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解體,明面上學界都認為是美蘇爭霸、經濟封鎖而導致的國家崩盤和體系崩潰。
事實果真如此?
未必!
從美國中央情報局元老艾倫·杜勒斯曾說過的話就可知,蘇聯的解體,箇中緣由還真遠不止此。
杜勒斯曾說:「如果我們教會蘇聯的年輕人唱我們的歌曲並隨之舞蹈,那麼我們遲早將教會他們按照我們所需要他們採取的方法思考問題。」
最後的結果,蘇聯果然解體了。
且全蘇聯大部分人都未曾怎麼反抗,尤其是各加盟國中的年輕人們,他們除了拿著伏加特、唱著美國的歌,沉浸在瓜分蘇聯遺產浪潮的歡樂中外,便是對美式價值觀歡欣鼓舞。
這就是美國文化入侵的力量。
就連加拿大、韓國、法國等美國傳統盟友,儘管知道美國文化入侵的巨大危害性,但即便是強烈反抗,都無濟於事。
那麼,美國是怎麼做到的呢?
■01■→何謂文化滲透
當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各種文化相互交織、影響,世界變得更加活力而多姿多彩。
尤其是互聯時代,影視、音樂、傳媒及文化產品的交互變得更加頻繁,且隨處可見。
不過,這一背景下,卻成了強勢文化滲透的土壤。
所謂文化滲透,是指懷著顛覆與控制目的的文化滲透者,旨在以傳媒、跨國公司等為載體,向別國推行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從而達到既攫取經濟利益,又同化其行為範式的目的。
這樣的目的,旨在顛覆、控制他國。
如美國,就控制了全球75%電視節目和60%以上廣播節目的生產製造和運作。
每年,美國廣電節目,其全球發行量就達到了30萬小時,許多國家的美國節目已佔到了60%—70%。
有的甚至已佔到80%以上。
而美國自己的電視節目中,外國節目僅佔1%—2%。
此外,美國電影現已佔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佔據世界電影市場總票房的三分之二。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電影市場幾乎被美國電影所壟斷。
這一行為,明面上美國只為利益。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文化產品每年出口額高達達600多億美元,甚至超過航天航空和電子產品的出口額。
但除此之外,美國卻通過這一形式,不斷輸出美國價值觀、美國文化和美國行為範式。
這就是文化滲透。
其滲透的目的,就是在全球不斷「布道」「美國意識形態」,及其生活方式。
其目的,就是宣揚西方社會制度並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論」。
以此同化和改變被滲透國家特定群體。
如公知、商人和年輕人。
通過這些形式,不斷洗腦。
以圖改變特定對象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以達到培育親美國和認同美國,甚至是膜拜美國的目的。
■02■→文化滲透的欺騙性
而文化滲透這一生態,美國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是因為「文化生滲透」不但具有隱蔽性、欺騙性,且更容易得到合理定義。
比如,有人認為:「人類一切文明的優秀成果都是值得欣賞與認同的」。
這句話錯?
當然對。
所以,美國這樣的國家就更能肆無忌憚地進行這樣的文化滲透,且樂此不彼。
因為,美國文化被不少人認為是全球優秀文化代表。
所以,在這一外衣隱飾下,美國不斷在全球布道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範式,以達到親美和同化目的。
同時,藉助這一模式,美國不斷侵蝕、顛覆被滲透區域的本土文化、民族傳統和人們的價值觀。
如通過傳媒、影視、動漫、音樂、網際網路、書籍、刊物等形式,使廣大觀眾和讀者耳聞目染,「推行其「西方中心主義的各種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理論」。
■03■→蘇聯解體與「內外協同」
強大的蘇聯為何一夜之間就倒塌了呢?
如此體量的超級大國,經濟崩潰?還是社會崩潰?
