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微博剛剛發布消息稱:17日起,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暫停平壤航線。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將於17日起暫停北京至平壤段航線。此前,國航是除朝鮮高麗航空公司外,唯一運營朝鮮航線的航空公司,因客源問題常取消航班。國航停飛後,只剩朝鮮高麗航空公司運營的平壤-北京、平壤-瀋陽,平壤-海參崴定期航線,及平壤-上海、平壤-丹東等包機航線。
連日來,朝鮮半島局勢可謂「步步驚心」。
13日,有消息稱朝鮮已做好了第六次核試驗的準備。巧的是,前一天,朝鮮當局告知在朝外國記者:13日將有「重大事件」。
美聯社4月14日最新報導稱,朝鮮外務省副外相韓成烈表示,朝鮮將在最高統帥認為合適的任何時候實施下一次核試驗。
美國「北緯38度」網站稱,朝鮮第六次核試驗已進入最後準備階段。百餘名受朝方邀請赴朝的各國記者也都想目睹大事件。
隨著美國戰略耐心逐漸耗盡,其航母打擊群開赴半島,引發動武猜想。朝鮮則強硬回應,若美國輕舉妄動,將降下核雷轟和閃電。
另據新華社14日最新消息,在回答中方如何看待當前半島局勢時,外交部長王毅表示,最近一段時間,美韓和朝鮮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大有山雨欲來之勢,這種危險局面的確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警惕。我們呼籲各方不管是在口頭還是行動上都不要再相互刺激,相互威脅,不要把事態搞到難以挽回和不可收拾的地步。不管是誰,如果要在半島生戰生亂,那就必須為此承擔歷史責任,為此付出相應代價。
朝鮮會有「四月戰爭」嗎?聽聽國際問題專家怎麼說
在「四月戰爭」一說甚囂塵上的同時,各方外交牌也是一張接著一張打。在剛閉幕的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第五次會議上,朝鮮宣布時隔19年重設外交委員會,被韓聯社解讀為展示「朝鮮重視對外關係的決心」。而中美俄韓日等國的穿梭外交也是步伐頻仍——習主席與川普通話、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武大偉訪韓、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俄,以及美國副總統彭斯即將開啟的日韓之旅等等,朝鮮問題均成為一項重要議題。
「和平外交」與「戰爭風險」掰手腕,誰能佔得上風?半島局勢將如何演變?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三位半島問題專家,聽聽他們怎麼說。
楊希雨:中美互動,朝鮮避戰,戰爭並非一觸即發,但解決問題緊迫性大大上升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認為,美國有兩種選擇,一是和平對話選擇。習主席與川普日前的通話達成一個共識,採取和平手段解決朝鮮半島緊張局勢。這個共識確保美方至少迄今尚未把軍事打擊列為第一選項。
然而,如果美國感覺到和平對話選項沒有希望,它自然會尋求第二條道路——軍事選擇。美國正在精心準備一場有限軍事打擊,或者說精確制導軍事打擊。而且這種軍事打擊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準備,就是反報復戰略,即如果出現朝鮮的報復行為,就會促成美日韓三方協同進行反報復戰爭。美方的計劃旨在打掉朝鮮的核牙齒,特別是中程和洲際彈道飛彈。
