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萱:生活和心靈的註腳——吳素琴詩歌印象

2020-12-19 知行悅讀

詩中的世界是詩人眼裡的世界,詩中的喜怒哀樂也是詩人由心而發的喜怒哀樂。吳素琴的詩歌不外顯,隱於精神深處。外界所見風景,均在入眼時經過了詩人的意志衝刷,深深地烙上了思緒的印記。

吳素琴詩歌善於鋪排意象,並講究虛實相生。如《中國味道》一詩中寫道:「你是谷/是粟/是高粱/是麥子/不管哪一種形式/都適應我們的胃/這世界上沒有哪一樣食物/像你一樣能徹底/徵服中國人/從商秦到唐宋/從廟堂到江湖/從梁山到婦孺……酒氣就是人氣/酒品就是人品/傳統就是國魂……」詩中開頭連用了「谷」「粟」「高粱」「麥子」等四個意象,並以虛構實,將想像之景與感悟親密相融,熔鑄成深厚的思想。詩人最初窺探味道而得到的驚喜,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

這種審美意蘊在吳素琴的詩歌中較為明顯,她的詩歌中關於現實事物的描寫很少,大多藉助傳統文化和意象來傳達和表現詩人的內心情感。如《我們的節日》一詩中,「艾草瘋長/為了趕在這一天過節/粽葉在蘆葦蕩裡招搖/怕錯過了這個時令上岸/塞外無江……不能落在端午以外/世界上仿佛關於端午的/一切事都喊號似的/跳了出來……這是一本無字書/中國/人人必讀(《端午》)」「女子/從三四歲起/開始種葡萄/等它枝繁葉茂,搭起長廊/十五歲行笄禮後/就整日在葡萄架下/繡花,描紅,吹簫……等沒有了院子/種不了葡萄時/女子就在心裡種葡萄/也讓它枝繁葉茂/藤蔓纏綿……(《七夕》)」「冬日的白/漂出一副素靜的畫/畫裡孩子的笑聲/吵醒了睡在雪下的/來年的麥苗/燈籠的紅映著爐裡的火/搖擺不定/大鐵鍋裡咕嘟著老故事/熬熱的/是這冬/熬深的/是越來越濃的情……(《冬至》)」詩歌中的實體意象雖然在增多,但仍以抽象化的造景為主,實景與虛景的相互交織,模糊了詩歌的空間與界限,但空靈疏淡,有生活本真之味。吳素琴的詩歌並非對傳統意象簡單僵硬的堆砌,意象未曾累於形式、流於表面,反而是在幽微之處顯妙,融以自身觀感,適當表現自我之心靈。

詩歌浩如煙海,作品不勝枚舉,佳作也層出不窮。有生活的每個階段,都少不了詩歌帶給我們思想與精神上的浸潤洗禮。吳素琴的詩歌文辭自然慈柔,更見真醇,是詩人生活和心靈的註腳,能夠帶給人們心靈慰藉,帶給人們身心愉悅與美好的精神體驗。或許吳素琴的詩歌正是有這樣的力量,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抒發對人生的感悟,又從中傾注個人的熱情與理想,也讓不少人在其詩歌世界中感受別樣的精彩。

