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集美龍王宮附近將建新碼頭 將開通集美到鼓浪嶼航線
「龍王宮碼頭」是陳嘉庚所建
主持修建廈大期間,嘉庚先生每周都在此乘船進島
即將開建的集美學村碼頭恰巧選址在往日的集美碼頭一帶。在上世紀50年代廈門高集海堤修建之前,這裡曾是集美繁華的交通樞紐。因為舊集美碼頭在集美龍王宮附近,所以又被人們稱為「龍王宮碼頭」。
舊碼頭是嘉庚先生所建
上世紀20年代初,「龍王宮碼頭」還只是一個渡口。
上世紀30年代初,同集路建成之後,陳嘉庚先生為了方便集美學校的師生、市民們往返於集美和廈門島內,便在這裡修建了碼頭。
集美陳嘉庚研究會副會長陳少斌告訴記者,碼頭建成後,這裡便成了集美進島重要的交通樞紐,開通了集美往「擔水巷」(如今的第一碼頭)的航線。《集美區志》記載,1930年3月,集美鄉民陳心用組建了廈集電船公司,除客運外,還開展貨運業務,每日有10個班次的輪船往返廈門與集美之間。
老集美陳新傑告訴記者,抗戰期間,集美碼頭遭日本人炮轟被毀,航海學校靠泊在碼頭的一艘大輪船也被擊沉。直到抗戰勝利後,碼頭才被修復。
據《集美區志》記載,解放初,集美碼頭已有貨船12艘、客船7艘,成立了集美航運站,承運集美到高崎的客運、後溪到集美的糧食運輸以及集美學校的建材運輸。
「龍王宮碼頭」因陳嘉庚先生而繁榮,陳嘉庚先生進出廈門島都是通過這條航線。
「當時政府要給嘉庚先生配一輛汽車,但他考慮到預算吃緊的問題,沒有同意,一直都搭乘『龍王宮碼頭』的船。」陳新傑告訴記者,陳嘉庚先生在主持修建廈大的時候,每周都要到工地視察,為了能早點到工地,他在太陽剛升起時和趕早市的人一起乘船進島。
1956年中秋節,陳嘉庚先生還舉行了一場遊船活動。集美大學教授陳經華告訴記者,陳嘉庚先生邀請了時任廈門大學黨委書記陸維特、廈門市副市長張楚琨等四人搭乘「鷺江號」從「龍王宮碼頭」出發,往海滄方向行駛,一路到廈大。
海堤修建後日益沒落
1953年,廈門高集海堤動工,1955年竣工,集美居民進島多了一條路。陳新傑說,上世紀60年代集杏海堤擴建,進行填海工程,碼頭由深水港變成淺港,大型船隻無法靠泊。
到了上世紀70年代,由於陸上交通的發展,「龍王宮碼頭」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碼頭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轉移到了汽車站、火車站,「龍王宮碼頭」漸漸失去了活力。
「上世紀80年代,這裡再也看不到碼頭工人忙碌的身影和旅客匆忙的面容。」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陳建雄在龍王宮一帶長大,儘管長輩常常談起當年的碼頭如何熱鬧如何繁華,但他記憶中的「龍王宮碼頭」一帶早已被「邊緣化」。
儘管上世紀70年代初,集美航運站與高集海堤上的搬運站一度合併,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龍王宮碼頭」還是因為受到公路汽車運輸業的衝擊而停業。
老集美陳新傑:
當年乘汽船進島
是一種樂趣
先後有兩種渡船在「龍王宮碼頭」停靠,一種是船體呈三角形的木帆船,另一種是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汽船。
老集美陳新傑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之前,集美「龍王宮碼頭」還是天然的深水碼頭,不受潮汐限制,不僅汽船可以靠泊,大客輪靠泊也不在話下。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的前身———航海學校在碼頭建成後,購買了一艘進口的郵輪供學生們實習,這是國內第一艘郵輪。」陳新傑回憶,每逢實習期,航海學校學生們便駕駛著油輪從「龍王宮碼頭」出發,一路乘風破浪到達上海,然後沿路進行捕撈作業,滿載而歸。
「那時候公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坐船進島是最好的選擇。」陳新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集美人,當年也經常搭乘汽船,「那時候,船開得比較慢,從集美到第一碼頭要1個多小時」。
儘管「龍王宮碼頭」的汽船比現在的船隻落後很多,但它在老一輩集美人心目中不僅僅是交通工具,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樂趣。
老集美張先生:
將來帶孫子
再來這裡坐船
「小時候我經常坐船到島內去,那時候我年紀小,連船票都不用買。」今年60歲的老集美張先生回憶,每當航海學校的大郵輪從上海回來,都使他熱血沸騰。特別是夕陽西下時,天邊絢麗的晚霞為郵輪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大郵輪顯得既氣派又神秘。「我和小夥伴經常一起到碼頭去看大船,希望自己也能搭乘大郵輪出海。」
「等新碼頭建起來之後,這裡應該會再度繁榮起來。」張先生飽含深情地說,「將來,我也帶小孫子一起來這裡坐船。」(記者 崔易 見習記者 陳翠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