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漢樂府《江南》
初衣解詩:又到了荷花滿塘的季節。有一首耳熟能詳的詩,非常的簡單,但是越讀越可愛。那就是漢樂府的《江南》。
這首詩是怎麼寫的呢?像兒歌。江南可以採蓮花了,蓮葉一望無涯呀。有魚兒嬉戲在荷葉間。
魚戲荷葉東,魚遊到荷葉西,魚遊到荷葉南,魚遊到荷葉北。
很多人說這麼簡單的詩我也會做,雲在天上東,雲在天上西,雲在天上北,雲在天上南。但抱歉,這首初衣的詩,不會流傳兩天。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人共鳴。
漢惠帝的時代離現在已經2000年了。漢惠帝是一個非常仁厚的君主。在他父親統一了天下之後,他主政的時期,非常注重人們的安定。於是有各種各樣宮廷的採風官,去收集各地的民謠,來報告各地的民情和生活。然後這樣一首起源在江南地區的歌謠,就進入了漢朝的宮廷。
江山穩定,安定輻射南北,這離京城很遠的江南地帶,人們依賴沼澤,種植糧食發展漁業,其中能代表江南特色的就是荷花和魚。當荷花開放的季節,也是淡水魚類最豐茂的時期。人們坐著著採蓮船,邊摘蓮蓬,邊養魚打魚,一派的安定喜樂。
這首民間的歌謠,其實頗有民間的特色,並沒有更華麗的詞藻,說的是蓮蓬成熟,採摘蓮蓬和荷花的時節,大自然給予了人類最美麗的視覺和物質的饋贈,一望無際的荷葉,象徵著安定和富庶。而在其中穿梭往來的船隻,上面有陣陣歡快的笑聲。而顯然和荷葉共生的,養殖或者野生的魚類,此時也長大了,可以看見它們在清澈的荷塘裡,搖頭擺尾,來回嬉戲。而人們的小舟,不斷的穿梭,歌聲簡單明快,是一種勞動和快樂的歌曲。
蓮在古漢語中通「憐」,這是古代人表達感情的一種詞語。比如說現在的可憐,這古代可不是單純指境遇悽慘的意思,那可包含了一種主觀慈愛的審美,帶著楚楚動人,心意相通的意思。所以在民歌裡,常常用「蓮」,代表著感情。「蓮子」,是諧音「憐子」,我愛你和心疼你的意思。
而「魚」諧音「餘」這個詞一直是年年有餘,至今這種寓意都沒有改變。
而蓮葉何田田的「田田」,是像田一樣的廣袤,後來直接兩個字連用,代表著茂盛一望無涯的意思。而這個直接採自於民間的歌詞,有著非凡的樸素的力量,你問荷葉都到什麼程度?田連著田,田田無邊。
所以這首詞在歌舞的時候,有著非常生動的感情。看是非常的簡單,重複吟誦,那種田園富庶,物質和精神的互相滿足,都在這種循環如田田蓮葉的美麗裡。這是民間的美,和宮廷的需要相結合的一首民風歌,老百姓也喜歡,皇帝也喜歡。而裡面的深情,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舞美歌唱抒情表現,所以音樂者也喜歡,詩人當然更喜歡。因為耐讀耐品。
所以初衣的那首雲在東南西北,就顯然沒有這種民間久遠的力量,所以鑑定為胡謅。
在後世裡來表現荷塘壯美的,竟然跳脫不開田田二字,竟然沒有替代品。李商隱說,「碧池圓葉何田田「,歐陽修說「荷葉田田青照水」,範成大說「荷葉田田柳絮闌」。
初衣也想了很久,用陌陌,用漠漠,都不及「田田」明麗大氣。如同香菱的感覺,竟是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這就是中國古詩,以及古代民歌最動人的魅力。
這種重疊往復的運用,是民歌特有的,一般的文人和詩人學不來。學得最好的是清朝焦循的《秋江曲》「早看鴛鴦飛,暮看鴛鴦宿,鴛鴦有時飛,鴛鴦有時宿。」當然這種重複運用,也到達了非常完美的高度,但是比起漢樂府的江南來,境界雖然深邃,但是卻沒有漢樂府江南的渾然。
漢樂府江南一曲,可歌可舞。比如在最近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就有安陵容裝扮採蓮女,唱著江南歌的片段。
讓我們重溫這首漢樂府的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言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