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5 09:20 來源:聯合早報 編輯:張方翼
他說:「經營單店的話,客單價(per customer transaction)必須低,也就很難有很高的毛利或營業額。再說,到國外投資要從原地帶來管理團隊,以減少需要磨合的時間。開單店,成本相對高,很難帶團隊來。」
王國安也說,不少臺資連鎖企業到上海投資主要是要「打品牌」、「練兵」,希望在當地把品牌打響後能在大陸其他城市賺到錢。許多臺資連鎖企業也都在臺灣「經過市場的洗鍊」,希望在前期競爭還沒那麼激烈的時候,取得領先和市場規模優勢,從而維持高毛利。
至於85度C的發展,王國安認為是它能在「成熟的市場裡面找到藍海策略」:「有很多人認為,開發新的市場就沒有競爭者,但有另一些是要在成熟市場裡面找個新的定位,不管是價格定位還是產品的定位。」
他說,在過去10多年來,臺資企業如馬哥孛羅和克莉斯汀連鎖麵包店,養成大量喜歡吃麵包的上海人;元祖等培養了喜歡吃蛋糕的人,而星巴克則養成喜歡喝咖啡的上海人,只要進駐的舶來品素質好、便宜、店裡氛圍歡樂又高級,就不難吸引消費者。
然而,諸如上海的服裝等卻又略嫌「太成熟」,令連鎖企業不容易分一杯羹。王國安留意到,近幾年也只有目前還沒有進駐新加坡的日本的優衣庫(Uniqlo)、瑞典的H&M和法國的C&A等,比較受上海消費者歡迎。
他也認為,臺北的誠品書店除非能發展出有「高附加價值的東西,否則毛利不高進駐上海是個問題」,但在人文氣息比較濃的北京或許成功的機率比較高,而宜家(Ikea)已經在大陸培養了「好多人喜歡用簡潔組合的東西」,大陸又沒有一個能滿足消費者這方面需求的品牌,他因此希望在臺灣經營居家用品的企業能進駐大陸。
王國安感慨:「問題是,臺灣的零售市場太競爭了,做的人無暇他顧,沒有多餘的資源和人員到大陸來。」
臺資到大陸發展
形勢一片大好
儘管如此,他認為在大陸強調創造內需的當下,臺資和其他外資企業到大陸發展還是「形勢一片大好」。
臺灣連鎖加盟產業商務中心目前正在探討如何為要招商的房地產項目和要找好商鋪的連鎖企業,提供對接的平臺,希望當數十個品牌一起入駐新的商業項目時,能夠帶動其人氣。
商務中心也正著手於崑山設立產業基地,希望把連鎖產業的上下遊企業(如供應商、銀行和設計公司等)齊聚一堂。
進駐大陸市場三要素
*要引進不容易被複製的東西
*要有龐大的資金、標準的流程、能幹的團隊與人才
*要了解大陸市場需求,可開發新市場,也可在成熟的市場裡找到「藍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