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⑧——回歸亭成長記

2020-12-14 澎湃新聞

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⑧——回歸亭成長記

2020-08-26 13: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用老照片講述光明好故事,用好故事傳播光明好聲音。請收看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系列節目⑧——回歸亭成長記。

1997年夏 ,回歸亭由深港漁農屆群賢捐資興建,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先生題寫亭名,立亭於此,紀念香港回歸祖國。

97級登頂臺階,紀念1997回歸年,回歸亭寄託著海外僑胞對祖國的深深眷戀。

2019年光明區以回歸亭為核心,重新打造主題公園,回歸亭紀念公園成為深圳首個香港回歸文化主題愛國主義教育公園。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回歸亭上憶回歸 深港同胞聚光明
    在港澳同胞的倡議下,興建了意義深遠的回歸亭,紀念香港回歸祖國,並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題寫亭名。1998年1月,回歸亭正式落成,成了光明一道獨特的風景。1998年1月,深港漁農界代表和各界嘉賓雲集光明農場大博山,參加香港回歸亭落成典禮。
  • 深圳特區40年 | 融入世界同成長——招商局助力深圳聯通世界、走向...
    原創 百年招商局 百年招商局 來自專輯深圳特區40年核心提示蛇口的故事,也是深圳的故事;招商局邁向世界一流,更離不開與深圳的共同成長。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繼往開來的重要節點上,百年君在「深圳特區40年」欄目奉上數篇特別報導,今日推出第二篇。中國推進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中國打開大門、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進程。對外開放是深圳經濟特區自成立便擔當的重大使命,可以說,深圳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
  • 光明區舉行「回歸亭紀念公園」開園儀式
    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致辭中希望各位居港鄉親和港籍企業家厚植家國情懷,秉持愛國愛港愛鄉的宗旨,堅定不移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兩地經濟社會的交流與合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立足「全市樣板」,打造回歸亭紀念公園 據光明街道主要負責人介紹,1997年夏,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深圳、香港兩地漁農界捐資在深圳市歸僑聚居地光明農場的大博山頂興建回歸亭,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題寫亭名,並安排栽種1997棵荔枝樹形成「回歸林」。
  • 回歸亭紀念公園在光明區開園
    據光明街道主要負責人介紹,1997年夏,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深圳、香港兩地漁農界捐資在深圳市歸僑聚居地光明農場的大博山頂興建回歸亭,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題寫亭名,並安排栽種1997棵荔枝樹形成「回歸林」。
  • 光明區回歸亭紀念公園昨日開園
    光明街道主要負責人介紹,1997年夏,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深圳、香港兩地漁農界捐資在深圳市歸僑聚居地光明農場的大博山頂興建回歸亭,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題寫亭名,並安排栽種1997棵荔枝樹形成「回歸林」。
  • 光 明 的 光
    立在更遠一點的山頂上的,是銘記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回歸亭公園,落日映照,回歸亭金頂飛簷,像是浮在一片亮光的波浪之上。  城市叢林裡突然遇見這片綠野,確是有些興奮與訝異。這是抵達深圳市光明區的初印象。一個陌生的地方,記憶也伴隨著味道而留存。第一頓飯就記住了光明三寶:乳鴿、甜玉米、牛初乳。三塊飲食招牌,講述著這片土地不同尋常的個性與來歷。
  • 我們40,深圳生日快樂!特區同齡人「陽光班級」啟航
    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日子。四十年風雨兼程,四十年砥礪奮進。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生於1980年,與特區同齡,今年也是他們的40歲不惑之年。活動於今年3月開始策劃,5月13日開啟全球報名通道,徵集1980年出生、在深圳生活10年以上的「我們40」目標人物。這份特別的「尋人啟事」發出後,吸引了國內外400多位特區同齡人報名,晶報記者兵分多路採訪發布的相關報導40篇(含視頻報導),講述了40個人物成長奮鬥的深圳故事,全網總閱讀量超過2000萬人次。
  • 40名人才,40句祝福,深圳人才同賀特區40歲生快!
    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40周歲生日。40年城市蝶變,創造世界奇蹟;40年創新不息,書寫壯麗史詩;40年人才驅動,厚植髮展沃土。今天,「人才深圳」特別邀請了各年齡段在深工作的40位人才為深圳送上祝福寄語,衷心祝福特區生日快樂!共同致敬特區成立40周年!
  • 【特區40年•徵文】「深」愛你,「華」彩人生
