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木乃伊等229件展品,11月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0-12-14 澎湃新聞
古埃及,充滿神秘色彩的古文明國度。木乃伊,更是數千年來大家從未停止關注的議題。《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獲悉,即將於11月中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揭幕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特展,將完整呈現遠古時期的6具木乃伊、棺槨、陪葬品及石碑等共229件展品。

展覽分為「古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阿蒙神吟誦者塔穆特」、「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來自哈瓦拉的幼童」、「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七個展區,藉由電腦斷層掃描技術(CT)透視公元前900年至公元180年的6具木乃伊,探討古埃及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文化、宗教信仰、健康狀況等問題。

神廟歌者木乃伊於倫敦皇家布朗普頓醫院進行CT掃描

這一展覽得益於過去十年間,大英博物館對其館藏木乃伊藏品採用最新科學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這些非侵入式的技術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尼羅河畔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生活面貌。

「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

奈絲塔沃婕特與其三副棺槨於1880年抵達大英博物館之前,我們對她了解不多。每一副棺槨都以象形文字銘刻了奈絲塔沃婕特的名字,奈絲塔沃婕特一名亦有其意義:「屬於』華狄特』之眼的人」。』華狄特』之眼又稱荷魯斯之眼,』華狄特』則象徵守護與療愈。她的頭銜「家庭女主人」指出奈絲塔沃婕特為已婚女性。棺槨的風格與品質說明她來自古埃及主要宗教信仰中心底比斯(今名盧克索)。她出身富裕家庭,奈絲塔沃婕特的遺體經小心保存,是人造木乃伊的絕佳範例。

卡諾卜壇容器 用於保存木乃伊的器官

「阿蒙神吟誦者塔穆特」

塔穆特木乃伊容器上的銘刻文字指出她是孔蘇莫斯的女兒,孔蘇莫斯是阿蒙神–諸神之王–的祭司。塔穆特出身上層家族,與父親都曾參與凱爾奈克神廟的祭典。凱爾奈克神廟是底比斯(今名盧克索)一帶最重要的宗教祭拜建築群。

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在外層包覆物底下的遺體上擺放了許多護身符與其他宗教裝飾。這些物件被認為具有法力,可以保護逝者,亦可助她獲得永生。清晰的掃描影像讓我們可從形狀辨識大部分的護身符,掃描數據也可讓我們了解它們的材質。

4件「華狄特」之眼護身符

「華狄特」之眼,或稱荷魯斯之眼,是最受歡迎的古埃及護身符之一。根據一個重要的神話故事,荷魯斯神的右眼在一場戰爭中受創,但後來神奇地復原了。「華狄特」之眼後來成為完整的象徵,代表完全無缺的狀態,被認為可以保護配戴者,使其不受傷害。眼睛下方的線條代表獵鷹眼睛周遭的紋路,獵鷹則是荷魯斯的象徵。

「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

厄索魯住在底比斯(今名盧克索)北方約200公裡處的艾赫米姆。華麗棺木上的銘刻文字告訴了我們他的名字與身分——與他的許多親戚一樣,厄索魯也是一位祭司。他為了服侍好幾位神祇,可能將時間分配予不同的神廟。防腐師小心地將厄索魯的身體製成木乃伊,並在他的遺體上放置了幾件護身符,例如手背上的「華狄特」之眼,以保護他,確保在來世獲得重生。塗金面具在這個時期是不尋常的特徵,讓厄索魯有了一張完美永恆的臉——黃金被視為象徵神祇的肌膚。

多數祭司輪班工作,這個制度稱為「斐勒」,通常以四個月為一期,每期在神廟供職一個月,其他時間則履行神廟以外的職責,或是到另外一所聖殿工作,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身兼多處祭司。厄索魯在世的時代,多數祭司職位都是世襲,而他的許多家族成員擔任敬奉敏神的祭司。

豺,公元前700至550年

祭司們常以手持香爐的形象出現,香爐是喪葬與神殿儀式不可或缺的器物。香的成分包含任何燃燒後發出好聞氣味的物質,例如樹脂、花、葉與根。香稱為「瑟奈特哲」(「使神聖化」之意),能夠淨化空氣,確保神祇永遠都被愉悅的香氣所圍繞。

「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

雖然我們不知道她的名字,這位女士木乃伊容器上的銘文指出她是一位女祭司——是一位阿蒙神廟內殿歌者。她住在底比斯地區,在世的年代約為西元前800年,可能供職於凱爾奈克神廟。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她過世時的年齡約在35歲至49歲之間,生前也罹患各種齒牙疾病。

