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溼地公園組織親子家庭參加觀鳥活動。信息時報記者陳引攝 (資料圖片)
大洋網訊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地處南嶺山地向珠江口過渡地帶的廣州,溼地類型十分豐富。全市溼地總面積79284公頃(未含水稻田),佔國土面積的10.7%,是嶺南水鄉桑基農業溼地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廣州溼地公園建設緊密結合治水工程,通過大力建設或恢復溼地,擴大溼地保護面積,在治汙治水中促進溼地自然生態和陸地生態系統恢復,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溼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同時,通過「野生動物進城」示範點建設,提高溼地生物多樣性。截至2017年5月,廣州溼地公園總數達到19個,其中,國家級溼地公園2個。隨著溼地公園建設面積的擴大和設施的不斷完善,野生動物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一些野生動物更是在此安家落戶、生兒育女。
海珠溼地 鳥類從72種增加到162種
「到海珠湖公園『打鳥』去。」近來,隨著遷徙而來的候鳥的增多,不少攝影愛好者呼朋引伴到海珠溼地一帶拍鳥。這些人就是傳說中的「打鳥人」。「打鳥」不是狩獵,而是攝影愛好者對野生鳥類攝影的慣用語。
據了解,在海珠溼地的建設過程中,有關部門一邊改善水質一邊開展「野生動物進城」示範點建設。前者通過開展水網聯通、水系清淤、管網截汙、「食藻蟲」水生態修復等工程,在溼地水域恢復珠江自然潮汐動力,區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2011年相比,V類水質的比例下降45.5%,並出現了優良水質斷面(I—III類)。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營造,給動植物一個舒適的棲息之地。後者則是通過放養野生動物,一方面讓放養的野生動物安家落戶、生兒育女,一方面吸引遷徙的野生動物來此落戶。
監測數據顯示,海珠溼地現有維管束植物602種,動物311種,其中鳥類新增90種,達到了目前的162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3種,廣東省級保護鳥類19種),佔廣州市鳥類總數的64%;魚類36種,基本涵蓋珠江水系魚類種群,較2012年分別增長125%和112%。
據介紹,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是全國首例「只徵不轉」生態建設項目,被國家林業局列為重點建設的國家溼地公園,並於2015年12月31日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同意通過試點建設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溼地公園。
灣咀頭溼地 試點生物鏈已初步建立
打開簡易的柴門,一路向試點核心區進發,沿途會看見各種各樣的鳥兒,或驚飛,或悠閒覓食,或獨立枝頭左顧右盼……據了解,這些鳥,有水鳥,像夜鷺、蒼鷺、鸕鷀、青腳鷸等,也有林鳥,像白頭鵯、紅耳鵯和黃臀鵯等各種鵯鳥。
灣咀頭溼地公園是廣州「野生動物進城」示範點之一。2010年,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調查團隊在該試點實地調查發現,放飛一年以後,試點區的鳥兒種類為30~40種,數量在近千隻。2011年他們再次進行調查,種類已增加到近60種,數量達到2000餘只。比數量和種類增加更重要的是,該試點的生物鏈已初步建立。據介紹,這個生物鏈的最頂端是老鷹、鳶等猛禽和野貓,其下是鷺、野雞、小鳥等,再下是魚、蝦、蟹、蟲等,最下端的是植物和各種浮遊底棲生物。
由於灣咀頭溼地尚在建設中,目前不對外開放。市民和觀鳥愛好者只能在外圍觀鳥,預計明年會專門劃出一塊觀鳥區域。據介紹,正在升級改造的灣咀頭溼地公園分為保育區和開放區,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兼具遊賞、觀鳥、宣教、科研等功能,預計整個工程在2018年完工。
未來規劃 構建溼地公園網絡
據了解,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大力構建溼地生態保護體系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綠色生態水網建設的意見》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廣州市將進一步構建水網溼地連通、景觀特色鮮明的溼地公園網絡。
一是大力推進多類型、多層級、多功能的溼地公園建設,努力構建水網溼地連通、景觀特色鮮明的溼地公園網絡。優先在生態區位敏感、汙染嚴重的水網地區加快建設溼地公園。
二是開展溼地保護小區劃定,保護小塊狀重要溼地生境。
三是重點結合溼地公園建設和河湧綜合整治工程,大力開展城鄉溼地生態修復。
四是繼續加強各相關部門溼地資源調查、監測和科研支撐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廣州市溼地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同時,深入開展溼地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溼地保護意識。
撰文/信時記者黃熙燈、通訊員穗林園宣
攝影/信時記者葉偉報、通訊員穗林園宣(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