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落地雲原生難題?青雲科技KubeSphere給出答案

2020-12-12 IT168

  在多雲時代的當今,「雲原生」逐漸走向了技術舞臺的中央。

  「這是雲原生最好的時代,也是不得不雲原生的時代。」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於爽表示。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雲原生已經成為解決企業業務落地適應數位化、網際網路化趨勢時,一個很實用、很有效的解決架構。

  CNCF基金會對雲原生的定義最精練,就是「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雖然只有三個字,但裡面包含很多東西,它就像浩瀚的宇宙一樣,各種星系。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實施和聲明式API。

  談及雲原生,就不得不提及Kubernetes,其已成為雲原生落地的事實標準。

  Kubernetes最開始是由谷歌開源的虛擬化平臺或是支撐雲原生的基礎設施平臺。它源於谷歌內部的一套基礎設施borg,裡面耦合了很多谷歌自己的業務邏輯。谷歌把它的共性拆出來,開源成Kubernetes。谷歌把它貢獻給CNCF基金會,現在很多國際、國內的企業都在致力於推進Kubernetes的演進、迭代,包括我們熟知的微軟、IBM,包括青雲QingCloud (qingcloud.com)都是這個社區主要的貢獻者。

  為什麼Kubernetes這麼受歡迎?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未來它會統治所有的基礎設施。首先,Kubernetes、容器是跨基礎設施的,不管是物理機還是雲平臺,只要你的業務構建於Kubernetes、以容器化的方式交付,就可以跑在不同的平臺之上。這意味著你沒有被任何服務商鎖定,你的業務可以很好的跨基礎設施做應用遷移。

  同時,Kubernetes社區,不管是個人開發者、企業開發者在上面投入很大,它的版本演進非常快速。在青雲公有雲上,2017年前就提供了Kubernetes的PaaS服務,當時大概一個季度發布一個大版本。到今年,我們發現一兩個月會發一個大版本,明年可能會更快,因為使用它的人越來越多。即使有這麼快演進的速度,它也不是破壞性的演進。因為Kubernetes是非常標準的開發架構、API設計,並沒有通過快速演進把好的特性破壞,而是向前很好的兼容,業務依然可以持續地跑在上面。

  擴展簡單和標準。大家可以把Kubernetes理解為容器管理調度的中間很薄一層的平臺。Kubernetes在最開始設計時就沒有很深入向下和向上做綁定,而是通過標準化的方式開放出來。以存儲為例,數據需要最終存儲到數據盤裡,Kubernetes把它抽象成存儲服務的標準接口,不管是青雲的存儲服務還是其他存儲廠商,都可以基於接口標準,把存儲服務的API對接進去。這使得Kubernetes的生態非常繁榮。

  另外,前幾年推進DevOps非常困難,有了Kubernetes之後,即使是運維人員,直接面對的也是企業業務應用,既要了解運維,還要熟悉開發模式,才能很好的適應這套基礎設施。這推動運維人員和開發人員互相了解,加強了開發和運維之間的黏度。

  開箱即用的KubeSphere應運而生

  於爽告訴記者,Kubernetes是雲原生最基礎的支撐平臺。現在構建Kubernetes相對比較簡單。但是Kubernetes只是提供了資源運行最基礎的平臺,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毛坯房,沒有家具和家電,只能保證企業最基礎的應用,後續的使用會變得非常複雜。

  平臺的事情交給平臺專業人員做,KubeSphere應運而生。

  於爽表示,企業最終要解決業務創新,要把業務跑在Kubernetes上運行起來。在KubeSphere的設計開發過程中,結合青雲對於企業客戶的經驗,由專業的產品設計師優化Kubernetes在使用過程中的體驗,從而可以實現平臺落地的成本、用戶使用成本的降低。

  據介紹,KubeSphere被社區用戶稱為雲原生全家桶,因為KubeSphere提供了很多可選的功能組件,用戶可以在使用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有選擇性的使用這些組件。

  其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核心功能開箱即用。一是即點即用的DevOps,面向開發測試人員,覆蓋了開發測試全鏈條的發布。從提交代碼、構建應用、應用發布到測試環境、測試通過發布到準生態環境及生產環境,這一套流程在KubeSphere平臺上可通過可視化界面進行統一的管理。 二是靈活可選的微服務框架:SpringCloud和Istio雙核微服務,和完善的治理功能。不管是傳統微服務框架還是主流的雲原生微服務框架,在KubeSphere平臺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 三是應用跨平臺一鍵部署。

  其次,健壯的容器基礎設施。這其中包括商用驗證的SDN、SDS產品,還可以無縫對接QingCloud雲平臺。這個整合併不是強綁定的關係,KubeSphere既可以安裝在青雲之上,也可以安裝在其他雲平臺、物理機或者VMware之上。。