通常女祭司與神廟歌者在喪葬儀式上都以年輕,配戴精緻珠寶的形象出現。我們在這位女士的腹腔中發現了數件護身符,而且身體表面散置了數不清的小金屬–可能是黃金–珠子。從她蓄的短髮看來,這位女祭司在特殊的場合可能會穿戴假髮,並搭配奢華的珠寶首飾。

寬項鍊

音樂是古埃及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不同類型的古代樂器留存迄今,包括在宗教或世俗慶典中演奏的打擊樂器、管樂器及弦樂器。埃及神殿內,樂器演奏頗為尋常;由男性祭司主持的儀式,也有歌者配合吟唱聖歌。「內殿歌者」通常出身上層階級家族,應該位列阿蒙神女性大祭司的隨侍班底,能夠進入神殿中最神聖的區域。這位女祭司可能也彈奏豎琴或魯特琴,作為演唱的伴奏。

「來自哈瓦拉的幼童」

在古埃及,被製成木乃伊的孩童似乎並不多。不過,到了羅馬時期,製作孩童木乃伊的習俗似乎開始盛行。

電腦斷層掃描證實,這位男童過世時的年齡約為兩歲。這具木乃伊原本被認為是女孩,最近的電腦斷層掃描證實,它其實是男童的遺體。他的木乃伊容器面具塗金,且裝飾精美,顯見他出身上層家庭。這具幼童木乃伊由不同部分的容器包覆。他的頭部覆蓋著精緻塗金面具,使他與諸神連結;手中則握著一束雅致的玫瑰與桃金孃。

古埃及人的家庭生活是古埃及人的生活中心,也常出現在藝術作品中。逝者出現時,通常為家人環繞。古埃及人的理想核心家庭由一位父親、一位母親與一位子女組成,也反映在神祇的世界。神祇常三位一起出現,例如俄賽裡斯、伊希絲及他們的兒子荷魯斯。

「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

當羅馬統治者於西元前30年佔領埃及時,製作木乃伊的習俗並未中斷。不過,在這段期間,製作木乃伊的技術與風格發生了演變。一項主要的創新是「木乃伊肖像」繪以逝者形象的木板的出現。這具年輕人木乃伊,便是最早帶著這類肖像運達歐洲的木乃伊實例之一。肖像中的年輕人有著深色捲髮、濃眉與大眼。他並未蓄髯,顯示他年紀尚輕。電腦斷層掃描確認他過世時約在17至20歲之間,也顯示他體重過重,與畫中削瘦的面容恰恰相反。

雖然木乃伊製作的習俗得獲保存,許多與木乃伊有關的作法卻大幅改變,其結果是融合了埃及、希臘、羅馬的喪葬習俗。在羅馬時期,防腐師先將防腐處理完畢的遺體置於一片木板上後,再包覆成木乃伊。這種木板不僅可保持遺體的完整,也是喪葬文字與圖繪的理想畫布。而羅馬時期,木乃伊的外觀獲得高度重視。珠寶、玻璃容器等日常用品取代了護身符陪葬品,而新的陪葬品——如木乃伊肖像——也開始出現。

