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慧山是濟南人都知道的一座山,它和老濟南的三大風景名勝區之一的千佛山隔著一條路,隨著文化旅遊業的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大千佛山風景區的一部分。
濟南的城市發展,讓佛慧山從城外走到了城內,它成了濟南人鍛鍊休閒健身的好去處,也是鬧市區的清幽之地。
佛慧山,看名字,就知道一定和佛教文化有關係。不錯,佛慧山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山下建有寺廟,名佛慧寺,山名由此而來。到了明初,濟南府城內的開元寺被官府徵用改為府署,僧眾遷移於此,改稱開元寺。寺廟三面環山,周圍松柏蒼翠,是修心養性的寶地。後來逐漸沒落,現僅存遺址。
寺廟沒有了,但遺址周圍崖壁上的歷代摩崖刻石仍依稀可見,「巖德猶龍」、「山高水長」雄渾遒勁,透著一種剛柔並濟的美。讓人覺得可惜的是,許多開鑿於唐代的佛教造像都已損壞,令很多遊人駐足於此扼腕嘆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甘露泉,靜靜地坐落於山崖一角,長年流水不幹,據說水質清冽甘甜,當年僧人在這裡取水做飯,現在遊人至此只能想像千百年前的場景。
佛慧山還有一個名字,老濟南人叫它「大佛頭山」。大佛頭山的名字來源於佛慧山山陰的摩崖巨佛頭像,大佛頭像高近8米,寬4米,開鑿於北宋景佑二年,即公元1035年,距今已近千年,天氣好的時候,從山腳下很遠處就可以看到它。為了保護佛像,後人依山就勢修築了拱形佛龕,清代同治年間書法家、進士、濟南歷城人張英麟題寫匾額「大雄寶殿」,字體莊重典雅,為人稱道。
從大佛頭沿山間棧道西行不遠,便可以看到黃石崖造像,黃石崖造像開鑿於北魏時期,前後歷經十七年,距今近1500年,是山東省存留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群,千年風雨,雖然多數造像已是殘頭斷臂,但它們見證了佛慧山及濟南周邊佛教文化的興起和發展,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
佛慧山不但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而且自然景色秀麗。新修建的千米畫廊沿懸崖蜿蜒起伏,非常壯觀,一路走來,松柏相伴,觀景臺居高臨下,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山間供遊人休憩的小亭古樸典雅,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
若是晴天,登臨佛慧山頂,濟南市區的繁華景象,盡收眼底。但是,在陰雨天氣爬佛慧山,遊人如織的場景不見了,自有另一番美妙的感受。
夏日的一個星期天,我和幾個爬山愛好者驅車50公裡再次來到佛慧山,天空中飄著毛毛細雨,沿登山路一路前行,偶爾可以碰到幾個上山下山的人。空氣很溼潤,祛除了夏天的焦躁,心情大好。
一座小亭子下,傳來了悠揚響亮的薩克斯聲,一位老先生正在陶醉地吹著自己喜歡的曲子,他腳上穿的紅鞋子與周圍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特別引人注目。看到有人圍過來觀賞傾聽,吹薩克斯的老先生更起勁了,圍觀的遊人不時鼓掌發出喝彩聲。一曲吹罷,我們要繼續趕路,老先生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上山慢行,下山請你們吃飯啊!」我們齊聲說謝謝。
薩克斯聲再度在山谷間飄揚,我們繼續前行。在一個拐彎處,我們偶遇了一位清潔工,看樣子大約60來歲,趁同行的趙兄去衛生間的空隙,我和這位老實的清潔工攀談起來。他慢悠悠地對我說:「現在這一行沒人願意幹,工資低不說,太辛苦了。為了搭班車到山上,早上五點鐘就得起來,有時連早晨飯都來不及吃,一直到下午五點才能下班,中午飯就在山上湊合著吃,當中沒有時間休息。更主要的是,幹這一行叫人瞧不起,有些人認為我們髒,遠遠地躲著走。但沒辦法,總比在家閒著強。」聽了他的話,我默然不語。之前我曾和趙兄聊起過退休之後幹什麼的話題,因為經常爬山的緣故,我們一度對山上的清潔工作挺感興趣,認為退休後到山上做個清潔工不錯,每天都能爬爬山,還能呼吸新鮮空氣,經過和這位清潔工的一番閒聊,才知道,原來他們竟有這麼多的心酸和無奈。
生活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也沒有想像的那麼糟,只要堅持和努力,都能過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