  最後,企業級增強特性。包括極簡人機互動、安全多租戶、運維友好和安全合規等功能。

  據於爽介紹, KubeSphere是在Kubernetes之上構建的分布式作業系統,是用於數據中心的、可插拔的企業級多租戶容器平臺。

  「KubeSphere的很多功能是可插拔的,因為企業的訴求是多種多樣的,用戶需要什麼,直接打開,就可以很好地在平臺上無縫的使用。在企業裡這個平臺肯定是多租戶的,因此需要有相應的租戶管理體系支撐這個平臺。」於爽表示。

  「Kubernetes在向統治一切基礎設施的方向邁進,Kubernetes集群規模會越來越大,一個集群已經承載不了企業現有的業務,企業會擁有多個集群,分布式的管理這些業務。現如今KubeSphere 3.0版本已支持多集群也增加了網絡租戶隔離、計量、GPU可觀察性、對接vGPU等功能。」於爽表示。

相關焦點

  • 從開源到開放架構 KubeSphere為雲原生生態發展打底
    從去年到今天,雲原生技術受到了眾多開發者的追捧,不僅網際網路企業在加速探索雲原生應用的落地,一些傳統行業也開始加入其中。可以說,雲原生實現了從概念到落地實踐的轉變。但這並不足以解決企業在混合雲及雲原生應用上的需求。而這些,在KubeSphere 3.0中得到了很好的解決,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於爽表示, KubeSphere 3.0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多集群管理。多集群管理是混合雲時代K8s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用戶最迫切的需求。
  • 賦能應用開發、交付 青雲科技KubeSphere加速企業落地雲原生
    (原標題:賦能應用開發、交付 青雲科技KubeSphere加速企業落地雲原生)
  • 讀懂雲原生背後的價值
    而為遙望網絡帶來這種驚豔效果的則是青雲QingCloud 的雲原生解決方案。輕量化的容器,龐大的未來雲原生是近兩年IT行業探討最多的話題之一,容器、微服務、DevOps、Serverless等成為企業落地雲原生的關鍵手段,也是不同雲廠商紛紛布局的方向。
  • 打造安全可靠的國產化生態 青雲科技KubeSphere與雲杉網絡DeepFlow...
    北京,2020年12月2日——日前,青雲QingCloud (qingcloud.com)旗下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與雲杉網絡旗下的DeepFlow完成產品兼容性互認證,經過嚴格聯合測試驗證,雙方兼容性良好,運行穩定,性能優異。
  • 雲原生需要什麼樣的存儲,QingStor這麼說
    熟悉IT架構的人一定會說:雲原生最火!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努力擁抱雲原生呢?雲原生作為新的存儲架構對存儲帶來了什麼挑戰?要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呢?青雲Qingcloud作為國內頗有技術範兒的雲廠商,擁有專業的分布式存儲QingStor和容器平臺KubeSphere 。
  • 雲原生需要什麼樣的存儲 QingStor這麼說
    青雲Qingcloud  作為國內頗有技術範兒的雲廠商,擁有專業的分布式存儲QingStor和容器平臺KubeSphere 。在2020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現場上,QingStor研發負責人王煜回顧了支撐雲原生架構的存儲所需要的諸多技術方案,也提出了對於雲原生存儲的三點看法,分享了已經落地的雲原生分布式存儲案例。
  • 順豐「快遞+」的雲原生「密碼」
    2009年成立的順豐科技,是順豐速運旗下的科技公司,它承擔著順豐從過去專注做快遞到轉型為一體化綜合物流解決方案商做技術賦能的工作。經過十幾年的技術積累,順豐科技已經為順豐實現了全流程的線上化、數據化,智能化,實現智能調度、智能決策、智能服務。構建智慧大腦,建設智慧物流服務,則是順豐科技的未來願景。
  • 青雲科技榮獲「中國技術品牌影響力企業」大獎 自主創新先鋒實至名歸
    此次獲獎,得益於青雲QingCloud作為一家技術領先的企業級雲服務商與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提供商,多年來致力於通過行業領先的技術實力,持續的產品、解決方案創新能力,以及為全球企業用戶及開發者搭建的開源社區,以雲的能量,為百行千業構築數字基石,在業內集聚了極強的創新力、領導力和品牌影響力。
  • 才雲Caicloud 步履不停,與雲原生先行者攜手同行
    名在雲原生領域享有盛譽的技術專家、雲原生技術落地企業代表、以及眾多雲原生技術開發者。 對於「雲原生」一詞,張鑫博士首先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我所認知的雲原生可以幫助企業面對複雜的、瞬息萬變的、千人千面的網際網路市場競爭,賦能企業更加輕易地去構造一個可擴展的、敏捷的、高彈性的、高穩定性的業務系統。」他隨後提出實現雲原生的三個步驟:即應用容器化、動態管理以及實現微服務化。
  • 共話實戰 深剖企業那些年為何如此青睞雲原生
