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十三萬「九邊」精銳被一戰殲滅,只因中了一著名戰術!

2020-12-11 文史雜談

公元1640年至1642年,明軍與清軍展開了歷時兩年的「松錦大戰」,清軍統帥皇太極採用了著名的「圍城打援」的戰術,將大明帝國萬裡長城上九邊重鎮的精銳,全部吸引出來,在錦州附近聚而殲之。此戰使明朝傾盡全國之力打造的十幾萬九邊精銳損失殆盡,至此明朝再也無力反擊。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在東北地區建立後金政權後,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正式向明朝宣戰,自此滿清與大明帝國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鏖戰。

1619年明軍與後金軍隊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展開大戰,結果後金以少勝多,大敗明朝與高麗,蒙古組成的約十一萬聯軍。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後金崛起,明朝衰落的轉折點,具有重要意義。也有人認為這場戰役使明軍在遼東的精銳盡失,明朝已經無力在抵抗後金。

實際上這場戰役並沒有使明朝在遼東的精銳盡失,但是這場戰役確實是個巨大的轉折點,使明朝從此由主動變為被動,對後金由戰略進攻變為了戰略防禦。雖然是如此,但是明朝在遼東還是具有相當的實力,特別是大明帝國苦心經營的萬裡長城上的九邊重鎮,擁有十幾萬精銳,以及先進的火器,足以拱衛京師,後金要想突破固若金湯的萬裡長城,十分的困難。

真正決定大明與滿清命運的戰役其實是「松錦大戰」,此戰清軍統帥皇太極,採用「圍城打援」的戰術,一戰就殲滅了明朝苦心經營上百年的「九邊」精銳,固若精湯的萬裡長城從此形同虛設,明朝再也無力抗衡滿清的進攻。

何謂「九邊」,九邊又叫九鎮,明朝九邊。為了防禦蒙古殘餘勢力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大明帝國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延萬裡的長城邊上先後設立了九個軍事重鎮,分別是遼東鎮,大同鎮,宣府鎮,太原鎮等,每鎮設總兵,負責幾百公裡的防線。明朝至永樂之後開始打造九邊,到嘉靖年間又增設兩鎮,史稱「九邊十一鎮」。九邊集結了大明帝國最精銳的力量,軍隊數量達十幾萬,依靠堅固的長城和先進的火炮,可謂是明朝北方固若金湯的防線。

公元1640年,清軍統帥皇太極在充分的吸取了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慘敗的教訓,決定不再採用強攻的戰術,而是圍城打援。將明軍從堅固的堡壘裡面吸引出來,一舉殲滅。

皇太極首先派大軍圍困錦州,清除錦州外圍的據點,並屯田種糧,一面逼迫明朝錦州的守將祖大壽投降,一面等待明軍前來救援,伺機殲滅。祖大壽立即向崇禎皇帝求援,進退兩難的明朝決定出兵救援。公元1641年,明將洪承疇,帶領王樸,吳三桂,唐通,白廣恩等九邊八總兵,步兵騎兵約十三萬,傾巢出關,兵發寧遠,解錦州之圍。

戰爭之初,雙方進入膠著,明將洪承疇穩紮穩打,戰事進展較為順利。可是明廷一再催戰,打亂了洪承疇的部署,不得已帶兵急進。清軍統帥皇太極聞訊,晝夜急行五百多裡,到達錦州外圍,出奇兵突襲塔山,一舉將明軍的糧草焚毀。明軍軍心大亂,清軍趁勢攻擊,明軍大敗,主帥洪承疇被俘,錦州守將祖大壽聞訊投降。此戰明九邊精銳損失殆盡,除了總兵吳三桂,逃回山海關,僅剩三萬殘兵。明萬裡長城固若金湯的防線,除了山海關吳三桂的三萬軍隊,再無一兵一卒,被清軍攻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此戰最為經典的可謂是「圍城打援」的戰術,倘若清軍不採用此戰術。繼續強攻,明軍依託堅固的城牆和威力巨大的火炮,將對清軍造成巨大的殺傷力,或許皇太極也會成為下一個努爾哈赤,只可惜清軍統帥棋高一著,大明帝國無力回天。

點關注,一起聊歷史,品人生,講雜談!!