但從朝鮮方面講,每當戰爭真要爆發時,它一定會想盡辦法通過各種努力避免戰爭爆發。這是朝鮮的首選,決定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必然要展開另一手:外交。
這可以聯繫到最近朝鮮重設外交委員會一事。其實這個委員會並無實質功能,因為朝鮮的外交歷來由外務省指導。但恢復外交委員會具有象徵意義,表明朝鮮釋放加強外交努力、加大外交投入的信號,一方面緩和自己的外交困境,一方面化解美方造成的軍事壓力。其中包括開展官方外交及民間外交,因為外交委員會包含官員,也包含青年、婦女各界人士。
美朝這種互動決定了半島局勢的複雜性:一方面,戰爭風險是1994年以來最高的。1994年第一次朝核危機時,美國曾經考慮採用精確轟炸的方式,一舉摧毀寧邊地區的核反應堆。但另一方面,由於中美互動以及朝鮮的避戰策略,戰爭並沒有到一觸即發的地步。但必須正視的是,這給朝核問題的解決提出緊迫性,即這種暫時的不爆發戰爭並非固定不變的。存在的最大的變數是,有沒有通過對話解決核問題的希望。如果沒有這種希望,戰爭的危險會重來。
楊希雨還談到最近路透社的報導,稱川普政府可能加大對朝經濟制裁力度,包括石油禁運、航空禁飛、攔截貨船以及懲罰與平壤方面有貿易往來的銀行等。
楊希雨說,在美國的外交詞典中,和平手段包括經濟封鎖。由於中國因素,美國動武難度加大,在和平方式選項中,美國認為朝鮮不棄核,對話無意義,因此經濟封鎖、經濟扼殺就成為一把利器。新制裁影響將更廣,會波及到中國企業,以及一些金融機構。
在緊迫的形勢下,和平的希望是存在的,這有賴於各方智慧。到了少說空話套話,多想具體辦法,推出創造性措施的時候。朝核問題拖了那麼多年,遲遲得不到解決有很多因素。從外交教訓講,原則多於措施,言辭多於行動是一大問題。到了緊迫的情況下,不能按部就班地停留在原則和言辭上。中俄應該、也可以同美國展開互動,規約美國在和平框架內解決問題,其中包括制裁和封鎖。有關各方在執行聯合國決議方面也應當加大力度。
劉鳴:美國施壓中朝求破僵局,韓日反對美貿然出兵,中俄協調發揮作用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劉鳴認為,美國想壓朝鮮,迫使朝鮮在美國壓力邊緣下退縮,回到外交談判軌道,暫時停止核試與飛彈試驗。此舉一箭雙鵰,既針對朝鮮也針對中國,因為這種接近戰爭風險的緊張狀況可能會迫使中國在外交、經濟上對朝鮮加壓,改變近幾年朝核問題處於守勢的情況。航母進入半島就是美國施展的各種壓力手段之一,以求破解僵局。
在此情境下,朝鮮感到很有壓力,比較緊張。雖然它號稱核彈瞄準美國,但更多是恐嚇,因為朝鮮的武器裝備沒有能打到美國的程度,最多對美軍駐韓基地構成威脅。朝鮮除非知道美國要動手,它不敢先發制人。所以平壤現在以觀望為主,考察美國動武一說是真是假。
從目前韓國和日本反應來看,它們明確反對美國在不與韓日協商的情況下貿然對朝採取軍事行動。如果韓日的心理被朝鮮所掌握,那麼朝鮮會意識到,川普不可能動武。這會促使朝鮮利用機會,儘快完成新一輪核試驗和飛彈試驗。但在這之後,朝鮮可能進入技術上的盤整期,以核試取得突破、完成基本任務為名暫停一個階段的核試,這會為各方新一輪外交談判帶來新機會。
示強的同時,朝鮮也在顯示外交的一手。外交委員會的重設可以從完善議會機制來考慮。朝鮮勞動黨副委員長李洙墉被選為外交委員會主席。其他當選外交委員會委員的,分別是朝鮮和平統一委員會委員長李善權、外務省第一副相金桂寬、對外經濟相李龍男等人。裡面不少成員都是朝鮮外交界元老,可以在外交決策方面提供建議。但該機構並不會在外交第一線發揮作用,因為它既非勞動黨機構,也非外務省機構。僅可能發揮補充性作用,扮演政黨外交、議會外交的角色。