    以容器、微服務及動態編排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不僅天然適合解決傳統應用升級緩慢、架構臃腫、不能快速迭代等問題,還逐漸成為賦能企業業務創新的重要推動力,正是看到雲原生技術的這些優勢,大多數企業最終選擇以雲原生化的方式完成核心系統上雲。對於企業而言,雲原生是實現數位化創新的捷徑。時至今日,雖然關於雲原生的定義仍說法不一,但云原生卻已大規模落地全行業。
  • 亮相2020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QingStor以存儲進化加速企業落地雲原生
    日前,「2020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在北京召開,青雲QingCloud受邀參加。峰會上,QingStor存儲產品線研發負責人王煜、QingStor存儲產品線產品經理馮相東分別帶來了以《雲原生架構下的存儲進化》、《企業核心業務資料庫雲化轉型》為題的主題演講,深度詮釋雲原生時代的存儲進化方向,解析企業核心業務雲化轉型與資料庫變革的重要性,幫助企業客戶解決雲原生架構下海量數據存儲難題,加快落地雲原生,推進數位化轉型。
  • 華為商城背後的黑科技:華為雲原生基礎設施
    同時,Vmall也如同一塊「試金石」,讓華為雲的各種「黑科技」在實踐中經受住了嚴苛的性能考驗。   搶購活動歷來是電子商務平臺的重要銷售場景。與傳統企業系統應用流量相對平穩的特徵不同,一旦華為發布新品,或者到年度電商購物季,Vmall流量就呈高峰值高並發態勢。Vmall對流量的靈活性拓展的強烈需求恰恰是華為雲所擅長並且一直在持續提升的。
  • All in 雲時代 雲原生如何影響企業IT化進程
    Gartner報告指出,到2022年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目前雲原生技術在中國發展到了什麼階段?被稱作「雲時代Linux」的Kubernetes又是如何影響企業的IT化進程?7月17日,阿里雲、新浪微博、西門子等企業的相關從業人員,接受了包括時代財經在內媒體的採訪,試圖給上述問題一個階段性答案。
  • 加速企業數位化創新 阿里雲宣布成立雲原生實戰聯盟
    探討企業級雲原生如何助力企業數據上雲,以及雲原生數據智能與 AI 如何助力企業實時決策;並面向全行業成立雲原生實戰聯盟,推動全行業的雲原生實踐進程。會上,阿里雲聯合行業先鋒企業廣州趣丸、學霸君、玩物得志,以及雲原生產業頭部企業杭州諧雲、博睿宏遠、易聯通達、德勤和用友政務,共同宣布成立雲原生實戰聯盟,致力於打造雲原生落地最佳實踐標杆,推動雲原生在全行業的落地普惠。實戰聯盟成立
  • 匯量科技雲計算事業部負責人蔡超:站在雲原生的風口看未來
    其實雲原生的理念並不算新,矽谷科技企業發展的歷程中都能看到雲原生的影子,例如微軟、甲骨文的轉型,和SaaS公司Salesforce的興起。之所以雲原生在國內科技網際網路行業受到追捧,也是因為雲計算的浪潮下很多企業已經完成了或者正在經歷「上雲」的過程。但上雲之後企業一定會面臨「用好雲」的問題,基於雲原生開發的一系列應用,就是為大家解決「用好雲」的問題。
  • 一步落地雲原生首選——KubeSphere容器平臺
    KubeSphere 作為雲原生家族 後起之秀,開源近兩年的時間以來收穫了諸多用戶與開發者的認可。本文通過大白話從零詮釋 KubeSphere 的定位與價值,以及不同團隊為什麼會選擇 KubeSphere。
  • 阿里雲宣布推出業內首個雲原生企業級數據湖解決方案
    打開APP 阿里雲宣布推出業內首個雲原生企業級數據湖解決方案 IT168 發表於 2020-12-21 14:07:11   10月23日,數據湖高峰論壇在京召開,阿里雲宣布推出業內首個雲原生企業級數據湖解決方案,提供EB級數據存儲、分析能力,可一站式實現湖存儲、湖加速、湖管理、湖計算,幫助企業對數據深入挖掘與分析,洞察其中蘊含的價值,更適合於人工智慧、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擁有海量數據場景的新興行業。
  • 數據中臺的雲原生機會|甲子光年
    在矽谷,雖然沒有數據中臺的說法,但從2005年前後,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很多科技公司都開始構建自己的大數據平臺,這些大數據平臺都包含了類似現在數據中臺的功能,都是解決企業數據能力的抽象、共享與復用的難題。
  • 解讀容器的 2020:尋找雲原生的下一站
    面向終態的聲明式 API 與其背後「辛勤」工作的控制器,為「構建基礎設施層抽象」這個充滿了挑戰的技術難題,提供了一個能夠在複雜度與可用性之間取得平衡的解決方案。正是基於此,Kubernetes 項目才擁有了龐大的集成生態,讓這個「企業基礎設施的標準抽象」,逐步成為了業界公認的事實。
  • 數據中臺的雲原生機會 | 甲子光年
    在矽谷,雖然沒有數據中臺的說法,但從2005年前後,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很多科技公司都開始構建自己的大數據平臺,這些大數據平臺都包含了類似現在數據中臺的功能,都是解決企業數據能力的抽象、共享與復用的難題。 其中,今年9月登陸納斯達克的Snowflake,其實做的就是大數據平臺中的一個細分層:數據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