相關焦點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所種所戰皆非我所有,是個人都會有私心吧,自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軍民佔地等問題;加上後期的靖難之役的影響,王子守邊的事情,越發引起當朝者的重視;永樂大帝五次出徵漠北,造成的原有基礎的崩塌,所得戰果和傷財程度成反比,漠南諸衛所逐漸廢除或內遷只剩九邊重鎮。
  • 松山之戰明軍失敗的三大原因,讓清軍非常輕鬆地殲滅了明軍
    明軍失敗的原因很多,最關鍵的原因還是明軍在長期對清戰爭中,從來未在野戰中贏過,軍隊上下充斥著恐懼心理和失敗心理。而中樞卻不能正確看待明清兩軍戰鬥力上的差距,戰略指導上存在不切實際的速勝心理。一、洪承疇部署失誤。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所種所戰皆非我所有,是個人都會有私心吧,自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軍民佔地等問題;加上後期的靖難之役的影響,王子守邊的事情,越發引起當朝者的重視;永樂大帝五次出徵漠北,造成的原有基礎的崩塌,所得戰果和傷財程度成反比,漠南諸衛所逐漸廢除或內遷只剩九邊重鎮。
  • 沙場秋點兵:600年前大明九邊大閱兵,向世界展示軍事肌肉
    其實,早在600年前,大明帝國曾在距離朱日和幾百公裡長城一帶舉行過一場規模宏大、影響巨大的「九邊大閱兵」。明朝初年,由於大明王朝第一個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將蒙元趕回了草原,因此大明政府遭到其他地區蒙古政權以及親蒙勢力的敵視。為打破外交僵局,明成祖朱棣派遣陳誠出使西北,派遣鄭和下西洋,試圖打破外交困境。
  • 沙場秋點兵:600年前大明九邊大閱兵,向世界展示軍事肌肉
    其實,早在600年前,大明帝國曾在距離朱日和幾百公裡長城一帶舉行過一場規模宏大、影響巨大的「九邊大閱兵」。明朝初年,由於大明王朝第一個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將蒙元趕回了草原,因此大明政府遭到其他地區蒙古政權以及親蒙勢力的敵視。為打破外交僵局,明成祖朱棣派遣陳誠出使西北,派遣鄭和下西洋,試圖打破外交困境。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有文章認為,雖然明九邊士兵戰鬥力不及蒙古,但相比京營,可謂精銳,「尤其是明朝末年後金興起,大起義爆發……如果沒有邊軍,明王朝的歷史將會重寫」。隆慶末年時,九邊地區「主客邊兵,自遼東至甘肅,凡六十六萬四千三百一十九人」,比明初還多。隆慶三年,薊遼總督譚綸曾言:「今中外馬步官軍,大約止可八十四萬五千有奇」,九邊士兵數量佔明朝軍隊的大部分,亦是明朝軍隊的精銳所在。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有文章認為,雖然明九邊士兵戰鬥力不及蒙古,但相比京營,可謂精銳,「尤其是明朝末年後金興起,大起義爆發……如果沒有邊軍,明王朝的歷史將會重寫」。隆慶末年時,九邊地區「主客邊兵,自遼東至甘肅,凡六十六萬四千三百一十九人」,比明初還多。隆慶三年,薊遼總督譚綸曾言:「今中外馬步官軍,大約止可八十四萬五千有奇」,九邊士兵數量佔明朝軍隊的大部分,亦是明朝軍隊的精銳所在。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軍隊僅用一天時間,殲滅印軍最精銳王牌部隊
    其中首戰「克節朗戰役」更是整個中印自衛反擊戰中最為艱苦的一戰。在這次戰役中,印度軍隊在克節朗地區修建了大量的工事和碉堡等等,對我軍發起進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 挑釁大明,萬曆揮兵7萬擊敗14萬日軍,50年後大明轟然倒塌
    這一次,大明出動的是整個大明的遼東精銳部隊,遼東精銳共計10萬,如今出兵7萬,可見大明對於這場戰爭是求必勝。 萬曆下了死命令,入朝的7萬精銳自然也非常拼命,第一戰又是平壤,和此前第一次戰爭在平壤被打到崩潰不同,這一次明軍取得了開門紅。