如果朝鮮在重大節點進行第六次核試驗,那麼美國應該不會馬上打擊,但會繼續部署航母、加大對朝制裁,甚至以此為藉口考慮在韓部署戰術核武器。但戰術核武器能否部署需要同韓國下任總統磋商。最近彭斯即將訪韓,任務之一就是與共同民主黨大選候選人接觸,確保韓國政權過渡期間美韓軍事同盟關係的穩定性以及對朝政策的一致性。
俄羅斯《觀點報》12日稱,如果朝鮮半島爆發全面戰爭,中俄不會對在自己邊境地區發生戰爭坐視不管。劉鳴認為,在中俄方面,兩國會就朝鮮問題進行協調。避免戰爭、避免衝突、避免美國對朝打擊是雙方一致的立場,同時雙方也希望朝鮮在核試和飛彈試驗上向後退一步。但在俄羅斯把注意力更多轉向敘利亞問題、「習特會」上中美就此交換了意見的背景下,中國面對的壓力更大,戰略選擇到了緊迫關頭。
張璉瑰:朝鮮曾有過理性思考,但若平壤誤判兩大重要轉變,可能生危生戰
中央黨校國際關係學教授張璉瑰認為,從近期來看,美國已經做好了馬上動武的準備,只不過動武缺少藉口而已,如果4月底前朝鮮核試、飛彈實驗或三八線上爆發突發事件,那美國可能真的要出手。
從長遠來看,如果沒有提出「止戰」的替代性辦法,美國對朝採取軍事行動是遲早的事。因為美國認為,朝鮮問題不能拖下去,該政權已經掌握了威脅美國本土的能力,踩了美國紅線,不能容忍,而在朝鮮沒有改變擁核政策前,美國又關死了談判大門,所以現在美國一切軍事調動都是為最終攤牌做準備。
雖然過去的歷史經驗表明,朝鮮喜歡在4月的兩個重大節點搞大動作,但眼下情勢有變。川普新政府擺開了強硬架勢,而「習特會」後,中美對朝鮮問題的緊迫性也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一致。如果朝鮮足夠聰明地意識到這兩個重要轉變的話,那麼金正恩應當極力避免在4月30日以前採取大動作。
一些事實表明,朝鮮是有過理性思考的。例如,今年元旦期間,金正恩發表新年賀詞,強調可打擊到美國本土的朝鮮洲際彈道飛彈研發工作已進入尾聲。但之後,朝鮮並未發射所謂洲際飛彈,它知道,一旦美國攔截飛彈,就意味著兩國正面相撞。平壤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觸犯華盛頓給它劃的那條紅線。
但是,如果金正恩誤判形勢,或者朝鮮很早以前就已做好核試驗的一切物理準備,那麼它就沒有退路了,不得不進行核試。
在中美致力於解決朝核危機方面,在《華爾街日報》12日發表的專訪中,川普披露了中美元首莊園會的一些細節。川普在採訪中說,他勸說習近平主席在協助美國消除朝鮮核威脅方面採取措施。習近平則耐心地向其闡述了中朝關係的歷史,使得川普改變了中國可以輕易消除朝鮮威脅的想法。「聽了十分鐘後,我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川普說。因此,希望兩國在致力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上能達成更多共識,共同推動朝核問題重返對話軌道,給半島帶來和平穩定。
如果碰上「戰斧」攻擊,朝鮮能不能接得住?
防空飛彈幾乎無用武之地
這次前往朝鮮半島海域的是「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而不是「戰鬥群」。戰鬥群側重於奪取制海權,而航母打擊群更側重於對地攻擊作戰。一般而言,打擊群的艦艇數量要遠少於戰鬥群。
一旦美國決定對朝鮮動武,「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中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和水下核潛艇都可以對朝鮮發射「戰斧」飛彈,全面攻擊朝鮮核設施、飛彈發射場,以及三八線附近瞄準首爾的火炮陣地。從理論上講,這個航母戰鬥群一次發射的「戰斧」飛彈數量可超過百枚,對朝鮮的防空能力構成嚴峻考驗。
