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0年至1642年,明軍與清軍展開了歷時兩年的「松錦大戰」,清軍統帥皇太極採用了著名的「圍城打援」的戰術,將大明帝國萬裡長城上九邊重鎮的精銳,全部吸引出來,在錦州附近聚而殲之。此戰使明朝傾盡全國之力打造的十幾萬九邊精銳損失殆盡,至此明朝再也無力反擊。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在東北地區建立後金政權後,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正式向明朝宣戰,自此滿清與大明帝國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鏖戰。
1619年明軍與後金軍隊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展開大戰,結果後金以少勝多,大敗明朝與高麗,蒙古組成的約十一萬聯軍。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後金崛起,明朝衰落的轉折點,具有重要意義。也有人認為這場戰役使明軍在遼東的精銳盡失,明朝已經無力在抵抗後金。
實際上這場戰役並沒有使明朝在遼東的精銳盡失,但是這場戰役確實是個巨大的轉折點,使明朝從此由主動變為被動,對後金由戰略進攻變為了戰略防禦。雖然是如此,但是明朝在遼東還是具有相當的實力,特別是大明帝國苦心經營的萬裡長城上的九邊重鎮,擁有十幾萬精銳,以及先進的火器,足以拱衛京師,後金要想突破固若金湯的萬裡長城,十分的困難。
真正決定大明與滿清命運的戰役其實是「松錦大戰」,此戰清軍統帥皇太極,採用「圍城打援」的戰術,一戰就殲滅了明朝苦心經營上百年的「九邊」精銳,固若精湯的萬裡長城從此形同虛設,明朝再也無力抗衡滿清的進攻。
何謂「九邊」,九邊又叫九鎮,明朝九邊。為了防禦蒙古殘餘勢力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大明帝國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延萬裡的長城邊上先後設立了九個軍事重鎮,分別是遼東鎮,大同鎮,宣府鎮,太原鎮等,每鎮設總兵,負責幾百公裡的防線。明朝至永樂之後開始打造九邊,到嘉靖年間又增設兩鎮,史稱「九邊十一鎮」。九邊集結了大明帝國最精銳的力量,軍隊數量達十幾萬,依靠堅固的長城和先進的火炮,可謂是明朝北方固若金湯的防線。
公元1640年,清軍統帥皇太極在充分的吸取了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慘敗的教訓,決定不再採用強攻的戰術,而是圍城打援。將明軍從堅固的堡壘裡面吸引出來,一舉殲滅。
皇太極首先派大軍圍困錦州,清除錦州外圍的據點,並屯田種糧,一面逼迫明朝錦州的守將祖大壽投降,一面等待明軍前來救援,伺機殲滅。祖大壽立即向崇禎皇帝求援,進退兩難的明朝決定出兵救援。公元1641年,明將洪承疇,帶領王樸,吳三桂,唐通,白廣恩等九邊八總兵,步兵騎兵約十三萬,傾巢出關,兵發寧遠,解錦州之圍。
戰爭之初,雙方進入膠著,明將洪承疇穩紮穩打,戰事進展較為順利。可是明廷一再催戰,打亂了洪承疇的部署,不得已帶兵急進。清軍統帥皇太極聞訊,晝夜急行五百多裡,到達錦州外圍,出奇兵突襲塔山,一舉將明軍的糧草焚毀。明軍軍心大亂,清軍趁勢攻擊,明軍大敗,主帥洪承疇被俘,錦州守將祖大壽聞訊投降。此戰明九邊精銳損失殆盡,除了總兵吳三桂,逃回山海關,僅剩三萬殘兵。明萬裡長城固若金湯的防線,除了山海關吳三桂的三萬軍隊,再無一兵一卒,被清軍攻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此戰最為經典的可謂是「圍城打援」的戰術,倘若清軍不採用此戰術。繼續強攻,明軍依託堅固的城牆和威力巨大的火炮,將對清軍造成巨大的殺傷力,或許皇太極也會成為下一個努爾哈赤,只可惜清軍統帥棋高一著,大明帝國無力回天。
點關注,一起聊歷史,品人生,講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