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聊城新聞網
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隨著旅遊市場逐步回暖,外出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博物館成了眾多遊客的打卡地。8月22日,東昌府區博物館門前預約遊覽的遊客不少。據了解,該博物館二展廳裡比較貼合生活的展覽非常受歡迎,一個月來,參觀人數在1700人次左右。
博物館遊覽日漸「大眾化」
7月14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通知明確恢復跨省團隊旅遊,旅遊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聊城旅遊業正在加速「回血」。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個多月來,來聊、出聊遊客數量均出現明顯增加,而其中一部分遊客將目的地鎖定在了博物館上。
出門旅遊,市民賈女士選擇帶兒子小邵去各地的博物館參觀。她說,到當地的博物館,主要是了解這個城市的發展歷史和人文。
2017年年底《國家寶藏》第一季播出,母子倆就把寒假旅行的目的地定在了南京博物院。因為探尋商文化,他們還去了河南博物院、安陽殷墟,順道在安陽看了中國漢字博物館。根據歷史年代,他們有了自己的看館思路和節奏:北京看明清文化,徐州看漢文化,曲阜看儒家文化,淄博看齊文化,洛陽、西安看先秦和盛唐文化……她說,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如果打算幫他們增長見識,帶他們去看博物館,肯定是「不虛此行」。
今年暑假,市民張先生帶孩子去了一趟威海。8月中旬,張先生跟孩子到了劉公島這個國家5A級景區。東泓炮臺、海軍公所、水師學堂等都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別是甲午戰爭博物館的遊覽,更是令他們震撼。這裡所承載的歷史重量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不言而喻的。此前,他曾帶孩子參觀過北京、西安等地的博物館,每次都收穫頗豐。
賈女士說,從不同博物館的不同文物中,孩子開闊了眼界,拓展了知識面,了解到中華五千年沒有斷代的文明史。僅僅從文物的製作上看,古人的智慧、匠人的工藝等都讓人嘆為觀止,有的簡直是不可思議。
水城博物館開啟「奇妙之旅」
翻看接待遊客記錄,記者看到,一個月來,位於聊城古城的東昌府區博物館迎來眾多各地遊覽者。
7月13日,安徽亳州政協10人來到這裡參觀。
7月15日上午,來自北京的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在此探討老糧庫的地下通風道結構。
7月21日,煙臺旅行團20餘人來此參觀。
7月25日下午,泰安旅行團20餘人來此參觀。
7月28日下午,該館迎來上海交通大學一行20餘人,了解東昌古城文化。
7月30日上午,民主小學全體黨員來此開展黨員活動,接受歷史文化的薰陶。
8月3日上午,我市文旅有關行業人員來到這裡了解老糧庫房屋建築結構。
8月14日上午,聊城新聞媒體人員進行參觀、採訪……
該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李葉介紹,參觀過程中,這些遊覽者對老糧庫的修復以及地下通風結構和水泥地面的保護表示讚嘆,被古城的文化、歷史深深吸引。不少人對北三展廳社會收藏「古硯薈萃」中的精品硯臺產生濃厚興趣,有的則在歷史文化展廳探討剪紙技藝與服裝設計相結合的獨具匠心,而社會文化展廳裡的交流也是此起彼伏。
自7月中旬對省外遊客開放以來,預約遊覽東昌府區博物館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流連於展廳中,與歷史對話,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李葉說:「由於安排比較科學、合理,方便遊客參觀,博物館的接待量呈明顯上升趨勢。」
據了解,該館二展廳比較貼合生活的展覽最受歡迎,以省內休閒遊客居多,也有不少旅行團預約參觀。還有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外地遊客,對這裡的藏品比較感興趣。一個月來,參觀人數在1700人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