    編者按: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開拓奮進,40年滄桑巨變,無數龍華人用心血、智慧和拼搏的汗水澆灌龍華這片熱土,推動中軸新城建設,為深圳特區發展貢獻力量。為講好40年來特別是建區以來龍華發展的故事、龍華人成長的故事,振奮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精氣神,今年6月,龍華區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啟動了「我與龍華共成長」徵文活動,面向區內外市民徵稿,共收到應徵作品150篇。
  • 40年,我與經濟特區共成長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正式設立。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場」和「窗口」,經濟特區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40年篳路藍縷、艱辛探索,一家家特區企業、一批批特區建設者勇立潮頭,披荊斬棘闖新路,讓邊陲小島、落後漁村走上了世界舞臺。&nbsp&nbsp&nbsp&nbsp「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 創新進取與特區共成長 邁瑞醫療李西廷獲深圳市「40周年40人」表彰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市委、市政府發布《關於表彰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的決定》,對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40位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進行表彰
  • 深圳40年企業成就|深圳特區40年:創想同行,華僑城的變與不變
    從深圳灣畔的一片灘涂之地起步,華僑城在35年的時間裡宏圖漫捲,逐漸成長為文化產業、旅遊產業、新型城鎮化、電子科技、相關業務投資等領域全面發展的大型央企。它的成長之路帶著特區特色和時代烙印,是獨具魅力的中國故事。
  • 晚潮丨滄浪亭記
    據記載,五代十國晚期,吳越王錢俶妻弟孫承佑,於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任中吳軍節度使,曾於滄浪亭營建別墅(一說廣陵王錢元璙池館)。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集賢院校理蘇舜欽在汴京遭貶謫,翌年流寓吳中。見孫氏棄地約六十尋,以四萬錢買入。在北面靠水築亭,命名「滄浪亭」。
  • 光明的光
    深圳市光明區回歸亭紀念公園 資料圖片【新新中國】 餐廳有一面闊綽的落地窗。立在更遠一點的山頂上的,是銘記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回歸亭公園,落日映照,回歸亭金頂飛簷,像是浮在一片亮光的波浪之上。城市叢林裡突然遇見這片綠野,確是有些興奮與訝異。這是抵達深圳市光明區的初印象。一個陌生的地方,記憶也伴隨著味道而留存。第一頓飯就記住了光明三寶:乳鴿、甜玉米、牛初乳。三塊飲食招牌,講述著這片土地不同尋常的個性與來歷。
  • 滄浪亭裡的《浮生六記》
    因為是《浮生六記》,因為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  《浮生六記》的流行是必然的,有點眼光的作家和製作人都可以預見到。蘇州作家朱文穎曾以這個故事寫過小說。之前有過京劇、越劇、黃梅戲和話劇版本。同名電影則是著名導演費穆的作品,拍攝於1947年。男主角是蘇州的舒適,女主角是上海的沙莉。《浮生六記》就像是一個樸素而美麗的夢境,誰都想被嵌入進去夢一場。
  • 【特區40年 央企共奮進⑫】中國海油:40年情緣見證「深圳速度」
    編者按 40年前,黨和國家作出興辦經濟特區這一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40年來,廣大中央企業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緊抓發展機遇,以紮實舉措全面助力特區高質量發展,與特區共成長、共奮進。
  • 廣東多地燈光秀致敬特區40年
    原標題:廣東多地燈光秀致敬特區40年   26日,汕頭特區40周年燈光秀在市區時代廣場上演。張偉煒 攝   廣州塔亮燈點燃夜空,為特區40周年慶生。   以天為幕,以光為景。在深圳,無人機表演與背景燈光秀以《源》為序,依次演繹80年代《闖》、90年代《潮》、00年代《贏》、新時代《夢》等四個篇章。當晚7時起,深圳舉行「全城亮燈亮屏 為特區慶生」活動,全市樓宇電子大屏持續播出40周年宣傳片。   在廣州,珠江兩岸燈光璀璨如晝,造型多變、色彩絢爛的動畫燈光秀閃動在高樓大廈上,映射進波光粼粼的珠江水中。
  • 《滄浪亭記》背後的故事:魏建功在臺灣推行國語始末
    近日,筆者有幸尋獲一篇魏建功在臺灣推行國語期間的文章,其刊載於一本名為《滄浪亭記》的書中,作為此書的題跋。該文是魏建功於1948年1月24日暫駐臺灣推行國語時,受其同事張宣忱囑託而寫成的。王一民書《滄浪亭記》魏建功(1901年至1980年),字天行,別號山鬼,江蘇如皋人。
  • ...事跡展播⑧ | 言傳身教話家風 ——記稠城街道勝利二區徐金福一家
    最美系列事跡展播⑧ | 言傳身教話家風 ——記稠城街道勝利二區徐金福一家 2019-11-21 1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明文化周末版:光明的光
    立在更遠一點的山頂上的,是銘記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回歸亭公園,落日映照,回歸亭金頂飛簷,像是浮在一片亮光的波浪之上。深圳市光明區回歸亭紀念公園 資料圖片  城市叢林裡突然遇見這片綠野,確是有些興奮與訝異。這是抵達深圳市光明區的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