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
不少本地老街坊和就地過年的新街坊
齊聚廣州西村廣雅街
食夜粥、寫春暉、打功夫,好不熱鬧
荔灣非遺活動有何新動向?
快跟小荔一起來看!
1月24日,「龍在廣雅·詠春文化節」落地廣州市荔灣區西村廣雅街。活動以粥為媒,將老街坊飲食與打功夫的「食夜粥」串聯起來,走街入巷帶來一片煙火氣息。紅歌歌手夏天還將《中華魂》現場首唱獻給廣雅街,唱出文化自信。
活動現場,詠春(西關)各分枝展開競演,腰馬拳腳的利落展示掀起現場第一波高潮。「我們是中國人,都有顆中國心……」一眾詠春新生力與紅歌歌手夏天合唱《中華魂》,讓觀眾如痴如醉。
值得一提的是,臺上還有小朋友展示詠春拳,10歲的張思度告訴記者,自己喜歡詠春,通過學拳練功懂得了堅持和克制。
詠春(西關)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岑兆偉告訴記者,這是第三屆詠春文化節,過去兩屆都在詠春(西關)發源地永慶坊舉辦。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支持下,我們走出永慶坊,來到廣雅街。希望通過這種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方式,與街坊分享前人智慧和健身方式。」岑兆偉說。
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秘書長伍文輝表示,詠春(西關)作為本區一個重要的非遺文化項目,這次與其代表性傳承人岑兆偉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在廣雅街打造「龍在廣雅·詠春文化節」,旨在融入廣州街坊生活,「不要將這些寶貴的非遺項目束之於博物館、束之於文獻,老街老巷是最好的博物館、街坊的口口相傳是最好的文獻。」
據悉,活動得到廣雅社區黨委、市武協、精武會,廣雅文化發展公司等各方支持。
荔灣非遺走出廣州——
梁向昭西村窯陶瓷藝術館落戶韶關
2021年1月17日,荔灣區非遺代表性項目「西村窯制瓷技藝」保護單位——梁向昭西村窯陶瓷藝術館粵北分館正式落戶韶關,這是荔灣非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實踐之一。近年來,隨著荔灣非遺品牌的做大做強,荔灣區日益發現非遺僅限於本地傳承發展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趨勢,要有大文化視野,充分進行文旅融合,非遺必須走出廣州,向國內外宣傳推廣。西村窯是其中一個成功的範例。
梁向昭西村窯陶瓷藝術館粵北分館位於西聯鎮,總共展現出300多件陶瓷精品,包括《德鍾壺》、《鳳首壺》、《丹霞印象》等作品。西村窯制瓷技藝是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西村窯是廣州著名的本土窯口,舊址位於廣州西村一帶,西村窯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至晚唐,盛於北宋。因當年的時政條件,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晚唐乃至北宋成為中國進口瓷器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西村窯陶瓷以生活器皿為主,器型豐富,獨特且耐用,主要出口東南亞乃至歐洲,且頗受使用者喜愛。西村窯作品掛釉均勻,溫潤如玉,開片紋理優美,燒製程序複雜,燒成率低,每一件作品都展現出大師背後的獨特技藝。
本次西村窯藝術研究院落戶韶關,是荔灣非遺「走出去」的重要舉措,用最具地方特色的內容資源,向外展示荔灣的形象和文化底蘊,接下來,荔灣區也繼續積極與外區進行非遺文化交流活動,擴大荔灣區非遺文化影響力,讓荔灣非遺真正「走出去,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