  • 明清松錦大戰,明軍精銳盡喪命在逃跑的路上,這個鍋誰背?
    明朝精銳盡失,主帥洪承疇投敵。令人唏噓的是,明朝十萬精銳沒有在戰場上戰死,卻在逃跑的路上被清軍屠殺殆盡。從此以後,不管是對付日後捲土重來的李自成,還是對付皇太極的八旗軍,明朝再也沒有像樣的軍隊可用。也就是這一戰,直接決定了大明的命運。
  • 志願軍運用「三猛」戰術,半小時將土耳其旅全軍殲滅
    在這些國家中,土耳其部隊的參戰和被殲都頗具戲劇意味,土耳其部隊本想在朝鮮戰場顯示其好戰民族的戰鬥能力,卻不想被我志願軍的"三猛"戰術打的落花流水,不到半小時就全殲土耳其軍隊。
  • 松錦之戰中明軍慘敗,離不開他的瞎指揮
    戰爭最終以明軍慘敗而結束,傷亡近半,九關邊軍,精銳盡失。「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
  • 志願軍運用「三猛」戰術,半小時將土耳其旅全軍殲滅
    在這些國家中,土耳其部隊的參戰和被殲都頗具戲劇意味,土耳其部隊本想在朝鮮戰場顯示其好戰民族的戰鬥能力,卻不想被我志願軍的"三猛"戰術打的落花流水,不到半小時就全殲土耳其軍隊。
  •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一種戰術
    紅軍在前四次反圍剿取勝,也就是運用了主席的「先誘敵深入,後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第五次反圍剿則放棄了這一戰術,以「短兵突擊,處處防守」來打陣地戰,結果遭遇失敗。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事思想仍然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要做到這一點,穿插迂迴就是重要手段。
  • 明朝的三大營精銳部隊,為何沒能拯救崇禎皇帝?
    朱元璋畫像 一、鐵軍並起明軍,是明朝軍隊的一個統稱,有三大類,分別是南軍,京軍和邊軍。事實上,明軍的南軍,邊軍,京軍都有自己的王牌部隊,橫向對比當時世界上其他正確的精銳部隊,也絕對是世界一流的存在。南軍最著名的便是戚家軍,以義烏兵為主的戚家軍在作戰當中無比強悍,根本不是南宋軍隊那種羸弱不堪。在萬曆朝鮮戰爭當中,為了解決北方邊境兵力不足的情況,戚家軍被直接徵召,奉命入朝作戰。並且第一支攻入朝鮮的明軍,就是戚家軍。
  • 三大營,明朝的精銳部隊,為何未能拯救崇禎皇帝?
    朱元璋畫像 一、鐵軍並起明軍,是明朝軍隊的一個統稱,有三大類,分別是南軍,京軍和邊軍。事實上,明軍的南軍,邊軍,京軍都有自己的王牌部隊,橫向對比當時世界上其他正確的精銳部隊,也絕對是世界一流的存在。南軍最著名的便是戚家軍,以義烏兵為主的戚家軍在作戰當中無比強悍,根本不是南宋軍隊那種羸弱不堪。在萬曆朝鮮戰爭當中,為了解決北方邊境兵力不足的情況,戚家軍被直接徵召,奉命入朝作戰。並且第一支攻入朝鮮的明軍,就是戚家軍。
  • 白璧微瑕——淺析《大明王朝1566》中的戰爭場景
    倭寇著名導演張黎執導、眾多老戲骨加盟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堪稱經典之作,然而,劇中戰爭場面的處理卻極為草率,雖然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但多多少少還是讓觀眾感到有些遺憾
  •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係到明朝的國運?
    如此做法不僅讓死者生前名譽盡損,還讓死者死後不得安寧,是封建文化中的「魂飛魄散」的下場。「傳首九邊」同樣可以專指熊廷弼為閹黨所害的事件,因為這樣的慘事只有他經歷過,袁崇煥也不過是「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裡,籍其家」。磔是古代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