在經濟上,理論上如此大的國家體量,還有何經濟危機不能內部消化?而對社會的控制,蘇聯有著強大的國家機器。
可蘇聯還是說倒就倒塌了。
究其原因,西方的「和平演變」某種程度上乃是最關鍵因素。因為,蘇聯解體最重要的不是經濟社會等問題,最關鍵的是人的問題。
也就是說,蘇聯解體——是蘇聯內部人員和西方勢力協同推進的結果。
而人,最為關鍵的,莫過於備受爭議的戈巴契夫。
許多學者認為,戈巴契夫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手培植起來的代言人。蘇聯在他的帶領和主導下一步步走向解體。
對此,俄羅斯自由民主黨領導人弗拉基米爾·日裡諾夫斯基就曾說過:「蘇聯解體,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和平演變』,在蘇聯培育了大量美國的代言人。」
因為,此前戈巴契夫在祝賀時任美國裡根政府國務卿喬治·舒爾茨百歲生日時,曾毫不隱晦地公然稱:「我們的共同努力,是結束冷戰的轉折點」,
可見,戈巴契夫的「心性」,終於在此後無法追訴的歷史語境下,自我透露出來的「行為自覺」。
而美國對全世界的「和平演變」,這已是公開的秘密。
如「稜鏡計劃」就是美國為了監測各國政府而存在的。
■04■→法國的覺醒
讀過《最後一課》的人們都知道,法國對自身文化的執著,是任何民族都難以企及的。
面對日耳曼的語言消滅政策,《最後一課》體現了法國對自己語言的堅守和熱愛。
而在美國文化入侵上,法國也表現得十分強烈。
在反制美國文化入侵,尤其是在電影業上——法國號稱歐洲電影業「最可靠的碉堡」。
比如好萊塢影片《侏羅紀公園》在法國上映時,引起的「恐龍熱」讓法國文化產業受到劇烈衝擊。
隨即,巴黎文藝界和社會輿論對這股「恐龍熱」發起了強烈的抗議風潮:一批著名影星衝進巴黎聖日爾曼大街的幾家電影院,搶出《侏羅紀公園》的拷貝在街頭焚燒;電影工作者還在艾菲爾佚塔下示威抗議好萊塢的「入侵」。
此外,法國評論家評論:「美國電影就像這些恐龍一樣正把其利爪伸向『世界公園』。長此以往,我們的文化將面臨絕滅的危險!」
據統計,當時在法國電視屏幕上,從美國進口的廉價節目:巴黎6個頻道每年播放1300部影視作品,其中1000部來自美國。一部長達上千集的連續劇《達拉斯》在法國各臺競相播放,屢演不衰。
由此,法國一位電視評論家憤憤地說:「正是《達拉斯》扼殺了法國人的藝術創造力。」
美國文化如此洶湧入侵,衝擊了法國的民族文化傳統,引起了法國社會各界的警覺,紛紛發出了「拯救民族性」的呼籲。
比如,曾任法國文化部長的圖邦就曾公開說過:「我們需要的是文化多樣性,而不是一種方式的壟斷。」
隨即,法國對美國的文化入侵和滲透進行了堅強的抵制。比如加大美國影視作品及文化產業的審批,通過稅收調節等。
尤為突出的是,法國還將「文化例外」的主張寫進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
不僅如此,法國還和歐共體其他國家一道拒絕華盛頓關於歐洲取消對美國影視產品的「配額限制」和「自由貿易」的無理要求。
■05■→美國盟友的反抗
不僅僅是法國,就連美國盟友都開始警覺起來。
比如加拿大和韓國。
美國通過自己的「文化和產業」向全球滲透,美其名曰是「文化產業」、發展經濟、屬於貿易範疇,但本質上卻是將自己的觀念、目的和認知,隱喻在「文化產業」中,從而實現自己的文化奴役目的。
當這一模式逐漸在全球鋪開時,同樣遭遇其傳統盟友的反抗。
比如加拿大,就則直接頒布法令限制電影發行領域的外國投資。加拿大意識到,美國文化入侵的一個方式就是通過多策略貿易戰爭佔領電影市場份額。
由此,為面對美國文化的強勢入侵,加拿大則以法律形式,直接斬斷美國以「文化產業投資」實現文化入侵的渠道和橋梁。
