊子不會給他們帶來風險,反而有助於降低蚊子數量。
新京報:有沒有不同意放蚊子的居民?
奚志勇:贊同的居民超過90%。因為蚊子主要是兩類危害,一個是騷擾,一個是傳病。對老百姓來講更多人煩的是騷擾;對政府來講,控制傳病很重要。
新京報:幾十萬隻蚊子,具體是怎麼放的?
奚志勇:自然界的蚊子是不均勻分布的,在同一個地方,這周和下周的情況也不同。我們在島上不同地方安裝了100多個監測器,來檢測種群變化。
投放時,我們用機動三輪車拉幾百個小籠子,每個籠子裝幾百隻蚊子。我們在島上分二三十個區,每個區又分多個投放點。每個點投放一定數量的蚊子,並做好記錄。
新京報:首次島上放蚊,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奚志勇:3月12日,我們放了約10萬隻雄蚊。放生過程中,村民知道這蚊子可以殺蚊,不斷有人向我們要,有時我們就給他們一籠蚊子。
新京報:截至目前,島上蚊子數量明顯減少了?
奚志勇:很多居民反映,通過我們多次以周為周期的放蚊,島上蚊子明顯減少。保守估計目前減少了50%以上。
雌雄分離只挑雄蚊「從軍」
新京報:問幾個技術問題,50萬隻蚊子,你們是怎麼弄來的?
奚志勇:都是在實驗室培育出來的。養蚊子並不難,只要保證合適的溫度、水、飼料就行,跟養魚差不多。限於人力,目前實驗室每周雄蚊的產量不到10萬隻。
新京報:蚊子那麼小,如何保證你所放的都是雄性的?
奚志勇:大規模生產,然後進行雌雄分離。這是一個關鍵的技術環節。我們養出來的蚊子雌雄比例是1:1,雌蚊和雄蚊蛹的大小不一樣,我們有個機器會根據蛹的大小,把雌雄分隔在不同的位置。再加上下一個環節鑑定過濾,保證一水兒的雄蚊子。
新京報:如何讓你放生的雄蚊子與自然界的雌蚊子進行大概率交配。
奚志勇:自然界剛生長出來的白紋伊蚊雌雄比率也是1:1。實驗室的數據顯示我們用五倍於野生雄蚊的比率放生,實現優先交配權。
一個很神奇的事情是,白紋伊蚊在島上佔10%-20%,通過人是很難找的,但放生的攜帶沃爾巴克氏體菌白紋伊蚊雄蚊,會很容易找到野生的雌蚊。然後實現交配。交配後所產的卵不能發育,這就降低了種群密度和病毒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