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東南端,東接武漢,南臨嶽陽,系武漢城市圈觀察員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成員單位,仙洪新農村試驗區建設主戰場,正在建設中的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全省第二批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此外,洪湖還是第二批新農保、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市和全省第一批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縣市。全市國土面積2519平方公裡,下轄20個鄉鎮辦區,擁有2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級協作共建開發區和1個AAAA級生態旅遊度假區。
洪湖市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示範縣(市)、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市)、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北省平安縣市、湖北省水產大縣、湖北省優勢農產品建設先進縣(市)、湖北省雙擁模範城市、湖北楹聯文化城市、湖北省園林城市、湖北省衛生城市、湖北省基層黨建先進縣(市)、湖北省文明城市等多種榮譽稱號,正在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06.1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42.62億元,財政總收入15.83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55億元。
湖北省東部地圖
可以用五句話二十個字基本概括我們洪湖市的主要特徵,即:著名老區、百湖之市、水產之都、旅遊勝地、工業新城。
——著名老區。洪湖境內的瞿家灣鎮是湘鄂西根據地的首府。1951年6月,經省政府報國(政)務院批准,將漢陽、沔陽、監利、嘉魚各劃出一塊,建立洪湖縣。1987年7月撤縣建市。
荊州市地圖
——百湖之市。洪湖市以境內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市內共有大小湖泊102個,擁有水面百餘萬畝,其中洪湖大湖水面53萬畝,是目前全球水質優良的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是我國重要的溼地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湖北之腎」。2006年,在十一屆世界生命湖泊大會上,洪湖獲得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
——水產之都。全市淡水養殖面積逾80萬畝,年淡水產品總量50萬噸左右,居全國縣市第一。水產業產值佔大農業比重、水產業為農民提供的純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比重均超過65%,居全省首位。全市已經形成4個水產專業鄉鎮和10個水產養殖大鎮。以洪湖清水大閘蟹、德炎小龍蝦、華貴泡藕帶、野蓮汁為代表的一批洪湖水產品牌享譽國內外市場。「洪湖漁家」生態魚品牌作為全省三大水產品牌正面向海內外推介。洪湖水產品加工園是湖北唯一的省級水產品加工示範園區。洪湖還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商品油、速生豐產林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和「人間天堂」的美譽。
——旅遊勝地。洪湖擁有溼地生態、紅色旅遊、三國文化、地熱溫泉、美麗鄉村等豐富的旅遊資源。洪湖為全國第七、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泊,旅遊開發潛力巨大。洪湖藍田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原瞿家灣農業產業化經濟開發區經省政府批准更名為「湖北洪湖生態旅遊度假區」。洪湖旅遊區(瞿家灣鎮古街、藍田生態園、悅兮·半島溫泉)榮獲「靈秀湖北十大旅遊新秀」稱號。境內還有著名的三國烏林古戰場和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出生地黃蓬山等眾多歷史遺蹟,有待深度開發。
荊州市地圖
——工業新城。全市工業經濟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三區」雛形和六大產業。「三區」即: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洪湖市新灘經濟合作區、湖北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湖北府場經濟技術開發區;「六大產業」即: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食品及水產品深加工產業、健康醫藥產業、新技術新材料產業、電子電器產業、裝備製造產業。其中以府場鎮、曹市鎮為中心的石化裝備製造產業集聚企業百餘家,是全省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集群之一。
隨著政策機遇的綜合疊加和洪湖知名度、美譽度的進一步強化,隨著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和區位優勢的進一步凸顯,隨著「工業興市」戰略的強力推進和水產、旅遊產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工業園區的快速拓展和產業集群的不斷壯大,我市正步入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當前,洪湖市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堅持以「一主兩翼」為核心(「一主」是指工業,「兩翼」是指旅遊和水產),強力推進工業興市戰略,堅持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主抓手,大力實施「六大工程」,不斷做大工業、做活交通、做強水產、做優旅遊、做美城市、做實民生,全面建設富強洪湖、綠色洪湖,努力將洪湖打造成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水文明示範城市和江漢平原重要中等城市。
【概況】洪湖市現轄新堤、濱湖兩個街道辦事處,螺山、烏林、龍口、燕窩、新灘、峰口、曹市、府場、戴家場、瞿家灣、沙口、萬全、汊河、黃家口14個鎮,老灣回族鄉1個鄉,大同湖、大沙湖、小港3個管理區(農場)共20個鄉鎮辦區和洪湖經濟開發區(託管7村),下轄32個居民委員會、233個村民委員會;272個居民小組、2742個村民小組。全市國土面積2519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64.2千公頃。
洪湖市地圖
國民經濟平穩增長。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15億元(現行價),比上年的278.26億元(四經普修訂數)增加27.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3.26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97.88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125.01億元,增長9.5%。第二產業增速超過第三產業增速,成為我市增速最快的產業。此外,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8.2:31.3:40.5(四經普修訂數)調整到27.2:32.0:40.8,第二和第三產業佔比分別上升了0.7和0.3個百分點,第一產業下降了1.0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上年的34383元(四經普修訂數)提高到37946元。
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品價格上漲3.3%,漲幅比上年上升1.5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8.1%,漲幅比上年上升7.0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價格上漲0.9%,漲幅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居住價格上漲2.8%,漲幅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
勞動就業形勢較好。全市新增城鎮就業7548人,登記失業率2.50%。
