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建立後,其周圍先後並立著宋、遼、西夏等政權。多民族政權的盤根錯節讓當時的局勢錯綜複雜。天會三年(1125),遼國滅亡。女真族長期遭受的奴役、盤剝從此結束。金國在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也重新確立了統治地位。然而,這對於金的統治者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為了謀求更多的財富,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又把鐵騎踏向了中原地區。
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二月,金軍俘遼天祚帝,遼國滅亡。
金國滅遼後,即將進攻矛頭指向中原,宋金之戰拉開序幕。
天會三年(1125)冬,金國兵分兩路,南下汴京:西路軍由完顏宗翰統帥,從西京(今山西大同)直攻太原;東路由完顏宗望統領,由平州(今河北盧龍)進攻燕京。
金軍南下過程中,西路軍遭到太原軍民頑強抵抗,一時無法向南推進。東路軍則迅速向南行進,一路上攻掠了邢州、相州、濬州等地。黃河北岸的宋軍,聞風而逃,不戰潰敗。守河的士兵甚至燒毀了橋梁,棄甲奔逃。
由於黃河北岸無人把守,金軍從容用小船渡過了黃河。南岸的宋朝守軍亦不敢抵抗。金軍揚長入境。汴京危急。
此時的北宋統治者得知金軍渡河,立即陷入空前的恐慌之中。群臣急忙聚集商議對策:一部分人主張放棄汴京,向金屈膝求和;另一部分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則堅持抗金,保護北宋的都城。徽宗立即接受了求和派的建議,遣使向金媾和。同時,驚慌失措的他又匆匆將皇位傳給兒子趙桓。自己則帶著寵臣蔡京、童貫一行,連夜向南方逃奔。
此時,金軍已經包圍了汴京。
面對抗敵情緒高漲的軍民,一心想求和的北宋王朝,不得不順從民意組織抗金。主戰派大臣李綱被提拔任用,主持汴京防務。
金軍向汴京西側的西水門發起了攻擊。他們採取火攻,點燃幾十隻火船順流而下。宋兵頑強抵禦,擊退了金軍,接連的幾次攻城,都被宋兵用弓弩、炮石打退,金軍傷亡慘重。長驅南下的金軍,遭遇了開戰的首度失利。
不久,宋境各地的援軍近20萬陸續趕到了汴京。金軍立時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這時,腐朽的北宋王朝卻派出了使者前來求和。
金軍利用求和之機,向北宋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地方給金國;每年給金國進貢黃金500萬兩,白銀5000萬兩,帛絹100萬匹,牛馬1萬頭;宋朝派親王和宰相到金做人質,護送金兵安全渡河北還。
北宋為了休戰,對於屈辱的條約全部接納,並派康王趙構、少宰張邦昌前往金營。北宋政府的倒行逆施,立即激起了一片聲勢浩大的討伐聲浪。汴京軍民群起響應,紛紛表達抗金、反對求和的意願。
天會四年(1126)初,北宋政府迫於形勢,再次組織抵抗,重新部署了都城的防禦力量。未能順利撤離的金軍,亦開始了新一輪的攻勢。他們多次集中兵力攻打西城門,均被擊退。當攻打萬勝門時,被炮石破壞的城牆也被軍民用木石迅速補好,無隙可入。
汴京之戰,金宋相持了近一個月。北宋軍民在李綱的帶領下,越戰越勇,隨著援軍從四面八方陸續趕來,金兵被迫撤軍。
參考文獻:《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