相關焦點

  • 北影製片廠老演員吳素琴去世,丈夫是葛優聲樂老師,二人恩愛多年
    6月10號,北京電影製片廠老演員吳素琴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吳素琴在18歲時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由凌子風導演的《光榮之家》。在劇中吳素琴扮演中婦女主任,這一角色曾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
  • 《光榮人家》婦女主任扮演者吳素琴去世,享年88歲
    本端記者獲悉,曾經在凌子風導演1950年導演的《光榮人家》中扮演婦女主任的北京電影製片廠老演員吳素琴前天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吳素琴1932年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從小性格大方活潑,愛好唱歌。還和同學們一起到前線為戰士們進行慰問演出。1947年,年僅15歲的吳素琴就考入了黑龍江齊齊哈爾文工團,並參加了眾多歌劇的演出,嶄露頭角。1949年吳素琴和劉玉蘊、白德彰等一起,被統一調到了東影廠,開始了電影演員生涯。
  • 吳素琴和周森冠 昔日北影廠兩位老戲骨 演一輩子小配角卻令人難忘
    那時,她還和同學們一起到前線,冒著炮火,為戰士們進行慰問演出。1947年,年僅15歲的吳素琴就考入了黑龍江齊齊哈爾文工團,並參加了眾多歌劇的演出,開始逐漸嶄露頭角。1949年她所在的齊齊哈爾文工團改為了東北青年文工團。
  • 吳素琴榮獲杭州市第五屆「十大金牌和事佬」稱號
    本報訊  12月4日晚,杭州市舉行第五屆「十大金牌和事佬」頒獎晚會,新安江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調解員吳素琴榮獲杭州市第五屆「十大金牌和事佬」稱號。
  • 吉狄馬加:詩歌讓世界了解中國人的美好心靈
    [導讀]「詩歌對外交流的腳步不會停止。」吉狄馬加表示,「希望更多的外國人了解我們中國的詩歌、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民的美好心靈。」他表示,就他個人而言,作為一個詩人,從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深受外國文學的影響,其中也包括西語文學,尤其是加西亞-洛爾卡,拉法爾-阿爾貝蒂,尼古拉斯-紀廉和奧克達維亞-帕斯等。此行在訪問西班牙期間,他也受格拉納達大學的邀請,考察了西班牙著名詩人加西亞-洛爾卡的故居和當年的生活情況。「了解洛爾卡的青年時代,他重要詩歌的創作背景和創作過程,使我深受啟發和鼓舞。」他說。
  • 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婦孺皆知,但這名句卻是另一首詩歌的註腳
    這一句宋詩將西湖和西施相提並論,極言兩者之美,實在是千古傳誦的經典詩句。今日我們面對西湖要想吟詠詩句,最先想起的恐怕還是蘇軾的這兩句古詩。蘇軾的這兩句古詩出自一首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的宋詩。全文如下: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吉狄馬加:詩歌讓世界了解中國人民的美好心靈
    他表示,就他個人而言,作為一個詩人,從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深受外國文學的影響,其中也包括西語文學,尤其是加西亞-洛爾卡,拉法爾-阿爾貝蒂,尼古拉斯-紀廉和奧克達維亞-帕斯等。此行在訪問西班牙期間,他也受格拉納達大學的邀請,考察了西班牙著名詩人加西亞-洛爾卡的故居和當年的生活情況。「了解洛爾卡的青年時代,他重要詩歌的創作背景和創作過程,使我深受啟發和鼓舞。」他說。
  • 《風吹》:餘秀華,三言兩語,觸動心靈的,是詩歌
    《風吹》:餘秀華,三言兩語,觸動心靈的,是詩歌我們為了生活,已經筋疲力盡,為何還要抽出時間來讀詩?這難道不是一種奢求嗎?前路漫漫,披荊斬棘,遍體鱗傷的時候,我們需要讀詩嗎?當然,不然用什麼來療傷,來撫慰我們的心靈,獲得片刻的安寧。
  • 20天中國電影界痛失四位大師:吳素琴 劉廣寧 於藍 林默予
    林默予清麗的外表和一口純正的國語,給上官雲珠留下了很特別的印象。她主動邀請林默予去看她的演出,總是很熱心地捎來戲票。後來林默予見到了團長唐槐秋,後者一見面就對她:「你來演戲如何?」不就她便成為了中國旅行劇團的專職演員。這一下,季家人再也容不下她了。徵得季姓青年的同意,1942年夏,林默予正式在上海登報聲明,從此與季家脫離一切關係。隨後林默予搬出了季家,不久她將母親接了出來。
  • 2019年軍旅詩歌概述:心靈堅守與詩域拓展
