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東方,亞洲看東亞,中日韓三國一直是備受矚目的東方力量。在設計界依然如此,作為廣義東方文化的傳承,中日韓三國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也一直受到國際設計界的廣泛關注。9月12日,在2017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委年會暨亞洲設計論壇上,來自中日韓三國的著名設計師分享了關於設計和未來的關係,探討了在當下面臨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設計如何走向未來的話題,也引發了許多到場設計師的共鳴。新浪家居對本次活動進行全程直播。(新浪直播|亞洲室內設計論壇暨設計委年會)
當前的設計環境也許是史上最嚴峻的,人類面臨科技快速進步下的全新社會架構,需要重新梳理人與自然,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超連接、超智能時代更是時刻在影響著設計行業、設計師和設計行為,但和用力找到出路相比,找準方向或許是當下設計界更應該思考的問題。
思考設計師的責任
許多人都認為設計、設計師都是圈子的狂歡,其實不然,設計其實應該對地球、對社會以及對全人類的健康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在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委年會的專題發言上,設計委執行主任、著名設計師梁志天表示,「設計師要了解設計的使命是什麼,設計不應該是只注重風格、功能,不為做一個漂亮的設計獲得一個獎,而是應該更多的考慮設計能為每個人、這個社會帶來什麼。」
梁志天說,設計應該從更大、更廣的層面去思考,設計師在設計時應該從健康福祉、環境關係、社會責任、應變方案、普及設計以及經濟等方面去考量。尤其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可以為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圍繞著適老設計和健康和福祉兩個方面,梁志天分別展開了探討,希望能引發更多設計師的思考。梁志天說:「從空氣、水、營養、光、舒適、健康、便利、風景、交流、美感等十個方面,設計師可以為這個世界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我相信設計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設計委副主任兼秘書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冬江在主持本次年會時也表示,如今許多的中國設計師腦袋裡愛想著兩件事,一是明星化,一是新中式,這說明許多設計師的思想太局限了,面對巨大的中國市場,設計師們應該放下糾結,去思考設計師真正的責任所在。
設計需要被重新定義
在隨後舉行的亞洲設計論壇上,來自日本的設計師喜多俊之、中國的設計師姜峰和韓國的設計師樸仁鶴分別圍繞設計如何讓生活更美好、設計共享如何實現以及人工智慧和設計的關係等話題展開演講,引發了很多設計師的思考。
設計過很多好產品的喜多俊之表示,室內空間和室外環境如何完美共處是設計時需要思考的問題,而許多當地的材料往往是最適合的。他說,「一個優秀的設計,一定是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喜多俊之還表示,設計其實是日常生活的智慧的一個結合,未來的設計如何融合更先進的科技,讓生活更舒適、更美好,讓心靈更加富足,是設計師需要思考的課題。
作為登陸A股的第一家室內設計公司的創始人,著名設計師姜峰則從自身出發,探討了室內設計的未來之路。姜峰認為,當前的中國室內設計界,模式大體相似,並沒有佔據絕對份額的室內設計公司,設計企業需要去思考如何提升設計的價值以及不斷引領行業的發展。
韓國設計師樸仁鶴則從漢字出發,分析了室內設計在面臨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工智慧的挑戰下,如何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樸仁鶴說,如今的環境瞬息萬變,因此在計劃未來時要比從前規劃的時間短得多。儘管人工智慧看似無敵,但他們並不具備主動學習的功能,因此設計師需要獲取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智慧,更應該有思維的廣度。樸仁鶴表示,未來已經到來,設計必須引領潮流,設計應該是證實歷史、人間表象、社會投影、環境象徵和文化總和,因此設計需要被重新設計。
無哲學的設計是裝飾,無傳統的設計是通俗,無文化的設計是形式,無愛的設計是拘束,無人類的設計是不存在的。隨著產業革命的出現,設計的革命也必將出現,對於廣大設計師來說,應該站得更高、眼光更遠,用寬容的心去看這個世界,或許就能找到打開未來設計之門的鑰匙。
設計委年會暨亞洲設計論壇只是本屆設計周的一場活動,在「2017 中國室內設計周暨上海國際室內設計節」上,將有40多場各項活動在上海全城展開。直面行業深層問題,更加銳利的論題引發了設計界腦筋激蕩,相信這是一次需要去細細琢磨和思考的設計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