展覽名稱:《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

展覽時間:2017年11月14日——2018年2月18日

展覽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1月,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將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古埃及的木乃伊堪稱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
  • 100件古埃及文物及木乃伊西安展出 將持續到2019年3月20日
    12月20日,「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觀」展覽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幕,該展覽為免費展出,將持續到2019年3月20日。從元旦到春節,古埃及文明+兵馬俑,這場文明「盛宴」值得您前往參觀品評。  100件展品來自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考古博物館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非洲東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古埃及文明形成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止於公元前30年。
  •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賞世間珍品
    其實,寶島臺灣還有一座故宮(全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簡稱臺北故宮)。   牡丹晚報特派記者此行就有幸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近距離領略了世界級博物館帶來的震撼。  六十餘萬件藏品,每件都難得一見   在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路上,導遊阿道向牡丹晚報特派記者一行講述了臺北故宮的歷史淵源。記者從中感受最深的,是臺北故宮裡的藏品「多」。
  • 臺北故宮博物院門票多少錢 臺北故宮在哪裡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在哪裡:臺北故宮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246件雍正文物
    東方網10月7日消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60年來首度合辦的展覽「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7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展出的246件文物包括檔案、史籍、地圖、肖像、繪畫、書法、瓷器、琉璃、瑪瑙等,全面展示這位頗具爭議的皇帝的文治武功和藝術品味,意在「告訴你一個真雍正」。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白巖松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木乃伊!235件古埃及的珍寶漂洋過海來中國巡展啦!首站河南鄭州!
    10年前,北京曾舉辦過一個「偉大的世界文明」特展,14家博物館328件展品,涵蓋了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和美洲六大古文明,那盛況讓人記憶猶新。義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帶著它上百件珍品來到中國再!次!巡!展!首站就是我們河南鄭州!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   博物館的不同陳列室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歷史文化藝術展覽,前去參觀之前可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官方網站(http://www.npm.gov.tw/zh-TW/)查詢最近的展覽內容及安排。   博物院內其他景點   故宮博物院除了館內的展品可參觀以外,園區內其他著名景點亦不容錯過。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
    今日,海峽對岸,位於臺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擁有65 萬5 千多件耀眼藏品。據臺灣《商業周刊》一篇報導估算,其中,光郎世寧的《百駿圖》至少8 億元。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1965 年故宮花費6000 萬落成,物價換算後,相當於現值84 億元,而故宮擁有21 件汝窯杯,價值上千億。
  • 木乃伊來合肥了你敢去看嗎?就在安徽省博物院,還送埃及定製徽章!
    從2018年5月18日到2018年9月4日安徽博物院聯合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考古博物館會舉辦「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輪迴」特展展覽主要對代表埃及文化的木乃伊、亡靈書以及各種神像百餘件藏品進行了展示這次展覽共展出100件(套)展品基本都出土於墓穴其中「年齡」最大的來自公元前25世紀所有展品都來自義大利打「飛的」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知名展品「翠玉白菜」特展。
  • 寶島臺灣遊記之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讓我感受到了兩岸文化是多麼的一脈相承,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又彼此被迫分離,這是多麼的讓人痛心,這對我們中華文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多麼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早日回頭是岸,別只為了個人和團體利益而玷汙了整個民族的文化信仰。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今日,海峽對岸,位於臺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擁有65萬5千多件耀眼藏品。據臺灣《商業周刊》一篇報導估算,其中,光郎世寧的《百駿圖》至少8億元。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1965年故宮花費6000萬落成,物價換算後,相當於現值84億元,而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價值上千億。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08年07月03日 09: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 義大利藏古埃及文物小金字塔、木乃伊、女神像等來到了山西
    4月13日晚,由山西博物院與義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金字塔·不朽之宮——古埃及文明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幕,來自都靈的埃及文物來到了三晉大地,古埃及文明與華夏文明跨越千年在此「相遇」。據澎湃新聞了解,獅身人面像、木乃伊、亡靈書、塞克荷邁特女神像、孔蘇金字塔等難得一見的古埃及文物珍品,都在此次展覽中亮相。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歷史
    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發展歷史        1911年,清帝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溥儀與中華民國政府籤訂《清室優待條件》,清帝尊號仍存不廢,待以各外國君主之,清帝暫居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
  • 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李建新  我是帶著北京故宮、瀋陽故宮的既有印象和概念造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希望的是能夠尋找一種對應或者類似,結果是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大的落差,而參觀結束後則是那些落差基本消解。  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
  • 臺北故宮博物院:紅簷綠瓦,頗具中國古典建築之美
    故宮裡不讓照相,所以這些寶物都只能看不能「帶走」,只好在網上找幾張照片來以示紀念。導遊小闕會一路帶著大家把最著名的藏品介紹給大家,從而使我們的參觀更據知識性、重點性,否則那一個小時的時間哪裡夠參觀完龐大的文物寶庫呀。故宮的文物每三個月或半年還會更換展品的,所以有機會還可以再去。
  • 臺北故宮博物院:奇珍異寶千古傳,眼花繚亂觀者嘆!
    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臺北故宮博物院不僅其藏品全部來自大陸,其建築設計也是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的牆壁,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臺之上,典雅莊重。1925年10月10日,當時的國民政府經過幾年對宮內珍藏文物的清理整理,在北京紫禁城建立了故宮博物院。抗日戰爭前夕,中國當局做出轉移故宮國寶的決定,選擇重要文物南遷。抗戰全面爆發後,國寶又與南京博物院的館藏珍品一起分三批踏上西去的旅途。抗戰勝利後,南遷文物由重慶循水路運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