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世界是詩人眼裡的世界,詩中的喜怒哀樂也是詩人由心而發的喜怒哀樂。吳素琴的詩歌不外顯,隱於精神深處。外界所見風景,均在入眼時經過了詩人的意志衝刷,深深地烙上了思緒的印記。
吳素琴詩歌善於鋪排意象,並講究虛實相生。如《中國味道》一詩中寫道:「你是谷/是粟/是高粱/是麥子/不管哪一種形式/都適應我們的胃/這世界上沒有哪一樣食物/像你一樣能徹底/徵服中國人/從商秦到唐宋/從廟堂到江湖/從梁山到婦孺……酒氣就是人氣/酒品就是人品/傳統就是國魂……」詩中開頭連用了「谷」「粟」「高粱」「麥子」等四個意象,並以虛構實,將想像之景與感悟親密相融,熔鑄成深厚的思想。詩人最初窺探味道而得到的驚喜,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
這種審美意蘊在吳素琴的詩歌中較為明顯,她的詩歌中關於現實事物的描寫很少,大多藉助傳統文化和意象來傳達和表現詩人的內心情感。如《我們的節日》一詩中,「艾草瘋長/為了趕在這一天過節/粽葉在蘆葦蕩裡招搖/怕錯過了這個時令上岸/塞外無江……不能落在端午以外/世界上仿佛關於端午的/一切事都喊號似的/跳了出來……這是一本無字書/中國/人人必讀(《端午》)」「女子/從三四歲起/開始種葡萄/等它枝繁葉茂,搭起長廊/十五歲行笄禮後/就整日在葡萄架下/繡花,描紅,吹簫……等沒有了院子/種不了葡萄時/女子就在心裡種葡萄/也讓它枝繁葉茂/藤蔓纏綿……(《七夕》)」「冬日的白/漂出一副素靜的畫/畫裡孩子的笑聲/吵醒了睡在雪下的/來年的麥苗/燈籠的紅映著爐裡的火/搖擺不定/大鐵鍋裡咕嘟著老故事/熬熱的/是這冬/熬深的/是越來越濃的情……(《冬至》)」詩歌中的實體意象雖然在增多,但仍以抽象化的造景為主,實景與虛景的相互交織,模糊了詩歌的空間與界限,但空靈疏淡,有生活本真之味。吳素琴的詩歌並非對傳統意象簡單僵硬的堆砌,意象未曾累於形式、流於表面,反而是在幽微之處顯妙,融以自身觀感,適當表現自我之心靈。
詩歌浩如煙海,作品不勝枚舉,佳作也層出不窮。有生活的每個階段,都少不了詩歌帶給我們思想與精神上的浸潤洗禮。吳素琴的詩歌文辭自然慈柔,更見真醇,是詩人生活和心靈的註腳,能夠帶給人們心靈慰藉,帶給人們身心愉悅與美好的精神體驗。或許吳素琴的詩歌正是有這樣的力量,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抒發對人生的感悟,又從中傾注個人的熱情與理想,也讓不少人在其詩歌世界中感受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