朝鮮對抗「戰斧」巡航飛彈主要依靠空中與防空部隊。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朝鮮人民軍已將建設重點轉移到地面防空武器的改進與研製上。雖然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朝鮮的防空系統的主力裝備仍為薩姆-2、薩姆-3、薩姆-5等老式防空飛彈。儘管這些防空飛彈系統可能與警戒/目標指示雷達聯網,有益於改善飛彈系統的機動性,但它們原本都是以中高空目標為打擊對象,在對付貼地飛行的巡航飛彈時效能堪憂。在美軍極為成熟的電子幹擾作戰和反輻射作戰等軟硬殺傷手段面前,這些以雷達為主要探測手段的飛彈系統基本上派不上用場。即使朝鮮裝備了更先進的S-400防空飛彈,也很難擺脫「雷達盲區」。
不過話說兩面,從雷達監視來說,儘管朝鮮缺乏持續的空中監視能力,但由於國土面積狹小,防空部隊的指揮、控制、通信和計算機系統控制著60餘部遠程預警雷達,不但覆蓋朝鮮全境,而且探測範圍相互重疊,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對巡航飛彈探測距離的缺陷。一臺雷達有「盲區」不打緊,架不住幾十臺雷達不斷掃描空域,總能逮住個把漏網的「戰斧」。
高射炮可能大顯身手
但「戰斧」也不是毫無弱點,「戰斧」巡航飛彈為亞音速飛彈,飛行時速僅為800公裡,且飛行高度較低,容易被地面防空炮火擊落。面對「戰斧」的威脅,自行高射炮此時就顯示出其獨特的靈活優勢。通常來說,認為40毫米以下級別的低空速射防空炮配合中近程防空飛彈與雷達系統是針對「戰斧」飛彈最佳武器。
朝鮮對首都平壤的防務十分重視,不僅設立了平壤反航空司令部,還把最具戰鬥力的第109坦克師(這個師最先列裝「暴風號」坦克)部署在平壤制高點牡丹臺一帶,隨時防範美韓聯軍從南浦港兩棲登陸後,沿大同江而上進攻平壤。
平壤反航空司令部則擁有7個高炮旅和7個對空火箭營(即地空飛彈營),完成了「三重同心圓防空火力網」。最外層的防衛圈配備100毫米口徑高射炮和俄制S-200遠程地對空飛彈;第二層防衛圈配備85毫米口徑高射炮和S-75、S-125中近程地空飛彈,最內層防衛圈則是在平壤市區部署的大量23毫米和37毫米口徑高射炮和肩扛式地對空飛彈。通過此種部署,平壤防空網一次可向平壤上空發射6萬發炮彈和飛彈。從之前的戰例看,朝鮮人民軍裝備的大量可攜式防空飛彈、高射炮與高射機槍,對於抗擊亞音速飛行的「戰斧」巡航飛彈時倒大有用武之地。
還有地下工事這一招
冷戰結束以來的多次局部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其他國家發動襲擊時,往往在第一波次使用巡航飛彈打擊敵方縱深重要目標。但經過半個世紀的「國家堡壘化」工程後,朝鮮已將重要軍事單位設立在地下工事和山體坑道內,巡航飛彈對付這類目標時有些力不從心。
經過長年累月的備戰,朝鮮已修築了較完備的「地下工事系統」。韓國媒體認為,朝鮮的許多軍事指揮系統設在地下,甚至連政府各機關都有自己的「地洞」。別的不說,光是平壤地鐵就深入地下達150米。
此外和敘利亞不同的是,朝鮮擁有在遭遇先發制人打擊後對韓軍以及駐韓美軍發動報復性打擊的能力。美國對朝鮮動武的風險遠遠大於敘利亞,僅憑「戰斧」飛彈空襲這樣的「外科手術」式軍事行動遠不足以解決問題。一旦美軍對朝鮮發動「戰斧」飛彈襲擊極有可能招致朝鮮反擊,從而導致的一系列後果無法估計。
如果美國對朝動手,會遭到何種反擊?
朝鮮防空兵力反擊,會被「打火雞」
無論怎麼打,都免不了面對地空飛彈。
這時美軍面對的挑戰主要來自3型地空飛彈,S-200、S-75和S-125,區域防空飛彈密度名列世界前茅!