同時,儘管韓國與美國明面上是「鐵桿盟友」,但韓國和美國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認識體系。
所以,韓國深刻認識到美國的「文化入侵」:不僅是攫取著世界各國的文化利潤,更在文化價值觀念等意識層面對各國進行著「軟」控制。
所以,韓國也採取了暗度陳倉的反制措施。
因為,韓國根本就沒有明面上直接硬抗美國的勇氣,所以,只能採取「民意」和「制度」形式,要求國內各大廣播電視、放映廳等,其播放量中,國產電影放映的時間及比例,必須達到一定比例,「以反制外國影視入侵」。
■06■→歐洲覺醒
由此,當美國文化肆無忌憚,且雄心勃勃地在全球實施「軟著陸」和「文化滲透」與控制時,同樣遭到了全球的反制。
其間,力量較為強大的就是歐洲。
在法國的帶領下,反制美國文化入侵,逐漸達成歐洲「共識」。
尤其是在歐共體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歐共體採取了絕不妥協的立場。
比如法國代表在參歐盟與美國貿易談判時指出:「如果文化產品提交關貿總協定解決,那麼10年後我們的所有影視節目將會被美國所包攬。」
由此,在法國的倡導下,歐盟不斷集中財力、人力和物力,打響了對美國「文化入侵」的阻擊戰。
如歐共體在1989年通過的指令,要求各成員國電視廣播中本國節目不得少於50%。
且歐洲委員會還不斷發布「綠皮書」,決定在歐共體內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歐洲影視產品。
「綠皮書」要求各國「鼓勵和支持影視工作者向世界展示歐洲人民的個性和創造天才」。
對於話劇、歌劇、交響樂和芭蕾舞等高雅藝術,政府也釆取措施予以積極幫助。
■07■→美國依然暗度陳倉
儘管遭到全球反制,但美國文化依然在強勢滲透。
尤其是在電影戰中,美國無疑是勝利者。
經專家研究,各國採取的貿易配額、關稅壁壘與政府補貼對美國電影入侵所起的作用甚微。
比如法國,儘管其反抗強烈,但其電影市場依然被美國好萊塢電影不斷蠶食:70年代,美國影片在法國電影市場上的佔有率為37%,到了80年代,已佔57%,如今這一比例已上升到58.7%以上。
原因在於,你有政策,美國則有對策。
一方面,美國則採取政治施壓、海外合資合作等手段,強化美國文化滲透的抗力。
另一方面,美國則通過「簡單配方」加速自己「文化產業」的「規模效應」。
比如,美國電影製作思路極為簡單,在研究觀眾趣味與需求情況下,在其電影中加入各種觀眾喜愛的戲劇成分。
這一模式,宛如中草藥配方一樣,拼盤出一部浪漫的騙局電影,或者乾脆直接模仿、拷貝票房收入高的經典電影,只要票房有保證,這種模仿、拷貝就可以一直進行下去。
比如迪斯尼動畫片系列,《可敬的朋友》《三騎士》《唐老鴨》等,都是極其簡單的「元素融入」。
此外,美國還加大其流行音樂、出版產業等的強勢發展。
在這雙重模式下,美國以其強勢政治和對全球的經濟控制力,其文化對全球的滲透不但未能形成有效的阻擊。
甚至於,越阻擊而滲透得越劇烈。
而進形成與其軍事霸權、經濟霸權並駕齊驅的文化霸權。
■08■→文化霸權下的文化統治
如今,在全球一體化下,美國的文化霸權不僅為其對全球的經濟控制提供支撐,甚至還對其軍事霸權提供輿論基礎。
比如,美國在入侵伊拉克、阿富汗和掣肘中東戰略中,其第一步就是開動強大的文化工具對全球布道,從而實現其攻打伊拉克、阿富汗和制裁伊朗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目的。
其目的,即便美國這些行為給充滿赤裸裸的顛覆與侵略性,其文化霸權則為其負面因素消去了大半。
所以,時至今日,美國毀滅伊拉克薩達姆政權、顛覆利比亞卡扎菲政權、推翻塔利班政府,以及由此犯下的對平民的戰爭罪行,都未曾收到全球輿論的多大譴責。
這就是文化霸權以及文化控制的力量所在。
那麼,何謂文化霸權?