    必須承認,軍旅詩歌在當代文學史上曾經扮演過中堅力量。伴隨著強軍進程,軍旅詩歌崛起的契機或許再次出現。軍旅詩歌正在發出見證歷史的心靈回聲,在展示時代縮影的同時,也傳遞著心靈的力量。軍旅詩人需要對時代保持關注的熱情,需要寫出更加真誠和深刻的體驗。」
  • 汨羅「詩歌周」|詩人學者走進屈子文化園:背後站著屈原,心靈回歸故鄉
    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永強看到了汨羅市委、市政府在推動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所作的大量努力,也體會到了歷史、人文和屈原精神在當下結合的完整呈現,內心激起壯闊波瀾。「非常震撼,汨羅用多種方式讓千年文明、屈子文化和民族情懷走進了每個人當下的內心,這既是心靈深處的再出發,也是靈魂的再次歸來。」永強是教授,也是一位詩人。
  • 劉雪庚丨詩歌,給學生時代的我以青春的夢想、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潑得我對詩歌的興趣愛好在短短的幾天內灰飛煙滅,消失殆盡。因為,我害怕自己因「復舊」思想和中了「讀書做官論」的流毒,害怕因此今後上不了初中和高中。這一次關於寫詩的經歷、挫折和思想波瀾,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也留下了少年時期久未癒合的精神「傷口」。
  • ...黃•印象濱州」保護母親河詩歌散文優秀作品展播——現代詩歌...
    「生態沿黃•印象濱州」保護母親河詩歌散文優秀作品展播——現代詩歌篇(一) 2020-06-05 0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印象劉三姐/我的詩歌與遠方/廣西行之二
    印象劉三姐/我的詩歌與遠方/廣西行之二——寫在觀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之後陳昌華多久了,劉三姐的風採還是那麼迷人多久了,劉三姐的山歌還是那麼動聽用桂林的山峰作背景用灕江的碧波奏和聲陽朔,用一幕劉三姐的印象之夜徵服了不同年代的觀眾
  • 我市舉辦《詩意虎林——讓詩歌記住鄉愁》原創詩歌朗誦會
    1月5日,由市文聯主辦、市詩人協會、市作家協會、市舞蹈協會協辦的《詩意虎林——讓詩歌記住鄉愁》原創詩歌朗誦會在市文化館舉行,我市各界群眾濟濟一堂,在現場觀看了朗誦會。與此同時,市融媒體中心對朗誦會進行了現場直播,線上近兩萬人同步觀看。
  • 國際博物館日 | 月亮升起來了,在上博聽見「心靈的風景」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發現,夜幕之下,觀眾不僅能流連於正在舉行的「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還能聆聽華茲華斯、拜倫、艾略特等英國文學大師筆下的心靈歌唱以及觀看莎士比亞戲劇片段。整場演出,觀眾沉浸在詩歌、繪畫、戲劇和音樂中,感受自然的變遷和人生的豐富。
  • 生活詩歌:《鄉間的小路》
    記憶中回鄉的路不長,窄窄的通向遠方,那裡盛滿了童年的歡笑像這個季節滿地油菜花,總能讓你回想到迷人的芬芳小時候,我們奔跑在這條小路無盡的歡笑撒在了田野裡和著小夥伴嬉戲的調皮,宛如播下的種子,在心裡慢慢發芽時間,就是最好的肥料越長大記憶就越清晰,那些斑駁的牆和深遠的街道被天亮之前趕集腳步聲踩醒長大以後,我見到了馬路
  • 江離:幾何學 | 明天詩歌現場
    哲學系出身的他,在詩歌上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通觀他的創作,始終有一副紳士派頭:根植於具體的生活情感體驗中,並傾注深刻的智性內涵和哲思,體現出一種思想知覺化的詩學追求。語言精審,繁複中總透出簡潔明澈。語調鎮定,沉思,釋放。呈現了他作為一個溫和的懷疑主義者的自省以及對外部世界的探詢。
  • 「感時花濺淚,」杜甫詩歌中透視心靈的稜鏡,與「花」有關
    詩歌是人心的流露,往往詩最能反映詩人的內心世界,曹操在《觀滄海》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可見,詩歌中蘊含著一個人的經歷,一個人的遭遇,以及一個人的志向。他筆端流淌的一切,都是這個社會的現實反映,他的詩歌,能讓人從心底感受到現實的殘酷。比如《石壕吏》,他以現實的描寫,把「安史之亂」帶來的戰爭之殤,以及百姓之痛,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不仁,都發之於詩歌之中。
  • 一個一輩子生活在詩歌裡的女人
    其實,當讀者和評論家已經熟悉並且迷戀上翟永明的《女人》、《靜安莊》這些詩歌時,她自己已經開始了有意識的轉身,她的生活和詩歌,都進入了一個更為開闊的天地。不知不覺,翟永明已經寫了三十年的詩。何多苓畫中那個睜著兩個傷口似的大眼睛的小翟,已經變成了明朗、和善的「翟姐」。不變的是,她一直保持著寫作的熱情和思考的活力,幾乎每個時期都有重要作品問世。