其中S-200是戰略防空武器,射程超遠,高達300千米,射高4萬米,部署在平壤的S-200幾乎可以覆蓋整個國境。目前朝鮮投入使用的S-200陣地只有2個,分布在首都和東海岸附近。為了給S-200指示目標,配套的雷達系統必須要監視其射程2倍遠的空域,實際上接壤的吉林都被它監視了。
S-200擁有這麼大射程,會給高空飛行的偵察機或目標指示機構成明顯威脅,很多部署在韓國的美軍偵察機會在起飛不久就被S-200納入射程,即便擁有對抗手段,也絕沒有哪家偵察機會樂意被一枚5馬赫的地空飛彈盯上。
為了達到這麼大射程,S-200個頭也大的嚇人,一枚彈重達7噸。因為自重太大,S-200無法機動部署,只能使用固定陣地。而且由於主發動機為液體燃料,該彈發射前準備時間是非常漫長的,這都不利於快速反應,或提升自己的戰場生存力。
除了s-200,美軍面對的防空飛彈就只剩下S-75和S-125,S-75據稱總共有1950餘枚備彈,陣地多達45座,密布全境。但S-75實在太老了,自越南戰爭結束後,該彈雖然在伊拉克經歷了多場戰爭,但鮮有斬獲。然而它卻是朝鮮的防空主力!但S-75和S-200一樣,都是固定陣地部署的,這很可能讓它們在開戰後迅速被摧毀或喪失戰鬥力。
唯一的機動式防空飛彈是S-125,但裝備數量很少,主要在首都(7個陣地)和寧邊周圍(3個陣地),S-125是史上唯一擊落過隱身戰鬥機的防空飛彈,在科索沃戰爭中,一架F-117被一發S-125擊中。然而壞消息是,美軍已經把F-117全部退役了,S- 125還有多少好運氣可用,很難講。
除了上述3類地空飛彈,美軍還可能遭遇數量有限的KN-06,這種飛彈類似俄制S-300,2016年初曾有該型飛彈試射的報導,推測其數量很有限,無法扭轉防空兵力的嚴重劣勢。
戰爭爆發時,這些飛彈首先面對的是巡航飛彈的無預警突襲,然而這3種飛彈的誕生時間太早,S-75和S-125基本沒有抗擊巡航飛彈的能力,發射10枚擊落1枚就不錯了。S-200並不適合攔截低空飛行的小目標,而且它是戰略制空武器,要省著用的。
所以,戰爭首日,朝鮮全境的地空飛彈將可能系統性失效,當然依靠偽裝和疏散,肯定還有能存活的,但這些倖存的地空飛彈還能發揮多大作用?
至於朝鮮的戰鬥機……一支以一代機為主的空軍,除了被「打火雞」,也沒別的結局了。
韓國被打成焦土?太誇張
防空能力被繳械的後果,是朝鮮其他兵力直接遭受打擊,當然對這些兵力的打擊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持續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裡,其他兵力會不會展開反擊?
反擊當然會展開,畢竟朝鮮有那麼龐大的軍隊,而且「先軍戰略」搞了那麼久,肯定還能組織起一定的反擊。
但韓國成為焦土的可能性似乎不高,甚至連首爾都很難「被焦土」。
反擊的時候,最可能出動的是身管火炮、火箭炮以及戰術彈道飛彈。
雖然時常聽到朝鮮炮兵可以把首爾「瞬間變成火海」的宣傳,但其實沿邊界部署的炮兵部隊中,只有一小部分自走火炮,以及240毫米和300毫米火箭系統,有效射程可以覆蓋首爾。其餘大部分只能打到韓國北部邊界地區或首爾北部郊區。
這類部隊在開戰後面臨的最迫切問題並不是反擊,而是如何在戰場上生存。
會不會動用生化核,懸念很大
但這並不是說,彈道飛彈不會帶來麻煩。
最麻煩的,是彈道飛彈部隊可能擁有一定數量的生化彈頭,甚至可能使用放射性的髒彈發動攻擊,而且因為其有限的精度,這種攻擊只有瞄準城市時才有意義,如此一來,整個東北亞都可能都陷入大麻煩。
所以在繳械和「斬首」(切斷指揮通路也行)的同時,還得同步考慮如何控制這些生化核材料。
美國陸軍曾給出一種選項:
調動數萬人,耗時50餘天,徹底控制局面!
這種選項實在太過時了,估計沒人想在如此靠近中國的地方打一場如此漫長的地面。
不過美國陸軍的這個構思卻也表明徹底控制局面的困難。
徹底控制的及格線是生化核材料全部在美軍掌握下,否則,哪怕有限的生化核材料失控,都可能釀成巨大災難。
這恐怕是制約美國選擇動武的最大羈絆。
當然這種羈絆是道義上的,如果獲得大國的支援,兩強聯手解決問題,這個羈絆就徹底消除了。
至於龐大而戰力低下的地面部隊,一旦指揮通路切斷,這些部隊八成劃地為疆,擁兵割據,讓他們去打美軍?
他門又不傻。
相關作者:張全、陸軍、崔軼亮
如需獲取更多,請下載上觀新聞客戶端或點擊「閱讀原文」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上觀新聞網站瀏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