扶貧脫貧效果明顯。全年實現10個貧困村脫貧出列,3070戶、9468人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0.48%。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49.8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39.33億元,林業產值2.44億元,牧業產值11.45億元,漁業產值86.6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98億元。
糧食麵積總產均有下降。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2.99萬畝,比上年減少7.18萬畝,下降4.8%。全年糧食總產65.29萬噸,比上年減少3.42萬噸,下降5.0%。
棉花總產下降。棉花總產量2456噸,比上年下降15.0%。
油料總產基本穩定。油料總產量7.94萬噸,比上年下降0.6%。
畜牧業、漁業總體穩定。全年生豬出欄31.81萬頭,下降9.4%;家禽出籠430.72萬隻,增長11.3%;全年水產品產量39.23萬噸,增長0.1%,水產養殖面積86.25萬畝,下降0.3%。
工業生產持續增長。全市1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43.59億元,增長16.9%,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2.8%。其中44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7.79億元,增長12.8%。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2.62億元,佔GDP比重10.7%。
工業企業效益上升明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1.29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實現利稅15.34億元,增長17.6%。全部工業企業入庫稅金4.36億元,增長2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庫稅金3.31億元,增長34.7%。
建築業發展較快。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0.80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實現增加值14.30億元,比上年增長14.1%。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62億元,增長16.4%。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工業性固定資產投資48.56億元,增長13.9%。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較快。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9.75億元,增長22.7%。商品房銷售面積74.05萬平方米,增長13.5%。
消費品市場較繁榮,外貿增速較快。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10億元,增長11.8%。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49.47億元,增長18.1%。據海關統計,全市外貿出口總額9807.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0%。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64萬美元。
交通運輸、郵電業穩步發展。全市交通運輸和郵電業實現增加值10.25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市年末公路通車裡程3507公裡,比上年增加160公裡,其中等級公路3488公裡。武監高速全長94.79公裡全程通車,結束了洪湖城區不通高速的歷史。郵電業務總收入5.10億元。年末全市行動電話達到51.57萬部,固定電話3.62萬部,網際網路用戶達16.22萬戶。
旅遊業較快發展。全年旅遊人數69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5%。旅遊業總收入40億元,比上年增長14.3%。
財政收入支出增長明顯。全市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15.83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稅收收入12.9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全市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55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地方稅收7.68億元,佔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2.83%,比上年上升5.82個百分點。財政八項支出43.77億元,比上年增長7.5%。
金融機構存款貸款明顯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和貸款餘額分別為319.38億元和158.9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4.94億元和20.42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33.98億元,比年初增加27.07億元。全市金融貸存比49.76%,比上年高出2.72個百分點。
教育、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學校共90所,其中小學、普通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分別48所、40所和1所,另有特殊學校1所。全市在校學生7.79萬人。其中小學、普通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分別為4.44萬人、3.04萬人和0.28萬人。幼兒園76所,在園幼兒2.22萬人。
全市共有劇場、影劇院數4個,圖書館藏書8.81萬冊。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年末擁有醫院、衛生院29家,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2941人,比上年增加105人,各類病床3316張,比上年增加274張。
科技工作成效明顯。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家,納入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統計的企業66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10.65%,新增1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10家,在孵化器企業達到44家。完成技術合同登記6億元,專利獲授權總量129件,其中發明專利獲得5件授權。
人口平穩增長。全市年末戶籍人口91.32萬人,其中戶籍非農業人口36.92萬人,農業人口54.4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123人,出生率9.9‰,死亡人口3888人,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長率5.7‰。年末常住人口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74萬人,城鎮化率49.26%,比上年提高0.58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54元,增長10.2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83元,增長9.28%。
全市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提高。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8.39萬人,居民基本養老參保人數42.53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4.0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2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