文化霸權,英文為:cultural hegemony,hegemony,是指一個集團通過文化等形式,以強勢手段控制另一個集團的意識形態及文化,從而實現行為支配的目的。
也即通過自己的文化輸出,將自己的認知、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強勢植入利益集團的價值體系中,以改變並顛覆對己不利的一切文化因子,從而實現自己的文化控制。
如今,不管是在歐洲、非洲、南美洲及亞洲等地,美國的價值觀和認知模式無處不在。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條件下。
幾乎美國價值觀呈一片倒模式。
這就是美國的文化控制。
■09■→小結
綜上,我們可知文化滲透除了在西方社會內部有著不可調和矛盾外,其模式同樣成為發達國家滲透其他區域的「共同模式」。
比如歐盟,所謂的「五眼聯盟」,以及「共同價值觀聯盟」,都在通過自己的文化產業實現對本國有利的「文化認知」。
除了美國模式外,歐盟也通過「歐盟標準」,不斷將自己的文化滲透到全球其他區域;還有日本的漫畫,「五眼聯盟」的「共同價值觀」,就連韓國、印度等國家,都將自己的文化以「電影」等形式不斷輸出到他國,從而形成對己有利的文化環境。
當前,在全球化「文化滲透」模式下,世界正呈「世界大同」模式。
這一模式,直接導致一些弱小國家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並被顛覆、同化和取代。
那麼,弱小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在這一態勢下如何保護好自己的文化元素、符號及其價值觀和傳統呢?
因為,文化無貴賤,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這,不僅是弱小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世代課題,更是我國當下必須應對的課題。
從蘇聯解體,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和敘利亞等國家的毀滅與混亂就可知,西方文化滲透的目的,已經上升到肢解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對於我國,俄羅斯政治家弗拉基米爾·日裡諾夫斯基就曾指出,現在中國有數百萬上千萬人到海外留學,這些人,西方都會選擇親近他們的人進行培養,尤其是年輕人,更容易被政客們洗腦,從而培育自己的合格代言人。
儘管這僅只是一家之言,但絕非所言非虛。
縱觀我國當下,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始,儘管有「中學為體」為前提,但其結果卻是呈現出「凡是外國的都好」的崇洋媚外的文化認知系統。
在這一系統中,凡是東西總是進口的好,凡是學校總是國外的好,凡是方法、方式總是外國的科學……
就連一場新冠疫情,即便西方疫情泛濫到7000多萬,死亡近170萬,居然有公知在我國的那段「至暗時刻」,公然書寫「武漢日記」大肆數落、詬病和鞭笞我國的全民成功抗疫。
剛回來的嫦娥五號登月儘管取得巨大成就,卻有人冷嘲熱諷稱美蘇幾十年前就做到並帶回了300多公斤的樣品,而我們卻僅只帶回了近2公斤就飄飄然的冷嘲熱諷。
這不僅是文化與認知的悲哀,更是文化的自我頹廢。
由此,堅定自己的文化信仰,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不僅是我們的重要任務,更是我們面臨的刻不容緩。
因為,面對「文化滲透」,儘管加拿大、韓國和法國強烈反抗,甚至是哭泣都無效,這不僅是一大警示,更是一大啟示。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